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储能规模化
icon
搜索文档
探秘全球最大电网侧分布式模块化储能电站,CNESA储能媒体行首站启幕!
行业政策与市场转型 - 储能行业重磅政策接连出台 引导行业从强配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打开巨大市场空间 [2] - 新型储能向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 运行效果成为行业竞争核心要素 直接影响电站盈利能力 [3] - 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达180GW 两部门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 [8] 储能电站运行评价体系 - 设备在线率决定满功率持续运行时长 运行效率决定能量利用好坏 充放电深度影响单次出力能力 容量衰减率关乎长期服役寿命 [4] - 四大核心指标包括设备在线率 运行效率 充放电深度(DOD) 电池容量衰减率 是衡量储能电站运行效果的关键维度 [3][4] 标杆项目运营实践 - 宁夏中宁县华严第一储能电站为全球最大电网侧分布式模块化储能项目 装机规模200MW/400MWh [5][6] - 项目采用奇点能源分布式模块化智慧储能系统 部署1076台eBlock-372产品 已安全稳定运行21个月 [6] - 根据宁夏电网调度运行月报 该电站充电量与放电量始终位居宁夏同期项目前列 成为区域电网调节重要力量 [6] 行业交流与产业促进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起"2025 CNESA储能媒体行"活动 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优秀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 [2] - 活动首站聚焦华严第一储能电站 邀请投资方 运营方 设备供应商 电池供应商及媒体机构参与交流 [7] - 活动探讨政策机制 电站运营 技术方案 设备性能等关键话题 旨在推动产业从规模走向价值阶段 [7]
关于组织召开《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锂电池储能系统》团体标准讨论会的通知
行业标准制定进展 - 锂电池储能系统产品碳足迹量化团体标准已完成初稿 将于2025年9月26日召开标准讨论会议[2] - 会议包含标准内容介绍 研讨环节及山东威海200MW/400MWh共享储能项目实地考察[2] - 标准制定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组织 会议地点设在山东省威海市鲁源锦尚颐国际酒店[2] 行业活动与展会 - ESIE 2026被定位为储能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展会[4] - 展会提供三位联系人(曹先生13552712189 王先生13581885520 李先生13581741680)进行展位预定咨询[6][7] 行业数据与动态 - 2025年8月新型储能装机量达2.9GW/7.97GWh 大基地等源侧储能同比大幅增长285%/354%[7] - 新型储能发展规模达180GW 投资规模约2500亿元 规模化成为发展重点[7] - 两部委完善新能源就近消纳价格机制 储能支撑作用激发应用需求[7] - 第四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聚焦产业化突破 权威测评结果即将发布[7]
电力政策专家分析会议
2025-09-15 01:49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电力行业 包括新能源发电(风电 光伏) 新型储能 电力市场建设 电网运营等细分领域[1][2][5] * 提及山东省的电力市场实践和项目案例[2][11][13][42][54] 核心观点和论据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国家能源局和发改委于2025年9月12日联合发布五个电力电网和新能源政策通知 涵盖电力现货市场 新能源就近消纳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等内容[2] * 政策是对前期政策的响应和延续 并非独立存在 例如就近消纳价格机制是对绿电直连和零碳园区政策的回应[3][4] * 根本目标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其特点为清洁低碳 安全充裕 经济高效 供需协同和灵活智能[1][6] * 新型电力系统以负荷为核心 实现源网互动 鼓励绿电直连 零碳园区 源网荷储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1][5] 市场机制与建设 * 通过市场化手段保障各方收益 包括容量电价政策 鼓励新兴经营主体发展 加快现货市场建设[10][13] * 预计2025年底全国所有省份都将开设现货市场 目前已有7个省份正式运行 4个省份试运行[13] * 现货价格范围逐渐扩大 例如山东和浙江将地板价放宽至负8分或负2毛 为储能提供更大盈利空间[13] * 现货交易比例正在快速提升 目前约20%的交易通过现货市场进行 其余75%至80%通过中长期合同进行[33][36] * 未来中长期合同将分时段签约 与现货价格贴近 拉大价格差异以鼓励新型储能等盈利模式[36][37] 就近消纳与新型业态 * 就近消纳价格机制覆盖分布式光伏和大型风电竞价项目 鼓励通过便宜且清洁的新能源满足需求[1][7] * 未来趋势是自建送出线路并配置储能实现自我调峰 新业态占比将逐步提升[1][8] * 自发自用比例主要针对就地消纳类型 如绿电直连 零碳园区等 目前示范性项目数量较少[30] * 项目审批流程更加清晰 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项目发展[29][31] 储能发展与应用 * 储能在新能源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盈利 例如风光储联合参与现货市场[1][19] * 新型储能总装机2024年底预计达到74GW 2027年底将增至180GW 相当于增加约110GW[18] * 储能与新能源的配比不断提高 目前约为5.5%至6% 未来预计会进一步增加[20][21] * 储能项目收益模式包括容量电费收入和峰谷套利等方式 例如甘肃和宁夏出台了容量电价政策[23] 成本与收益分析 * 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基本在每度2毛钱以内 输配电费通常在每度1毛到2毛之间 平均约1.5毛[27] * 假设加上储能成本和线路成本 总用电成本约为每度4.5毛钱[27] * 山东省光伏机制电价定价为0.225元/度 低于预期 使得很多项目收益率较低[51][52] * 海上光伏项目在当前机制电价下经济可行性较低 投资成本需4.5元/瓦以上[53] 挑战与解决方案 * 大西北地区的大型新能源基地面临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滞后和电力外送能力不足的挑战[47][48] * 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 采取外送和就地消纳结合 加快推进特高压建设 发展风光制氢项目[49] * 建立新型业态需解决保障各方权益的问题 明确各方角色定位和利益分配[9] * 自建输变电线路和储能存在成本和风险 例如110千伏线路每公里投资约七八十万元 且只能向单一用户供电[17] 国际比较与影响 * 欧盟2026年起要求产品使用绿电 将推动绿证直连等物理确认机制发展[43] * 德国风电和光伏发电占比高达70% 其系统运行费用和用户最终支付的电价呈上升趋势[45] 其他重要内容 * 新能源在电网中的电力装机占比从2016年的16%提高到2024年的42% 目前超过45%[20] * 山东省调整光伏与风电比例 从3.2:1调整至2.6:1 给予94亿元激励 风电获得80多亿元 光伏仅获得12.9亿元[54] * 负电价产生的原因包括火力发电竞争启停成本高和带补贴的风光项目即使报负价仍可获得补贴[35] * 电网在光伏出力的情况下 容量电费仍按原负荷计算 输配电费并未因使用自发电而减少[16] * 未来其他省份的机制电价水平可能会高于山东 例如上海和广东由于经济实力较强且风光占比少 竞价结果可能更乐观[55]
