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AI智能眼镜领域,特别是电致变色(EC)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3][5] - 涉及公司包括小米、Meta、华为等终端品牌商,以及维护光电、苏州博宇、日久光电等供应链企业[1][6][10][26]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路线与优势 - 电致变色(EC)技术因低功耗、无级调节、材料稳定性和长寿命等优势,成为AR眼镜主流技术路线,光致变色技术因被动变色特性适用性受限[1][3][5] - EC技术通过电压控制离子迁移实现主动变色(如小米支持滑动切换4种颜色),而光致变色依赖紫外线触发光学结构变化[3][4] - EC膜方案成本约50美元,占小米眼镜BOM成本25%,良率提升后有望降至40美元,引入二供后预计进一步降至30-35美元[2][7][24] 产品规划与出货量 - 小米2025年眼镜出货量预计40万台(EC版本占比30%),2026年计划翻倍至100万台(EC版本占比维持30%)[9] - Meta计划2025年Q4发售20万套带电致变色功能的AR眼镜"Super Nova"(9月底前发售3-3.5万部),2026年出货量目标千万级别[10][11][13] - 华为计划2026年8月发布带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采用LCOS技术路线,成本比Meta同类产品低10%-15%[30][31] 供应链动态 - 小米当前EC方案由维护光电供应,为降低成本拟在2026年引入二供/三供(如日久光电报价低12%)[8][9] - Meta主要供应商为苏州博宇,为降低BOM成本(当前成本500多美元)预计2025年Q4引入第二供应商(潜在包括三星)[10][15] - 非上市公司(如维护光电、苏州博宇)因早期技术壁垒和NPI阶段参与优势成为首选,但上市公司日久光电正加速切入供应链[25][26] 其他重要信息 - Meta眼镜因政策限制短期内无法进入中国市场[12] - 下一代技术方向:Meta 2027年机型"Hypernova Two"将采用Micro LED+衍射光波导技术,小米2026年下半年新品将全系搭载EC方案[19][29][32] - 华为智能眼镜EC成本占比约12%(48美元),由单一上市供应商提供[31] 风险与竞争格局 - AR眼镜市场仍处早期阶段,带显示功能产品未大规模普及,供应商数量有限[28] - 成本控制是关键挑战,品牌方通过引入多供、技术迭代(如Micro LED替代LCOS)推动降价[18][24][30]
AI眼镜电致变色专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