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

搜索文档
AI眼镜电致变色专家会
2025-09-01 02:0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AI智能眼镜领域,特别是电致变色(EC)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3][5] - 涉及公司包括小米、Meta、华为等终端品牌商,以及维护光电、苏州博宇、日久光电等供应链企业[1][6][10][26]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路线与优势** - 电致变色(EC)技术因低功耗、无级调节、材料稳定性和长寿命等优势,成为AR眼镜主流技术路线,光致变色技术因被动变色特性适用性受限[1][3][5] - EC技术通过电压控制离子迁移实现主动变色(如小米支持滑动切换4种颜色),而光致变色依赖紫外线触发光学结构变化[3][4] - EC膜方案成本约50美元,占小米眼镜BOM成本25%,良率提升后有望降至40美元,引入二供后预计进一步降至30-35美元[2][7][24] **产品规划与出货量** - 小米2025年眼镜出货量预计40万台(EC版本占比30%),2026年计划翻倍至100万台(EC版本占比维持30%)[9] - Meta计划2025年Q4发售20万套带电致变色功能的AR眼镜"Super Nova"(9月底前发售3-3.5万部),2026年出货量目标千万级别[10][11][13] - 华为计划2026年8月发布带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采用LCOS技术路线,成本比Meta同类产品低10%-15%[30][31] **供应链动态** - 小米当前EC方案由维护光电供应,为降低成本拟在2026年引入二供/三供(如日久光电报价低12%)[8][9] - Meta主要供应商为苏州博宇,为降低BOM成本(当前成本500多美元)预计2025年Q4引入第二供应商(潜在包括三星)[10][15] - 非上市公司(如维护光电、苏州博宇)因早期技术壁垒和NPI阶段参与优势成为首选,但上市公司日久光电正加速切入供应链[25][26] **其他重要信息** - Meta眼镜因政策限制短期内无法进入中国市场[12] - 下一代技术方向:Meta 2027年机型"Hypernova Two"将采用Micro LED+衍射光波导技术,小米2026年下半年新品将全系搭载EC方案[19][29][32] - 华为智能眼镜EC成本占比约12%(48美元),由单一上市供应商提供[31] **风险与竞争格局** - AR眼镜市场仍处早期阶段,带显示功能产品未大规模普及,供应商数量有限[28] - 成本控制是关键挑战,品牌方通过引入多供、技术迭代(如Micro LED替代LCOS)推动降价[18][24][30]
智能光学材料“上车”:光羿科技柔性EC玻璃搭载小米YU7
经济观察报· 2025-06-28 01:38
小米YU7发布与光羿科技合作 - 小米首款中大型SUV YU7 Max版本标配大尺寸智能调光天幕 核心供应商为光羿科技 [1] - 光羿科技提供的EC智能玻璃可实现99.85%遮光率 阻隔99.9%紫外线和红外线 [1] 光羿科技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成立于2017年 同时起步于美国硅谷和中国深圳 在苏州与美国印第安纳州设有制造与研发中心 [1] - 全球唯一具备EC智能玻璃量产能力的企业 产品已应用于超20款量产车型 包括蔚来、极氪、奥迪、比亚迪等品牌 [1] - 苏州制造中心单线月交付能力突破1万套 支撑车规级大规模交付 [1] - 在建筑幕墙、消费电子领域同步拓展 建筑产品已落地上海、浙江多个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2] 电致变色行业发展趋势 - 电致变色成为智能材料应用中率先商业化落地的领域之一 [2] - 相比国外厂商以建筑应用为主、车规产品推进缓慢的现状 光羿完成"车规级技术-量产制造-系统集成"全链条技术闭环 [2] - 智能调光玻璃未来5年将向汽车天幕、侧窗、后挡玻璃及航空航天、建筑、消费终端全面拓展 [2] 智能光学材料应用前景 - 汽车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发展带动跨行业新兴科技应用 光学材料是重要方向 [1] - 智能调光天幕玻璃应用预示智能光学材料将成为未来汽车座舱重要组成部分 [1] - 用户体验驱动和车企对智能座舱差异化诉求提升 加速技术渗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