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文创融合

搜索文档
首超10亿人次!河南文旅破圈背后的创新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04:12
首超10亿人次!河南文旅破圈背后的创新密码 中新网9月19日电(记者 李金磊)接待游客首次超10亿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万亿元,这是河南省交出的2024年文旅成绩单。 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河南文旅频频"出圈",从万岁山武侠城的全域沉浸式"江湖"体验,到洛邑古城的汉服经济,从建业电影小镇的影旅 融合,到河南博物院的文创破圈,从老君山的"十年欠条",到安阳殷墟的科技赋能,一批现象级项目赢得广泛关注。 为什么这些爆款都出现在河南?河南到底做对了什么? 9月17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新大会发布了《"中国服务"河南模式研究报告(2025)》,解码河南文旅"破 圈"背后的创新密码。 其一,让厚重文化从"供着看"变为深度体验。 破解"有说头没看头"的困境,河南文旅的起飞始于一场深刻的资源变革,文化不再是供起来的遗产,而是可以开发、可以体验的创意的资 源,它们不再被动保护,而是主动转化,把古老文明的精神内核翻译成现代人喜欢的方式,让大家可亲近、可感知、可消费。 比如万岁山武侠城让游客从"看表演"变身"闯江湖 主角,建业电影小镇将参观转化为"演电影"的沉浸互动。河南让文物走出了博物馆,融进 了城 ...
深入推进文旅融合 加快建设文旅强省——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9-17 23:20
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介绍,河南聚焦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创意驱 动、科技赋能、项目支撑、跨界融合,走出一条顺势融合、蓄势赋能、乘势而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凝聚发展合力 9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发布会,介 绍"十四五"以来河南文旅强省建设的丰硕成果。 守护历史根脉 构建文旅文创融合新格局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提出建设文旅强省、世界文化 旅游胜地目标任务,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为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引领与支撑。 全省400余家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开展研学旅游,"非遗进景区""演艺进景区"融入35个旅游休闲街 区、18个旅游度假区、269个A级景区,万岁山、只有河南等成为全国文旅融合样板。"文旅+百业"全面 融合加速推进,与教科农体交等11个行业耦合催生120多个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推动转型升级,文化旅游发展向新空间纵深拓展。黄河、大运河、长征、长城四大国家文化公园(河南 段)建设协调推进。重塑郑汴洛安为重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新创4个5A级、55个4A级旅游景区,3 个国家级 ...
“老家河南”何以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看河南文旅的破圈传播之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12:00
"老家河南"何以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看河南文旅的破圈传播之路 中新网郑州9月17日电 (记者 刘鹏)"从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到华夏古都、中国功夫、殷墟甲骨 文等重大文化IP的知名度、美誉度与日俱增;从2024年全省揽客首超10亿人次,及旅游吸金首超万亿元 大关,持续出圈出彩的河南文旅已进入全国文旅第一方阵。"17日下午,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 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周耀霞 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河南文旅的破圈传播之路。 创意化推广"塑形象" 周耀霞介绍,"十四五"期间,为全面提升"老家河南"品牌影响力,河南省联合沿黄九省(区)共同成立 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联盟",搭建黄河品牌的共推合作平台,开展"读懂中国河"宣传;联合河 北、山东、湖北、广东、江苏、福建、四川八省,成立"中国功夫之旅品牌推广协作体",举办中国功夫 嘉年华,打造"中国功夫之旅"品牌;联合媒体开展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大遗址走廊探源、"沿着中原 大遗址走廊寻国宝"大型直播推介活动,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黄河故事""大遗址故事",每场活 动触达网友近2亿人次。 为夯实 ...
