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体验感

搜索文档
三年了,演唱会为何还没降温?
虎嗅APP· 2025-08-18 13:39
演唱会行业现状 - 演唱会行业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同比增长66% [4] - 头部歌手通过邀请重磅嘉宾制造话题吸引新购买力,如五月天演唱会邀请F4时隔12年合体 [4] - 垂类演唱会市场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如易烊千玺回归音乐领域演唱会门票被炒至万元 [4] 演唱会观众特征 - 女性观众占比达66.1%,25岁~29岁年龄段观众占比最高超过30%,35岁+年龄段观众占比21.6% [7] - 观众年均观演频次1.5次,一年内观演2次的观众占比16.0%,观演3次及以上占比9.2% [7] - 部分观众将演唱会与旅游结合,形成"演唱会+旅游"的消费模式 [8] 演唱会消费心理 - 观众将演唱会视为情绪消费和疗愈方式,通过演唱会消解生活压力 [8][9] - 部分观众为弥补学生时代遗憾而观看演唱会,形成"还童年债"现象 [9] - 观众愿意为演唱会高消费,如月入5000-6000元的上班族愿意花费1320元购买门票 [8] 演唱会产品特性 - 演唱会已发展为融合音乐+K歌+展览的沉浸式产品,满足临场感和社交需求 [12] - 不同歌手演唱会设计差异化,如汪苏泷演唱会像游乐场,李宗盛演唱会以简约风格为主 [11][12] - 创新舞台设计如毛不易演唱会的歌词灯成为观众拍照打卡点 [12] 演唱会市场细分 - 国民级歌手如周杰伦、五月天演唱会观众群体广泛,消费后劲靠制造惊喜环节 [14] - 垂类歌手演唱会侧重满足粉丝需求,70%观众为上班族,注重与歌手"灵魂交流" [14] - 演唱会核心是为歌手本人与音乐买单,需确保观众获得完整体验感 [14][15]
三年了,演唱会为何还没降温?
虎嗅· 2025-08-18 05:26
行业增长态势 - 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同比增长66% [2] - 演唱会行业连续三年享受报复性消费红利且未现消退迹象,与电影业仅持续一年的红利形成对比 [1] - 头部歌手通过创新形式维持热度,如五月天演唱会邀请F4合体制造话题带动票房 [3] 受众特征与消费行为 - 女性观众占比达66.1%,25-29岁年龄段观众超30%,35岁+观众占比21.6%并呈增长趋势 [4] - 观众年均观演频次达1.5次,其中年观演2次者占比16.0%(+2.8%),3次及以上者占比9.2%(+2.2%) [6] - 部分观众将演唱会与旅游结合,形成"因演唱会选择旅游地"的消费模式 [7] 产品差异化与体验升级 - 演唱会融合音乐、K歌与展览属性,满足临场感与社交需求,替代传统KTV(门店数量从2018年5.2万家降至2024年不足2.8万家) [10][11][18] - 国民级歌手(如周杰伦、五月天)通过重磅嘉宾制造大众向惊喜,垂类歌手(如毛不易)侧重粉丝互动与灵魂交流 [20][21][22] - 沉浸式设计成为核心卖点,如毛不易演唱会采用巨型歌词灯实现歌词可视化与观众互动 [14][15][17] 垂类市场发展潜力 - 头部市场饱和背景下,垂类演唱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如易烊千玺回归音乐领域后门票被炒至万元 [3][26] - 垂类演唱会观众以上班族为主(如毛不易70%粉丝为上班族),注重情感共鸣而非纯娱乐消费 [22][23] - 运营成功关键在于精准传递歌手艺术表达并确保观众体验完整性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