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金融融合

搜索文档
浙商期货“货立方”系统风险业务管理规模约220亿元
证券日报网· 2025-09-12 11:40
平台核心功能 - 实现期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化操作 聚焦大宗商品流通核心业务场景 构建现货定价 估值结算 货权管理到风险控制的精细化闭环运营体系 [1] - 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 以合同为主线 贯通客户管理 合同管理 库存管理 资金收付及发票管理等关键环节 结合资信评级和授信监控 构建覆盖大宗商品全供应链的运营闭环 [2] - 打造智能结算中心 支持兼容保监中心及融航结算单 自动计算现货与期货对冲头寸匹配度 实现期货交易持仓数据一站式管理 [2] - 建立多模板风控体系 覆盖客户 合同 仓库及商品等多类对象 支持风险规则实时切换与异动响应 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防御转型 [2] 技术架构与创新 - 基于流批一体与AI融合的新一代流式处理体系 构建多流关联 时序聚合 模型智算 服务协同的数据流融合引擎 [1] - 突破传统合同价格刚性约束 实现库存价值科学量化 具备实时结算与多维风控能力 [1] - 填补国内期现一体化管理空白 形成可复制标杆案例 [1] 业务规模与发展规划 - 目前管理约220亿元规模的风险业务 [3] - 未来有望服务上万家大宗商品相关企业 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3] - 以服务大宗商品贸易为核心 提供覆盖货物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 [3] - 未来将深化与期货风险子公司 大宗商品贸易企业 供应链服务企业的系统合作 依托浙江省大宗商品产业集群优势 [3] 行业影响与价值 - 有效解决传统现货系统货权不明 结算滞后 风控割裂 难以支持衍生品动态定价等行业痛点 [1] - 显著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优化客户体验 驱动价值增长 [2] - 构建科技 产业 金融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标志服务大宗商品行业全链路管理取得关键突破 [1] - 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推广与示范意义 [1]
“广深港”创新集群逆袭全球第一,论文、风投成“关键变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3:49
全球创新集群排名 - "广深港"创新集群首次登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榜首 超越东京—横滨集群 实现从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到第一的历史性跨越 [1] - 本次排名首次引入"风险资本交易量"作为核心评价指标 凸显集群从科研到经济成果转化的能力 [1] - 广州作为集群核心城市 在科研论文 PCT专利 风险资本等方面提供关键支撑 推动"科研—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1] 风险投资表现 - 2024年广州共发生投资事件315起 交易总额突破200亿元 占"广深港"集群三大城市总金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2] - 平均单笔交易额达约6500万元 是三大城市平均值的1.5倍 显示较高项目质量和资本认可度 [2] - 广州构建"基金丛林"体系 设立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 500亿元创投母基金 100亿元天使母基金与50亿元科创母基金 [2] - 广州科创母基金已设立44支子基金 实缴规模超270亿元 放大倍数近8倍 投资本地项目超200个 [2] - 广州已成为全国风投创投第一梯队城市 私募基金管理人779家 管理规模约5600亿元 [3] 科研论文产出 - 2024年广州共发表科研论文70843篇 同比增长10.86% 占"广深港"集群总量的45.32% [5] - 广州集聚国家实验室 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平台 拥有央省级科研院所41家 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14家 [5] - 全市高校总数84所居全国第二 ESI前1%学科达150个 [5] 专利与创新主体 - 2024年广州PCT国际专利申请数达到1931件 同比增长3.98% [6] - 申请量前十位机构中企业占据6席 高校和科研机构各占2席 形成产业引领 学研支撑的"哑铃型结构" [6] - 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35万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54家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31家 [6] - 高价值发明专利量7.2万件 增长17.1% [6] 机制创新与成果转化 - 广州推出"补改投""先投后股"等机制创新 打破成果转化制度壁垒 [1][3] - "平台+基金"模式设立基金20余支 投资企业40余家 估值超350亿元 [3] - 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设立5亿元专项基金 培育30多个颠覆性技术项目 融资额超10亿元 [3] - 港科大(广州)设立1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 孵化项目超100个 在穗注册企业40余家 总估值近45亿元 [3] 产业与企业成就 - 广州抢先布局6个未来产业赛道 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2000家 [7] - 