立足资源禀赋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探索走出走好老城区现代化新路子
郑州日报· 2025-07-21 00:50
城市更新与产业融合 - 中原区将聚焦"两高四着力"战略 依托资源禀赋实施城市更新 推动老城区现代化转型[1] - 重点推进纺织工业遗址保护开发 通过建筑保护 文化挖掘 商业运营三位一体模式打造城市特色标识[1] - 五大文创园区(芝麻街1958双创园 保利久街 华山121文化创意园 磨街文创园 二砂文化创意园)将强化场景招商 推动文旅文创产业集聚发展[1] 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 中央文化区将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过博物馆展陈优化提升文化供给质量[1] - 创新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方式 深度挖掘棉纺织工业历史等人文地理资源[1][2] - 打造精品文旅线路 目标使文旅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 新质生产力培育 - 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与培育增量业务相结合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2] - 因地制宜发展文创 文旅等新业态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 - 通过业态布局优化与产业导入 探索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路径[1][2]
郑州短剧产业火了三年争取干到100亿
证券时报· 2025-07-03 19:11
郑州短剧产业发展现状 - 郑州正成为继横店之后的短剧拍摄重地,被业内称为"竖店",短剧基地快速崛起,包括文化创意街区和传统家装市场转型[1] - 郑州短剧市场演员收入较高,儿童演员日薪达1.5万元,成人"明星"单日出演费用高达数万元,形成"逐戏而居"的"迁徙潮"[1][6] - 截至2024年,郑州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23亿元,短剧制作企业超800家,从业人员规模达3万人[4] 短剧产业硬件与政策支持 - 郑州航空港区引入聚美集团共建"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已完成17个场景,总置景面积1万余平方米,日均接待4-7个剧组[3] - 管城区成立"亳都·未来之城"正能量网络微短剧联盟创作基地,通过短剧展现郑州商代遗址风貌,实现文旅文创融合[4] - 郑州市提出到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100亿元的目标,并出台扶持政策,对优质作品最高奖励30万元[9][10] 短剧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 短剧产业催生了摄影师、灯光师、化妆师等高薪岗位,直接带动大量就业,间接拉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11] - "微短剧+文旅"模式兴起,各大景区因短剧客流量激增,带动全省旅游经济发展[11] - 短剧市场推动了场景经济、人才培训、器材租赁等几十个相关产业发展,并衍生出文创产品[11] 郑州发展短剧产业的优势 - 郑州交通便利,便于剧组人员、设备运输和调配,降低拍摄成本[8] - 郑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国际都市风貌、文化遗产等元素齐全,为短剧提供多样取景地[8] - 郑州信息流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短剧最初的诞生土壤,具有先发优势[7]
老家河南 “开”新图强
河南日报· 2025-06-26 23:26
文旅产业发展战略 - 河南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战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打造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2][3] -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未来五年建设文旅强省目标,2025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开封举行[2] - 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出台《关于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26] 文化资源禀赋 - 河南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大遗址数量居全国首位,55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6][8] - 建成8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殷墟、隋唐洛阳城等,让历史遗迹融入百姓生活[6] - 博物馆资源丰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运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9][10] 文旅融合创新 - 打造"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新场景,开业4年接待超5000万人次,50%为首次来豫游客[17] - 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洛阳古墓博物馆"古墓探秘"剧本游、安阳考古数智人"妇好"[18][19] - 郑州中牟新区建成8大主题乐园,形成IP集群激活资源禀赋[21] 产业经济表现 - 2024年河南接待游客首破10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万亿元[26] - 河南博物院文创营收超6753万元,"豫来遇潮"品牌引领全省博物馆文创发展[28] - 培育旅游装备、康养旅游等8个产业链群,目标打造超500亿元规模产业[28] 城市文旅特色 - 洛阳突出汉服文化,郑州打造"有功夫"形象,开封展现宋韵,安阳强调文字特色[35] - 开发特色街区如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强化城市独特气质[36] - 优化配套服务,焦作开通旅游免费直通车提升游客体验[37] 区域协同发展 - 实施"引客入豫"计划,深度开发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客源市场[30] - 推动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串联三座古都文旅资源[25][30] - 促进文旅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如信阳茶旅融合形成全域新图景[31]
深化思想认识 强化使命担当 为郑州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提供坚强保障
郑州日报· 2025-05-28 00:47
核心观点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河南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2] - 强化使命担当,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包括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文旅文创融合、绿色转型等 [3] -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夯实社会治理基层根基 [3] - 深化自我革命,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巩固良好政治生态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3] 文旅文创融合 - 推进文旅文创融合,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打造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3] 绿色转型与生态安全 - 以绿色转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绿色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3] 社会治理与党建引领 - 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建立健全应急与预防于一体的创新机制 [3] - 持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夯实社会治理的基层根基 [3] 政策落实与自我革命 - 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体推进学查改 [3] - 深入开展系列专项行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