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惠民
icon
搜索文档
东西问丨苏发祥:60年生态路,西藏如何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
中国新闻网· 2025-08-22 11:32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成就 - 建立自然保护区47个 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土地面积34.35% [4] - 森林覆盖率12.31% 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超48% 湿地保护率68.75% [4]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 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5]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72种 维管束植物7504种 [4] - 包含雪豹 藏羚羊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及巨柏 喜马拉雅红豆杉等一级保护植物 [4] 生态惠民与绿色发展 - 2021-2024年年均提供生态岗位44万个 [5] - 南北山绿化工程累计带动就业900万余人次 增收29亿余元 完成造林107.93万亩 [12] - 2024年接待游客6389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74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4.5% [14] 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 2015年以来累计外送电量约160亿千瓦时 [14] - 成为国家重要清洁能源接续基地 [14] 生态保护国际合作 - 2004年中美日三国联合科考全球变暖对冰川影响 [14] - 2023年中丹德瑞等国联合考察雅鲁藏布江演化及生态变化 [14] - 通过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等平台开展学术交流 [14] 生态工程典范案例 - 青藏铁路设置33处野生动物通道 实施沙害治理和草皮移植措施 [8] - 将生态保护视为发展本身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8] 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融合 - 神山圣湖体系蕴含禁猎禁采挖等传统生态智慧 [10] - 藏族"众生平等"世界观与当代"生命共同体"理念相结合 [10]
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建设美丽宜居的人民城市
中国环境报· 2025-08-20 23:20
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揭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要求城市建设将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贯穿全过程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为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提供遵循[1] 时代内涵与发展逻辑 - "两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2] -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民生优势和新质生产力[2] - 需将城市作为有机生态系统谋划 在人口 产业 城镇 交通规划中践行理念 优化空间结构并推进城中村改造[2] 绿色转型路径 - 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增效[3] - 通过产业绿色升级发展节能环保 清洁能源 高端装备制造等绿色产业 催生新经济增长点[3] -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交通模式创新 可再生能源应用 生态化改造建筑与空间 构建三级绿化体系 治理内河和修复湿地[3] - 解决空气治理 饮用水源地保护 新污染物治理问题 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并提升生物多样性[3] 系统治理体系 - 需科学有效治理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发力构建治理新格局[4] - 制度优化需健全生态环境评价考核制度 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4] - 科技赋能需推动大数据 人工智能 物联网与城市韧性治理深度融合 推进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和老旧管线改造[4] - 需强化自然灾害防治 统筹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4] 人民群众参与 - 需依靠人民群众力量 通过环保志愿服务和社区议事协商引导群众成为践行者和监督者[5] -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将理念融入学校教育和社区文化 培养全民环保意识[5] - 推动群众践行低碳生活 参与垃圾分类和监督生态环境违法行为[5] 生态惠民目标 - 城市建设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生态环境中过上更美好生活[7] - 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实现生态效益向民生效益转化[7] - 需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城市风貌管理制度 保护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7] - 让人民群众尽享自然之美和文化之韵 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发展成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