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氧化亚氮减排
icon
搜索文档
《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印发——我国加强技术创新 精准控制氧化亚氮排放
科技日报· 2025-09-02 06:33
政策发布 - 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加强技术创新和关键减排技术研发 支持控排技术申报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目录 [1] - 方案目标包括完善控制政策 提高减排技术创新能力和排放管理能力 提升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水平 推动相关行业单位产品排放量持续下降 [2] 排放现状 - 氧化亚氮是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 增温潜势约为二氧化碳的300倍 大气寿命超百年 [1] - 2021年中国氧化亚氮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4.3% 工业领域排放量达1.5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1] - 工业排放主要来自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生产过程 其中己二酸行业是最主要排放源 [1] 行业影响 - 工业领域排放相对集中且行业聚集度高 技术路线成熟 具备率先开展控排工作的可行性 [1] - 控排措施可激励企业革新生产工艺 优化反应条件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2] - 推动工业产业链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2] 实施进展 - 自2021年起逐步将硝酸生产过程氧化亚氮排放数据报告纳入全国碳市场 [2] - 已有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减排技术 减排效率接近国外产品且成本更具优势 [2] - 需研究出台系列细化配套措施实现控排目标 为全球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2]
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方案出台
中国化工报· 2025-09-02 02:15
政策框架 - 生态环境部 国家发改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提出六项重点工作任务 [1] - 推动相关工业产品生产企业通过使用治理设备 加装催化剂等方式有效减少氧化亚氮排放 [1] - 鼓励己二酸生产企业对氧化亚氮尾气进行回收提纯再利用 [1] 政策支持机制 - 研究利用相关资金渠道支持相关企业建设氧化亚氮回收提纯装置和减排装置 [1] - 加快推进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减排 [1] - 支持控排相关技术申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 [1] 技术发展路径 - 持续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 开展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1] - 推动成立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产学研联盟 [1] - 研究制定监测标准和排放相关标准 在工业领域探索开展氧化亚氮排放源自动监测 [1] 行业监管措施 - 研究探索建立与氮氧化物等同源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制度 [1] - 在己二酸 硝酸和己内酰胺等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氧化亚氮排放评价 [1] - 推进建立重点企业氧化亚氮排放报告制度 [1] 国际合作维度 - 积极参与全球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交流和对话合作 [2]
种植业减排不减产,技术组合撬动15%甲烷减排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07:27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 水稻种植甲烷排放从1994年到2021年呈现增长后平稳态势[1] - 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自2012年后显著下降 与化肥减量增效政策直接相关[1] - 水稻种植和农用地氮肥施用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直接关系粮食安全[1] 减排技术应用与效果 - 60%~80%稻田采用中期晒田技术 主要目的为控制无效分蘖和促进根系发育而非减排[1] - 控水灌溉技术虽降低甲烷排放但会促进氧化亚氮排放 并可能导致土壤碳汇能力减弱[2] - 组合技术(控水灌溉+高效肥料减氮+秸秆还田)经四年试验可降低甲烷排放15%~26%且不影响产量[3] 技术推广难点与挑战 - 秸秆还田虽提升土壤肥力和碳汇但会增加甲烷排放[2] - 减排型肥料存在成本压力 尽管能实现稳产增产并协同减少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2] - 极端气候加剧生产风险 如华北地区夏季暖湿化导致玉米减产 低洼田块改种水稻需解决灌溉与茬口衔接问题[2] 多维度技术解决方案 - 需结合灌溉优化 肥料管理和品种选育等多维度技术组合[3] - 选育节水抗旱高产低排放水稻品种可提升气候韧性[2][3] - 需开发轻简化低成本易推广的技术模式以适应区域气候土壤与种植制度特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