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智慧
icon
搜索文档
为何处暑开渔?时下“顶鲜”水产是啥?专家解读
央视网· 2025-08-23 09:31
开渔时节的生态智慧 - 处暑开渔是古人顺应海洋生态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通过避开暮春至夏季的海洋生物繁殖黄金期(包括小黄鱼 银鲳 梭子蟹 红虾 竹节虾等经济物种集中产卵孵化期)最大程度避免捕捞亲鱼以守护海洋生命之源 [2] - 夏季陆地营养物质随降雨入海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为鱼苗 虾蟹幼苗提供天然育婴房 温暖海水与充足饵料使幼鱼快速生长 处暑时大黄鱼 带鱼等幼鱼体长达5-10厘米 可逃脱普通渔网网眼 实现捕鱼与资源保护的平衡 [2] 现代渔业管理机制 - 现代渔业通过建立综合性渔业资源监测网络动态追踪带鱼 小黄鱼 银鲳鱼 梭子蟹等关键经济物种的种群数量 洄游路线 产卵场分布及幼鱼补充状况 基于大数据模型科学应对产卵期偏移并优化休渔时间窗口 [3] - 休渔期为渔民提供修船补网时间 处暑开渔迎来秋季鱼汛(如舟山渔场因冷暖流交汇形成高产)形成休养-丰收的可持续循环 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3] 时令水产供应特征 - 处暑前后东海梭子蟹膏满肉肥大量涌入市场 红虾 竹节虾 滑皮虾弹嫩鲜美 东海带鱼 小黄鱼 鲳鱼经历休养后肉质细腻饱满 凉拌海蜇与崇明黄鳝同步上市 [4] - 大闸蟹处于育肥期待秋分后膏黄丰盈 时令水产兼具风味与顺时而食的养生价值 成为尝鲜与秋补的重要选择 [4]
陶瓷之都景德镇的千年窑火深藏“绿色基因”
中国环境报· 2025-08-04 00:29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历史 - 依托昌江流域特有的矿物资源组合,形成原料采集半径不超过50公里的区域性材料网络,构建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资源利用模式 [1] - 宋代窑工择址于"三面环山、一水中流"的昌江河谷,因当地盛产瓷土、松柴,形成"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的瓷业发展历史空间 [2] - 工匠充分利用昌江支流水系建立水碓网络,实现陶瓷原料加工的零碳动力供给,形成水能梯级利用体系 [2] 陶瓷生产工艺与生态智慧 - 72道制瓷工序体现生态考量,包括矿坑开采预留"养矿"周期、坯料陈腐遵循四季时序、柴窑火候控制顺应松柴燃烧规律 [2] - 采用废匣钵碎末复归窑床作耐火层、破损瓷片研磨为釉料原料等做法,实现废弃物在技艺链条中的生态循环 [2] - 历史上每年烧窑柴40万吨以上,燃料需求范围扩展至鄱阳、祁门等地,形成"一里窑,五里焦"的生态压力 [3] 燃料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明清时期将山林划分为163个产权区域,通过马尾松"飞籽成林"特性实现合理种植和轮伐,建立窑柴可持续生产体系 [3] - 现代燃料结构全面转向电力和天然气,推动"从柴窑到气窑、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转型 [4] - 开展柴窑棕色碳(BrC)污染研究,构建"窑炉—大气—健康"三维模型,为传统工艺注入绿色技术 [4] 产业创新与文化传承 - 陶溪川等文创园区结合传统柴窑形制与现代智能控温技术,实现历史文脉保护与精准减排双重目标 [4] - 依托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