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据驱动的飞轮
icon
搜索文档
Momenta自研芯片已点亮并装车,性能对标英伟达Orin|36氪独家
36氪· 2025-08-12 23:22
自研芯片进展 - Momenta自研辅助驾驶芯片近期点亮并开始上车测试 性能对标英伟达Orin-X和高通8650芯片[1] - 芯片硬件接口与高通8650类似 几乎无需改动PCB即可快速量产上车[1] - 2023年启动芯片自研 吸纳原OPPO哲库COO李宗霖等高管团队[1] - 芯片点亮意味着通过基本性能测试 后续测试顺利即可量产 公司将成软硬一体方案供应商[1] 成本与效率优势 - 自研芯片可提升芯片使用效率 相比外采芯片具有降本空间[3] - 计划将城区辅助驾驶方案成本从万元级压降至5000元级别或更低[4] - 避免受制于芯片厂商通用硬件 实现软硬件高度融合以发挥最大性能优势[4] - 减少针对不同芯片的适配工作 降低研发成本[4] 规模化与投入 - 城市NOA装机量达三个10万台车:第一个10万用两年 第二个10万用5个多月 第三个10万用3个多月[3][5] - 参考行业数据:蔚来/理想/小鹏芯片研发投入约3-4亿美元 零跑CEO认为需200-300万辆交付量才能摊薄成本[3] - 外采芯片成本高企:英伟达Orin-X批量采购价约380美元(折合2500元人民币) 占辅助驾驶方案总成本近30%[3] 海外市场拓展 - 正研发智己品牌出海项目 覆盖德国/英国/泰国/澳洲市场 德国项目即将进入量产交付阶段[2][7] - 与Uber在德国慕尼黑合作Robotaxi测试车已上路 计划明年在中美以外市场运营[2][8] - 凭借稀缺性获得优势:出海方案供应商选择有限(仅博世/Momenta等) 部分项目可获过亿开发费[7] 业务多元化布局 - L4自动驾驶业务获国内外大厂定点 与上汽享道出行合作Robotaxi项目(2022年后未更新进展)[8] - 通过领投零一汽车5亿美元融资布局智能重卡领域[8] - 近期获得宝马/奔驰/丰田等头部车企定点[5] 战略动机 - 自研芯片属于防守策略 旨在降低成本并提升开发效率[3][4] - 软硬一体方案对主机厂更友好:提升性能表现 降低供应商管理成本[5] - 股东上汽集团持续支持:智己海外项目定点再次交给Momenta[7]
Momenta联手Uber,全球都能开的时代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6 05:01
战略合作 - Momenta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自动驾驶车辆引入Uber平台,共同推进国际市场自动驾驶Robotaxi商业化落地 [1] - 合作覆盖范围除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首次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海外落地 [4] - 首批合作商业化地点将于2026年初在欧洲启动,并配备安全员 [7] 市场地位与技术优势 - Momenta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辅助驾驶方案供应商之一,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市场占有率超过60% [1] - 公司产品战略为"一个飞轮两条腿",技术范式每一步都踩在行业发展趋势上,包括BEV、Transformer、无图、一段式端到端等 [8][12] - 已与英伟达、高通等芯片平台厂商达成深度合作,技术成熟度和成本可控 [8] 国际化布局 - Momenta与智己联合宣布IM AD智能辅助驾驶正式出海,实现从"全国都能开"到"全球都能开"的跨越 [3][6] - Uber在欧洲拥有1.5亿月活用户,合作将填补欧洲智能驾驶市场的空白 [7] - 公司技术出海是"中国技术输出海外市场"的典型案例,与大众、通用、"两田一产"等客户合作已覆盖中美日德 [9][10][13] 技术发展与未来规划 - 2024年下半年将推出基于强化学习的一段式端到端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引入闭环训练机制实现自我成长 [13] - Robotaxi采用的软硬件平台与现有L2辅助系统保持一致,技术通用且数据共享 [13] - 未来有望凭借L4能力为欧洲市场打造L2产品,成为智能汽车圈的安卓 [14] 行业影响 - Robotaxi行业经历大洗牌,Momenta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范式成为最早、最全面出海的企业之一 [12] - 公司创始人提出的"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通过数据驱动实现L4和L2协同发展,被认为是实现量产L4最高效的方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