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公司国际化

搜索文档
为国内期货公司“出海”提供有益借鉴
期货日报网· 2025-09-25 23:40
公司上市计划 - 南华期货获得中国证监会赴港上市备案通知书 拟发行不超过1.24亿H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成为A股首家上市期货公司迈向"A+H"双平台上市 [1] 国际化布局历程 - 公司成立于1996年 2006年在香港设立第一家境外子公司 2014年在美国芝加哥设立FCM子公司 2017年在新加坡设立持牌金融机构 2018年在英国伦敦成立子公司 完成香港 芝加哥 新加坡 伦敦四大国际化大都市布局 覆盖亚洲 北美 欧洲三大时区实现24小时不间断交易 [2] 上市战略意义 - 提升国际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 通过港交所平台展示业务能力与治理水平 获得国际认证 [3] - 开辟新融资渠道强化资本护城河 为海外清算牌照申请 分支机构设立 技术系统升级提供资本保障 [4] - 显著提升国际知名度 吸引全球资金和国际客户 奠定长期发展基础 [4] 境外业务表现 - 子公司横华国际2022年 2023年及2024年经营收入分别约为2.31亿元 5.67亿元 6.54亿元 年度净利润分别约为1.24亿元 3.59亿元 4.17亿元 [6] - 境外业务毛利率从2020年-5.76%提高到2024年71.26% 成为利润最丰厚业务板块 [6] 行业发展背景 - 境内期货经纪业务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收窄 头部期货公司通过海外布局寻找新增量 [5] - 截至2025年6月国内期货公司已在全球设立67家境外子公司 业务覆盖期货 证券 资管等领域 [5] - 政策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跨境风险管理需求 全球资源配置需要国际化金融服务支撑 [5] 行业挑战 - 国际竞争激烈 在资本实力 投资理念 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与国际大型期货公司存在差距 [7] - 业务结构相对单一创新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海外业务仍以传统期货经纪业务为主 [7] - 境外业务合规成本较高需满足境内外多重监管要求 国际化人才短缺制约竞争力 [7] 发展路径建议 - 战略先行差异化布局 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重点区域和市场 [8] - 加强人才建设 拥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本土人才以及优秀本地化团队 [8] - 建立全球风控体系合规经营 提升跨境产品设计能力和本地化运营效率 [7][8] 战略定位转型 - 加速从通道服务商向综合金融平台转型 推动子公司横华国际等异军突起 [6] - 更深入参与全球金融市场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内企业出海需求 [9] - 印证期货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趋势 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国际话语权 [9]
期货公司出海潮再起!南华期货获H股发行备案,加速构建全球服务网络
期货日报· 2025-09-22 23:41
南华期货H股上市计划 - 南华期货收到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 拟发行不超过1.24亿股H股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需在12个月内完成发行[1] - 本次发行尚需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香港联交所批准[1] - 公司早在2025年1月公告H股发行计划 旨在深化全球战略布局并拓展融资渠道[1] 期货行业国际化布局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 中国内地期货公司共设立境外一级子公司22家 二级子公司39家 三级子公司6家[2] - 子公司注册地涵盖香港 新加坡 英国 美国等主要金融中心 并获全球主流交易所交易和清算会员资质[2] - 业务范围从期货经纪扩展至证券 外汇 资产管理等多元领域[2] - 弘业期货是当前唯一"A+H"上市期货公司 2015年12月赴港上市 2022年8月深交所上市[2] - 中泰期货(原鲁证期货)于2015年7月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3] 国际化战略动因与意义 - 赴港上市可开辟新融资渠道 吸引国际投资者 为海外业务提供资本支持[4] - 有助于提升国际知名度 吸引国际客户 整合海外清算牌照 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4] - 可缓解境内期货行业同质化竞争 推动向高质量发展和价值创造转型[2][4] - 海外业务成为头部期货公司重要利润来源[5] 南华期货境外业务表现 - 子公司横华国际2024年净利润达4.17亿元[4] - 2022-2024年境外业务收入从2.31亿元增长至6.54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68.26%[4] - 境外业务毛利率高达71.26%[4] - 完成香港 芝加哥 新加坡 伦敦四大国际化都市布局 覆盖三大时区[6] - 截至2024年末 境外经纪客户权益达138亿港币 资管规模25亿港币[6] - 2025年8月18日获得欧洲洲际交易所清算会员资质 为第二家全球主流交易所清算会员[6] 行业案例与成效 - 广发期货建立连接境内外双向通道 2025年上半年香港与英国子公司业绩创历史新高[6] - 国际化战略验证正确性与有效性[6] 国际化发展挑战与展望 - 海外业务拓展面临国际竞争激烈 业务模式单一 国际化人才短缺等挑战[7] - 需突破业务瓶颈并构建全球化运营能力[7] -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加快 期货公司国际化布局将进一步深化[7] - 南华期货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境内第二家"A+H"期货公司 为行业提供重要参考[7] - 海外业务发展将推动行业从"通道服务"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型[7] - 海外布局成为头部期货公司应对国内市场竞争的重要突围路径[7]