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8亿千瓦——推动新型储能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4 04:01
政策目标 - 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1] -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7376万千瓦 [1] 发展背景 - 新型储能被称作"充电宝" 可实现用电高峰放电和低谷充电 [1] - "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型储能快速发展 [1] - 目标设置考虑与"十五五"能源规划有效衔接 统筹新能源消纳和电力保供需求 [1] 技术应用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 [1] - 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 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1] - 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实施举措 - 促进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拓展 包括电源侧 电网侧和其他应用场景 [1][2] - 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 [1] - 引领新型储能创新融合 [1] - 加强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 [1] - 加快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完善 [1] 应用场景 - 目前应用较多场景包括工业园区 算力设施 分布式光伏和通信基站 [2] - 创新应用模式促进用能效率提升 [2] - 要求各地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和现货市场建设 [2] - 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推动合理形成新型储能充放电价格 [2]
推动新型储能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12 19:48
核心发展目标 -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到2027年达到1.8亿千瓦以上 [1] -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7376万千瓦 [1] 技术发展与应用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 [1] - 培育试点应用项目并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1] - 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专项行动举措 - 促进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拓展 [1] - 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 [1] - 引领新型储能创新融合 [1] - 加强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 [1] - 加快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完善 [1] 应用场景拓展 - 按电源侧、电网侧和其他应用场景分类推进 [2] - 重点覆盖工业园区、算力设施、分布式光伏、通信基站等场景 [2] - 创新应用模式以提升用能效率 [2] 市场机制建设 - 要求各地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与现货市场建设 [2] - 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2] - 推动合理形成新型储能充放电价格 [2]
重磅 | 2027新型储能装机180GW!两部门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
总体目标 - 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3][8]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同时拓展多元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 [3][8] - 形成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格局,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7] 应用场景拓展 - 推进电源侧储能应用,包括新能源基地配建储能、煤电机组与储能联合运行 [10] - 拓展电网侧储能应用,在关键电网节点建设独立储能电站,推广配电网新型储能 [10] - 创新多场景应用模式,覆盖工业园区、算力设施、商业综合体等场景 [10] - 培育试点应用场景,依托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可复制的新型储能应用场景 [11] 利用水平提升 - 推动新型储能调控方式创新,包括协同优化调度和集群智能调度 [12] - 合理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优化调节资源调用序位 [12] - 提高新型储能调度适应能力,要求储能电站具备功率自动调节和运行数据可测能力 [12] 创新融合 -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验证 [13] - 组织实施储能产业创新工程,打造上下游融合创新生态 [13] - 推广试点项目应用,促进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创新 [13] 标准体系建设 - 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构建适应技术多元创新的标准框架 [15] - 加强关键领域标准制修订,优先开展技术成熟领域的标准工作 [15] - 持续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新型储能标准国际化水平 [15] 市场机制完善 - 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推动“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参与市场交易 [16] - 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逐步扩大参与调频、备用等服务的规模 [16] - 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完善容量电价机制和可靠容量补偿机制 [16] 组织保障 - 加强工作统筹,建立健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17] - 强化安全管理,将安全作为发展电化学储能的重要前提 [17] - 优化建设管理,支持多方主体参与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18] - 增强人才保障,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 [18] - 推进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先进新型储能技术装备“走出去”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