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限增长
icon
搜索文档
从电动车到AI神坛:特斯拉第四篇章是技术革命还是资本叙事?
36氪· 2025-09-03 08:36
宏图计划第四篇章核心内容 - 以可持续丰裕为核心目标 整合AI 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 消除资源匮乏 重塑劳动 移动性和能源体系 打造更清洁 更安全 更愉悦的世界 [2] - 核心方向是打造将人工智能引入物理世界的产品与服务 [2] - 计划围绕三大关键领域展开:推进自动驾驶技术 扩大太阳能发电与大规模储能业务 研发擎天柱自主人形机器人 [4] - 规模化推广全自动驾驶与Optimus是实现计划的关键 公司约80%的价值依赖于Optimus机器人 [5] 五大指导原则 - 第一原则主张增长无限 技术创新解决资源短缺 电池成本从2008年1000美元/kWh降至2025年约100美元/kWh [7] - 第二原则强调创新消除限制 通过超级工厂实现电池规模化生产 AI突破支撑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技术成熟 [7] - 第三原则聚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太阳能和储能技术降低清洁能源成本 Model Y提升电动车普及率 [8] - 第四原则要求自主技术惠及全人类 Robotaxi与低成本电动车提升交通可及性 Optimus降低危险工作风险 [11] - 第五原则通过规模化降低技术成本 Model 3起价从2017年4.9万美元降至2025年约3.5万美元 [11] 技术实施进展与挑战 - Optimus人形机器人目前仍依赖人工遥控 距离真正自主化目标有较大差距 [8] - 全自动驾驶技术需完成约60亿英里数据验证 截至今年7月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50亿英里 尚未达到关键阈值 [8] - 自动驾驶要达到L4/L5级别 需突破传感器 算法及监管方面多重障碍 [9] - AI技术开发成本高 初期可能仅服务于高收入市场 普及需较长时间 [10] - Optimus单机成本预计超10万美元 短期内难以实现惠及全人类目标 [12] 外界评价与质疑 - 知名媒体Electrek批评计划充斥着乌托邦式空想 更像Grok随便写出来的东西 不具备现实性 [13] - 评论指出公司首席执行官对电动车 充电与储能这些最具可信度的增长领域失去兴趣 [16] - AI领域面临人才招聘竞争 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缺乏科学系统的研发管理体系 [17] - 股票社交平台Stocktwits散户情绪呈看空态势 认为公司过去承诺过多却未能完全兑现 [17] 历史宏图计划完成度 - 2006年首篇计划四步目标基本成功 推出Roadster跑车(累计交付约2500辆) Model S(起售价7.74万美元) Model X(限量版起售价13.2万美元) Model 3(起售价3.5万美元) 收购SolarCity [21] - 2016年第二篇计划部分目标达成 Powerwall家用储能2024年全球安装量达60万 产品线覆盖跑车 轿车 SUV 皮卡 卡车 FSD仍是辅助系统需驾驶员监控 [22] - 2023年第三篇计划处于起步阶段 仅2024年5月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开工 目标需全球协同且规模宏大 [23] 公司经营现状 - 第二季度全球汽车交付量约38.4万辆 同比下降13% 欧洲市场销量暴跌39% 美国市场同比降幅超10% 中国市场市场份额从2023年12%降至9% [28] - 面临产品线老化难题 Model 3和Model Y更新未能有效拉动销售增长 [28] - 董事会向首席执行官授予价值约290亿美元股权奖励 含9600万股限制性股票(按8月1日每股302.63美元收盘价计算) [27] - 首席执行官管理风格引发争议 深陷政治立场与公开争议漩涡 损害品牌形象与投资者信心 [26]
陈春花: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管理者
经济观察报· 2025-08-04 03:56
核心观点 - 企业经营优先于管理 管理必须服务于经营 经理人需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管理者[1] 与顾客在一起跟上时代变化 - 消费者权力提升表现为不愿浪费时间且拥有多样化选择权[2] - 企业需持续为顾客创造价值并快速响应需求[2] - 数字时代需颠覆传统成功要素判断未来机会[2] - 增长具有无限性:行业机会无限[2] 商业模式更新带来新增长[3] 颠覆者通过价值创新重新定义行业[4] - 持续领先企业通过自我迭代成为时代企业 经理人需同步调整步伐[4] 建立产出导向管理习惯 - 制造型企业核心是在生产制造中创造价值 关注单位时间产出[5] - 围绕最高成本项目进行调整可提升产出效率[5] - 最佳方案需平衡成本与品质及顾客关系[5] - 工作方法需简单化 生产需做好三件事:持续改善[7] 产能规划[7] 勤奋工作[8] - 建立处理问题模式 利用数字技术建立高效协作网络[8] - 管理者需成为解决问题表率[8] 高效工作方法 - 开会需追求效果而非讲道理 聚焦解决方案[9] - 会议需过程导向控制时间[10] - 会议需任务导向聚焦问题[11] - 决策需由最近问题且最了解者制定[12] - 责任主体负责决策 如销售人员谈销售实现[13] - 决策重点在于执行效果而非正确性 需坚决执行[13] - 计划管理是管理者首要职责 按时间轴和目标轴展开行动[14] - 行动方案比目标更重要 需每日检查计划[14] 组织效能提升 - 组织效率与柔性来自内部协作而非简单分工[14] - 组织柔性取决于经理人管理柔性 源于契约义务和职责担当[14] - 激活团队需从心态、能力及结果三层面评价 经理人需具主人翁心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