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新热点

搜索文档
提供多样化就业渠道 全国城市联合秋招专场活动启动
央视新闻· 2025-09-07 03:34
招聘活动规模 - 活动吸引超过两万人参加 [3] - 5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 [3] - 13个分会场在新疆同步举行 [3] 行业覆盖领域 - 招聘企业涵盖能源资源、商贸物流、信息科技及先进制造领域 [3] - 活动聚焦新质生产力、消费新热点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 [3] 就业服务创新 - 现场引入AI智能面试舱提供人才测评服务 [3] - 提供模拟面试和简历优化等智能化就业支持 [3] - 活动持续至11月在全国推出系列招聘及就业指导服务 [3]
金秋消费季 各地真金白银促消费
经济网· 2025-09-03 03:05
核心观点 - 全国多地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展金秋消费季活动 通过特色促销 文旅融合和政策支持等方式激发消费潜力 预计带动超百亿消费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 [1][2][3][7] 消费促进活动规模 - 重庆举办500多场消费促进活动 投入促销资金超17亿元 预计直接带动消费逾100亿元 [2] - 吉林金秋消费季历时63天 涵盖百货零售 电子商务 文化旅游等多领域 1300余家企业参与 拟举办数百场促销活动 [3] - 广东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发放文旅消费券 面向本地居民及全国来粤游客 [5] 特色消费场景创新 - 重庆采用"1+6+N"模式 融合山水 夜景 美食等特色场景开展多场活动 [2] - 上海商圈推出深度融合文旅 体育 展览元素的活动 将购物中心升级为城市生活新空间 [3] - 山东菏泽利用非遗资源和地域文化开展暑期市集 夜间直播等主题活动 [5] - 陕西通过发放消费券 打造消费新场景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 [4] - 辽宁文旅部门推出赏秋色精品旅游线路 结合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 [4] 政策与金融支持 - 三部门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居民在重点领域消费可享受1%贷款贴息 [6] - 重庆金融机构下半年投入超6亿元补贴资金实施汽车促消费活动 [6] - 农业农村部强调农产品销售和促消费工作 要求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6] 活动影响与成效 - 特色活动提升本地品牌 老字号及非遗产品知名度 助力打造多元消费格局 [5] - 从商品消费到服务消费 从线下到线上线下融合 活动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7]
理解“四稳”之首加力稳就业
经济日报· 2025-05-15 22:09
就业市场总体形势 - 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222万人再创新高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需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 农村转移劳动力需稳定就业[1] -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8万人 同比增加5万人 快于时序进度[1] - 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稳企业稳就业带来新压力[1] 稳就业政策举措 - 5月份各地教育部门将举办省级招聘活动250余场 预计提供岗位数超90万个 高校将举办校园招聘活动近3000场 预计提供岗位数超200万个[1] - 人社部会同财政部下拨667亿元中央就业补助资金 加快兑现稳岗返还/担保贷款/就业补贴等涉企政策[2] -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加力扩围实施以工代赈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1] 新兴行业就业需求 - 人工智能工程师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超30% 机器学习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超30% AI工程师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超30%[3] - 在线生活服务行业招聘需求同比增长43% 交通物流行业同比增长35% 养老看护行业同比增长17% 居民服务行业同比增长10%[3] - 新职业包括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旅拍定制师等不断涌现[3] 传统行业就业潜力 - 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度高/就业容量大特点 是重要就业蓄水池[4] - 近3亿农民工中从事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4.6%[4] - 重大工程投资大/周期长/产业覆盖面广 是拉动就业的扩增器[4] 政策导向与实施重点 - 稳就业被放在"四稳"之首 与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背景下的稳信心/稳预期/稳大局直接相关[2] - 重点推进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 - 通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为就业岗位挖潜扩容 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问题[1][3]
六方面24条举措 吉林省全方位提振消费
证券时报网· 2025-04-22 12:38
积极促进居民增收 - 增加工资性收入 适时适度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 落实失业保险金随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联动机制 同步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 利用2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鼓励技能人才创新创业 支持待岗职工、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就业 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育力度 2025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0万人以上 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围绕新质生产力、消费新热点、民生服务保障等领域挖潜扩容 力争2025年新增就业岗位18万个以上 [1] - 拓宽财产性收入 推动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在吉林省投资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为居民提供更多投资选择 加强与沪深北证券交易所联动打造企业—基地—交易所上市服务直通车支持企业上市 提高省属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质量 稳步提升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加强对省属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跟踪指导强化正向激励 [2] - 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鼓励村集体把年度收益的50%以资金支付方式按户向组织成员分红 实施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升发展三年攻坚行动 2025年带动小农户规模达到160万户以上 引导参农组建或加入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人参初加工、上下游服务产业 鼓励农户利用家庭院落、房前屋后等闲置空地发展庭院+产业 力争2025年庭院种植面积增加3万亩 支持村集体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房屋、厂房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力争2025年全省农民收入增长10% [2] 全力帮助居民减负 - 保障生育养育 统筹推进国家育儿补贴 全省二孩、三孩生育奖励 边境村生育奖励和儿童养育补贴发放工作 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 对差额补助公办托育服务机构长春市城区按2400元/年/孩补助其他地区按1800元/年/孩补助 对自收自支类公办、普惠民办托育服务机构长春市城区按3600元/年/孩补助其他地区按2400元/年/孩补助 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 2025年以地市为单位全面开展社区服务中心嵌入式托育服务试点 在长春市开展家庭托育点试点 落实儿科服务年行动在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组织有条件的公立综合医院延长儿科门诊时间、加派儿科出诊医生保障辖区儿童患者就诊需求 [3] - 健全医疗保障 实现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参保信息变更、异地就医备案等高频医保政务服务事项全省通办 对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生育二孩、三孩的最高支付限额在一孩基础上提高10% 落实国家儿童用药医保报销相关政策扩大儿童用药医保支付范围 生育津贴发放渠道扩大至个人实现省内生育津贴免申即享 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扩大覆盖面 将参加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五类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鼓励县级以上工会联合职工互助保险机构、商业保险机构创新保障产品对已入会的新就业形态职工尚未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且有参保意愿的按25元/人的标准2025年争取为不低于4万人进行投保 [4] 持续提升消费质量 - 支持旅游消费 支持非遗、演艺进景区丰富博物馆+模式 鼓励景区、景点根据游客需求延长开放时间 指导旅游企业整合包装吉林省优质旅游资源和产品推出多主题入境旅游线路 在你好中国框架下深耕10个以上国家(地区)入境旅游市场 强化乡村旅游联城带村功能鼓励各地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开展游购吉乡主题活动设计推出亲近自然、民族风情、文化体验、特色美食等品质优、特色强、集成度高的两天一宿、三天两宿城市周边微度假、乡村游精品线路和产品 在旅游淡季A级以上景区对游客开展免首道门票或打折优惠活动幅度在5折(含)以上的给予门票价格的10%—50%补贴 [5] - 突出冰雪消费 在全省重点滑雪度假区开展滑雪场的夏天系列活动推动重点滑雪度假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提升四季运营能力 推动各地大力开发冰钓、冰餐厅、冰上龙舟、雪雕、雪漂流、雪地穿越等乐冰娱雪产品鼓励重点滑雪度假区运营雪地越野等滑雪新项目指导重点冰雪企业更新完善产品内容实现县域娱雪项目全覆盖 办好吉林省雪博会冰雪消费券资金总体规模增加至1亿元 对雪季安全运营的旅游滑雪场接待规模大于100万人次的一次性奖补100万元大于等于50万人次的一次性奖补50万元大于等于30万人次的一次性奖补30万元 [6] 加快更新大宗消费 - 培育新型消费 设立1亿元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开设和引进特色首店、举办首发(首秀)活动等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以上的首发集聚区按比例给予投资主体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2025年认定5个以上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打造10个以上夜间消费新场景 培育打造吉林特色产品借助东博会、农博会等省部级展会平台搭建人参、鹿茸、优质农产品等展示区推动吉林特色产品走出去 培育自营网商建强数农吉品和一码购吉林等平台扩大线上消费供给 培育壮大20家电商产业基地举办第五届中国新电商大会、新电商直播季活动支持开展专场带货直播100场以上 加强低空经济相关行业监管拓展低空服务场景扩大低空+应用开发低空消费项目 [7] 强化金融支持 - 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增强企业融资能力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以支农支小业务为主维持1%以下低费率水平 指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文旅产业、银发经济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信贷服务质效 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扩大商品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和培育新型消费丰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允许商业银行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阶段性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期限 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积极对接服务消费领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