Workflow
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成果也能“先尝后买”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1 01:17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陕西西咸新区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 允许企业免费使用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一定期限后再协商付费[4] - 该模式针对专利"买断"成本高、风险大的痛点 尤其缓解中小微企业因试错成本高而不敢尝试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6] - 2023年陕西省科技厅制定专项工作指引 西咸新区率先建立全链条风险防控保障机制 包括引入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8] 企业技术应用成效 - 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该模式引入西安理工大学压力调控技术 实现加工精准度和调节效率大幅提升[10][11] - 新技术使零件加工性能差异控制在3%以内 可靠性提升50%以上 企业研发效率整体提升30%[11] - 企业避免剖切零件造成的损耗 实现在线监测内腔加工状态 大幅降低前期投入和试错成本[10][11] 成果转化规模与推广 - 陕西省2024年12月上线先使用后付费平台 通过线上系统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12] - 截至2024年底 全省通过该模式已完成700余项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12] - 该模式既盘活高校存量专利资源 又为企业留足技术验证时间 降低科技成果获取门槛[11]
天津“中关村”构筑产业新高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4 20:50
园区发展概况 - 天开华苑科创园被称为天津"中关村",一年多来引进454家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其中125家为京冀来津科技企业,占比近30% [4] - 园区占地11.58平方公里,始建于1994年,周边集聚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3所高校,是国内最早建设的一批产业园之一 [4] - 园区已入驻西门子、丰田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曙光、中电科蓝天、360、TCL中环等多家龙头企业 [4] 创新平台与研发机构 - 园区拥有128家研发创新平台和机构,包括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天津国家芯火双创平台等 [5] - 园区内建有22家国家级孵化器以及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的16个研发中心 [5] - 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已形成集电极、芯片、算法、装备于一体的全链条国产化创新成果,并孵化瑙玑科技、超瑙医疗等5家科技型企业 [6] 孵化体系与生活配套 - 园区实施三级孵化模式,孵化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 [6] - 园区内设有众创空间、孵化器、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设施,以及人才公寓、学校、医院、公园等构成的"15分钟生活圈" [6]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 园区推出"先用后付"模式,已促成14项科技成果转化,包括"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开放许可+保险兜底"和"专利许可(转让)+联合研发"三种模式 [7] - "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模式中,怪兽超人(天津)宠物服务有限公司免费试用天津农学院"数据大模型标注"技术,天地伟业与银河水滴科技合作开发"步态识别技术"项目 [7] - 天津滨海高新区计划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探索"先投后股""先研后股"等创新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 [7]
新增454家科技企业!天津“中关村”构筑产业新高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9 09:18
园区概况 - 天津滨海高新区天开华苑科创园占地11.58平方公里,始建于1994年,周边集聚13所高校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2] - 园区为天津市首个"无燃煤区"及"国家ISO14000环保示范区",入驻西门子、丰田等世界500强企业及曙光、中电科蓝天、360、TCL中环等龙头企业 [2] - 2024年纳入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布局,拥有128家研发创新平台、22家国家级孵化器及16个高校共建研发中心 [2][6] 企业引进与成长 - 2024年引进454家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其中19家入选天开科创专板培育层(占全市55%),125家为京冀来津科技企业(占比近30%) [3] - 实施三级孵化模式,孵化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已孵化瑙玑科技、超瑙医疗等5家脑机交互领域企业 [6][7] 技术创新成果 - 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研发超大指令集高速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全球首个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等全链条国产化成果 [6] - 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国际首个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的"双环路"无创演进脑机接口系统 [6]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 推出"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开放许可+保险兜底""专利许可(转让)+联合研发"三种先使用后付费模式,促成14项科技成果落地 [7][8] - 典型案例包括怪兽超人免费试用天津农学院数据大模型标注技术、天地伟业与银河水滴科技合作的步态识别技术项目 [8]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探索"先投后股""先研后股"等创新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 [8]
支持科技创新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探索科技成果“先尝后买”(人民眼·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人民日报· 2025-05-22 21:48
核心观点 - 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通过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和提升高校专利利用率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1][5][15] - 该模式在浙江、北京、陕西等地试点成效显著 累计促成超1100项专利转化(北京440余项、陕西700余项)[5][17][18] - 配套风险防控机制是关键 包括专利保险(浙江保障2000件专利约10亿元)、担保赔付(西咸新区)及法律咨询服务 [8][9][11][12] 技术突破 - 云泰纺织采用浙江理工大学技术后 色彩还原率达99.99% 退单率归零 并新增3万种颜色数据库 [1][15][16] - 金信天钛应用西安理工大学技术后 零件性能差异控制在3%以内 可靠性提升50% 研发效率整体提升30% [7] - 宁波厨企通过FTO保险化解侵权风险 洗碗机产品转化获保障 [9][11] 商业模式创新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采用"零门槛+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模式 许可费按产品台数提成 分3年支付 [13][14] - 浙江推行"先转后股" 衢州巴菲尔以10%股权置换宁波大钺专利技术 形成长期绑定 [15] - 浙江建立60个产业专利池 包含190多个子池 实现技术"货比三家" 匹配效率显著提升 [16][17] 行业痛点解决 - 传统模式痛点:高校专利转让费动辄数十万元 企业担忧"水土不服" 色差问题导致10余次返工 [2][3] - 供需对接障碍:2018年申请的混色打样专利闲置6年 因推广能力不足和价格分歧 [3] - 流程效率低下:维泰凯信技术交易谈判周期长 需完成市场/投资/风险三重评估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