24家企业跻身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数量居全国第四 [7] - 12家企业上榜全国颠覆性技术创业之星 总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7] - 广汽集团和小鹏汽车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价值链百强" [7] - 3家企业入选《财富》中国科技50强 3家企业负责人入选《财富》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 [7] 重大科技进展 - 我国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建成入列 [5]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启动建设 [5] - 广州实验室取得全球首个抗甲流PB2靶向药物昂拉地韦片获批上市等11项重大成果突破 [5] - 多家机构在器官异体培植和离体养护技术等方面取得全球性进展 [5]
广东解题科技金融:国资创投引领,银行保险多元赋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06:55
机器人产业与科技创新 - 优必选推出高163厘米、重43公斤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C 搭载自主研发具身智能交互大模型 支持中英日三语导览 以6公里时速奔跑并具备复杂地形适应能力[1] - Walker C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 成为广东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和全球科创高地建设的标志性案例[1] 科技金融政策与体系 -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与科技厅联合发布50个科技金融典型案例 涵盖金融产品、服务方式、交易机制创新 包括多维客户评价、数据资产融资和全周期风险管理[2] - 广东形成国有资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S基金组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截至2024年底私募股权与创投基金管理人2466家(全国首位) 管理基金1.2万只(全国首位)[4] - 2023年各级政府引导基金认缴规模达4306.11亿元(全国第二)[4] 融资模式创新与挑战 - 科技企业存在"四高一长"特性(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与传统银行信贷逻辑相悖 初创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3] - 国资创投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模式发挥引领作用 但受国资监管限制存在投资流程长、决策层级多等问题[5] - 广东试点双创基金单列管理 差异化设置绩效考核 完善S基金配套支持 允许国有创投通过协议转让等灵活退出[5] 金融工具与产品创新 - 推出全生命周期信贷产品:研发阶段设"科技人才贷""科技研发贷" 转化阶段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生产阶段推广"创新积分贷"等信用贷款[6] - 科技保险提供3.11万亿元风险保障(2024年上半年) 产品覆盖财产损失、责任保险、保证保险 涉及设备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7] - 创新"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模式 整合股权投资、银行、担保、保险、租赁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7] 资金落地与规模 - 截至2024年6月末 广东设立5支AIC股权基金(规模47亿元) 其中2支基金投放5400万元 另有6支基金预备落地[5] - 科技企业与股权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07.5亿元[5] - 截至2024年5月末 广东省科技贷款余额5.6万亿元(同比增长7.3%)[7]
无锡的变与不变
上海证券报· 2025-07-09 18:22
产业转型 - 无锡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机械)向硬科技领域(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转型,形成围绕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 [2] - 产业发展动能从依赖土地、劳动力转向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实现产业附加值跃升 [2] 金融服务升级 - 金融服务从传统信贷转向"投贷联动+基金集群"模式,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 [3] - 金融支持从"重成熟、轻初创"变为"全周期、差异化",精准度和适配性显著提升 [3] 长期发展理念 - 无锡延续"长期主义"哲学,通过"耐心资本"持续支持半导体等长周期领域 [3] - 苏南模式的成功依赖久久为功的韧劲,如今仍拒绝急功近利 [3] 创新生态构建 - 无锡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生态闭环,金融"活水"赋能创新"沃土" [3][4] - 未来将在风险分担、知识产权评估、人才支持等方面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 [3] 城市发展基因 - 无锡保持敢闯敢试的工商基因,从乡镇企业发展到科技创新生态均体现这一特质 [3][4] - "苏南模式"的转型既抓住时代机遇,又坚守长期价值追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