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鉴

搜索文档
用光影连接 让文明对话 ——来自第二届金熊猫奖的思考
人民日报· 2025-09-15 23:08
影视行业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中华文明为影视创作提供深厚精神原乡与文化底气 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文明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 - 获奖作品《长安三万里》通过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哪吒之魔童闹海》借助传统神话角色讲述现代故事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2] - 影视创作需向下扎根吸取传统营养才能向上生长 汉唐气魄魏晋风骨宋人雅韵等精神气质沉淀为独特审美基因[2] 影视技术发展与人文内核 - 数字特效虚拟制片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前所未有力量重塑影视制作方式 技术革新成为探索影像未来的核心路径[3] - 技术应作为思想的羽翼而非创作的枷锁 人工智能可修复历史影像辅助生成场景但无法替代导演判断编剧匠心与演员灵魂表演[4] - 影视创作需回归关注人类命运的核心命题 爱希望回家告别等人类共通主题才是行业永恒灯塔[4] 国际文化交流与行业合作 - 金熊猫奖以影视为舟以大熊猫为信使连接不同文明 成为跨越山海的文化友谊之桥[1] - 电影界国际合作已超越技术合拍转向寻找文化共鸣 创作过程本身成为生动的文明互鉴[2] - 艺术能跨越语言障碍穿透偏见高墙直抵人心 使世界各地影像故事相遇并看见相似与差异[3] 行业使命与发展方向 - 影视行业使命超越娱乐叙事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文化力量 构建起文化演进中传承互鉴创新的循环体系[5] - 图像信息爆炸时代更需关注人的命运探索生命意义 运用新工具讲述古老而永恒的人类故事是技术时代最具想象力挑战[4] - 通过镜头走进不同文化体验不同生活理解不同价值观 使文明活水流动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下月将在上海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03:39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下月将在上海举行 据悉,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17日至11月27日举行。应组委会邀请,广东省作为本届 艺术节的主宾省,将与组委会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携手香港、澳门,组织优秀文化项目参 与艺术节系列活动。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亮相,不仅是大湾区文化形象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大湾区与上海、长三角地 区文化互鉴、资源联动的重要契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唐国华称,舞台精品展演剧目均 为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原创剧目,涵盖舞剧、粤剧、芭蕾舞剧、杂技剧、话剧、多媒体偶剧等多个艺术类 型,其中4部来自广东,3台来自港澳。 中新网广州9月12日电 (记者 郭军)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10月18日将在 上海启幕。主办方11日在广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本次文化周将通过7台14场舞台精品展演、广 东美术百年大展、非遗展示、国际演艺交易等多元内容,展现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活力。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11日在广州召开。中国上海国际 艺术节总裁李明在会上介绍情况。主办方 供图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汇集从 ...
从互鉴之物到文明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5-25 22:13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当下,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弥足珍贵。这也是以物载道,讲述中华文明远航 世界故事的初衷:以文明对话打破偏见,以文化共鸣化解隔阂,让承载5000多年智慧的东方之舟,继续 在文明的星河中扬帆远行。 语言或许不同,器物各有其美,但只要倾听便会发现,不同文明彼此并不陌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 作的文化类节目《遇鉴文明》(第二季),正是在文化交汇的水域中启航,让沉静的文物开口说话,也 让过往的智慧照亮当下。 雕刻华夏云纹的印度产碧玉墨水瓶,充满中式水墨风格的毕加索版画《斗牛系列》,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的汉宫春晓题材斗柜……本季《遇鉴文明》每期都从一件见证文明交流融合的"互鉴之物"出发,勾 勒"中国风"吹向世界、"中国美"转化为"世界美"的文化路径。 以酒器鹦鹉螺鎏银壶为例,它诞生于16世纪中期,经由中国广州流转至法国。鹦鹉螺由中国工匠精心镶 扣,壶身的彩绘故事脱胎于元杂剧《西厢记》中"长亭送别"场面,底部托架则刻有法国工匠标识。按照 当时的中外贸易与工艺惯例,银壶主体为中国制造,再由西方工匠添加把手、托架与金属装饰,令其兼 具欧洲古典风格。精巧的银壶体现出中外美学的深度互鉴与无间合作。 《遇鉴文明》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