一个月涨逾70%!期货股全线爆发,释放什么信号
期货日报· 2025-06-30 23:28
期货公司股票表现 - 6月以来A股上市期货公司股票多次连续涨停 弘业期货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 南华期货和瑞达期货也出现连续涨停情况 [1] - 6月南华期货和弘业期货股价涨幅均超过70% 瑞达期货股价涨幅超过30% [1] - 弘业期货 南华期货 瑞达期货均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称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5][7] 驱动因素 - 政策红利释放 全球避险需求激增 行业创新发展推动期货公司股票走红 [1] - 弘业期货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净利润连续四个季度正增长 增速可观 市场认可度提升 [7] - 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 境内外客户避险需求增加 期货公司业务规模提升 [9] - 投资者和机构在期货市场对冲需求大增 期货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 [9] 国际化布局 - 弘业期货香港子公司持有香港证监会1 2 4 9类牌照 具备全方位金融服务能力 [7] - 南华期货全资控股的横华国际金融持有香港证监会1 4 9类金融牌照 [8] - 早期布局海外市场的公司显现先发优势 国际化是期货公司重要战略方向 [13] 政策与行业前景 - 《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 弘业期货和南华期货因此受到关注 [7] - 《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 期货政策红利已至 [10] - 《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等新规将推动期货公司业务多元化 [11] - 中国证监会将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 并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11] 业务创新 - 期货公司未来将加大投研一体化投入 提升研究能力 优化收入结构 [11] - 外汇期货推出将为企业提供新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12] - 中小型期货公司若聚焦新能源领域 有望在细分市场实现弯道超车 [13] - 期货市场品种创新促使期货公司提升服务能力 拓展业务边界 [13]
南华期货冲刺“H股”背后: 国际化业务能否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5-09 20:51
南华期货H股上市计划 - 公司正加速推进H股上市计划 有望成为国内第二家"A+H"期货公司 [1] - 赴港上市目的包括拓展融资渠道 深化国际化布局 巩固境外业务优势 [1][3] - 子公司横华国际已成为主要利润来源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24亿元/3.59亿元/4.17亿元 [2][3] - 2023年境外收入在中国所有期货公司中排名第一 非金融机构相关期货公司总收入排名第一 [3] - 净资本从2022年11.17亿元增至2024年15.10亿元 H股上市可补充境外子公司资本金 [3] 南华期货国际化布局 - 已完成香港/芝加哥/新加坡/伦敦四大国际都市布局 覆盖三大时区 [2] - 拥有CME/LME等国际主流交易所会员资质及清算席位 2024年新增ICE-US清算会员资格 [4] - 具备期货/证券/资管/外汇牌照 可开展经纪/结算/资管等业务 [2] - 2022-2024年公司整体净利润分别为2.46亿元/4.03亿元/4.58亿元 呈上升趋势 [2] 弘业期货经营状况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15.28亿元/19.43亿元/28.76亿元 归母净利润1238万元/779万元/2982万元 [6] - 2024年大宗商品交易及风险管理业务占比89.16% 同比增长52.26% [7] - 境外业务弘业国际金融2022-2024年净利润-2064万元/-237万元/520万元 [7] - 2025年因内部监控漏洞被江苏证监局责令改正 2024年累计收到4次监管整改 [8] 中泰期货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下降 分别为1.66亿元/1.34亿元/453万元 2024年降幅达96.61% [10][11] - 2024年因互联网会议管理缺陷被山东证监局警示 同年因子公司合规问题被责令改正 [11] 期货行业整体发展 - 2022-2024年全行业净利润连续下降 分别为109.89亿元/99.03亿元/94.71亿元 [12] - 2025年期货期权品种达146个 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 大连/上海交易所正筹备新品种上市 [13] - 头部公司通过创新与差异化发展抢占先机 中小公司需聚焦细分市场构建特色优势 [14] - 场外业务逐渐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产业客户服务深化推动行业转型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