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化切换

搜索文档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智能化工技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科技日报· 2025-08-07 01:15
智能化工大模型与DMTO技术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科大讯飞联合研发的智能化工大模型2.0Pro是我国化工行业首个大模型 旨在实现"实验室一步跨入工厂"的技术突破 [1] - DMTO技术单套装置甲醇处理能力达360万吨/年 已签订36套技术实施许可合同 总产能超2400万吨烯烃/年 其中20套装置已投产 [1] - DMTO技术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较传统煤炭利用方式降低约50% 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路径 [1] 能源结构转型与市场前景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5% 预计成品油需求在2028-2030年达峰后加速萎缩 2050年需求量将降至1亿吨(不足目前30%) [2] - 国内乙烯当量自给率不足60% DMTO技术以煤为原料 来源稳定且成本可控 能耗与原料单耗持续下降 [2] - 甲醇-石脑油耦合制烯烃技术将支撑化学品供给 绿电成本下降有望推动绿色甲醇成为新型原料 [3] 甲醇经济战略价值 - 甲醇作为跨越油气时代的能源载体 具有储能密度高和便于储运优势 可直接替代燃料保障能源安全 [4] - 甲醇可连接清洁能源与煤化工/石油化工 生产上百种化学品 我国现有甲醇产能达1亿吨/年 [4][5] - 甲醇经济战略可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工业低碳化发展 保障能源安全和产业链稳定 [5] 能源转型技术挑战 - 能源工业体系高度复杂 受技术经济性 系统稳定性及国际能源格局多重因素影响 [6] - 可再生能源 裂变能 聚变能等技术路径尚未明确 需推进工业流程再造实现低碳目标 [6] - 人工智能与化工领域融合仍处探索阶段 需通过数据驱动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6] 催化技术创新与能源安全 - 催化技术可实现"油化切换" 通过石油炼制 煤化工等过程的分子转化兼顾油品与化学品生产 [8] - 电解水制氢 甲醇合成等关键过程依赖催化技术发展 以应对石油用量减少与石化需求增长的矛盾 [8] 氢能与CCUS技术布局 - 需打通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 加快电解水制氢催化剂 储运材料及燃料电池研发 [9] - CCUS领域需优先部署低能耗捕集技术 突破CO2加氢制甲醇/烯烃关键技术 构建"电-氢-碳"协同路径 [9] - 绿氢融合煤化工可取代水煤气变换工艺 实现源头减碳并提高碳原子利用效率 [10] 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协同 - DMTO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历时30年 2010年实现世界首套180万吨/年工业装置投运 [12][13] - 技术产业化收益反哺基础研究 设立1亿元专项基金支持甲醇转化与煤代油新技术研发 [13] 人工智能赋能化工研发 - 化工技术开发受逐级放大制约 传统研发周期超10年 智能化工旨在突破该约束 [14] - 通过构建智能化工数字底座 实现"实验室小试-虚拟工厂-实际工厂"的新研发范式 [14]
刘中民:智能化工技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科技日报· 2025-07-18 01:18
DMTO技术发展与应用 - DMTO技术已发展到第三代,单套装置甲醇处理能力达360万吨/年,已签订36套技术许可合同,产能超2400万吨烯烃/年,其中20套已投产 [6] - 该技术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煤炭燃烧降低约50%,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向 [6] - DMTO技术可用于生物质及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色甲醇转化 [7] 煤制烯烃产业前景 - 2050年国内成品油需求将降至1亿吨,不足目前30%,传统炼化行业加速"减油增化" [8] - 我国乙烯当量自给率不足60%,DMTO以煤为原料具有来源稳定、成本可控优势 [8] - 甲醇-石脑油耦合制烯烃技术将支撑化学品供给和石化产业转型 [9] 甲醇经济战略 - 甲醇是跨越油气时代的重要能源载体,具有储能密度高、便于储运优势 [10] - 我国甲醇产能达1亿吨/年,可连接清洁能源与煤化工、石油化工 [10] - 以甲醇为平台可生产上百种化学品,展现显著技术经济优势 [10] 能源转型挑战 - 能源与工业系统高度复杂,受技术经济性、系统稳定性等多因素影响 [12] - 可再生能源、裂变能、聚变能等低碳路径快速发展,需推进工业流程再造 [12] - 人工智能与科研产业深度耦合仍处探索阶段 [12] 催化技术创新 - 催化技术在石油化工"油转化"、煤-油融合、电解水制氢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14] - 需利用已有资源设计新反应途径,兼具油品和化学品生产能力 [14] 氢能与CCUS发展 - 应打通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加快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等研发 [15] - CCUS需聚焦低能耗捕集技术,突破CO2加氢制甲醇等关键技术 [15] - 可再生能源与煤化工融合可引入绿氢实现源头减碳 [16] 智能化工发展 - 人工智能可突破化工技术开发逐级放大制约,缩短10年以上开发周期 [23] - 构建"实验室小试-虚拟工厂-实际工厂"的新研发范式 [23] - 建设跨尺度智能化工数字底座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协同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