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量定价

搜索文档
相信大模型成本会下降,才是业内最大的幻觉
虎嗅· 2025-08-21 02:55
核心观点 - AI行业普遍预期模型成本下降将改善盈利状况 但实际情况是最先进模型价格保持稳定 同时token消耗量激增 导致固定费率订阅模式面临严重挑战 商业模式需要根本性变革[4][5][40] 模型成本变化趋势 - 大语言模型成本每年下降10倍的说法仅适用于性能老旧的模型 而市场始终需求最先进的模型[4][18][19] - 最先进模型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新模型发布时99%需求立即转移[12][19] - GPT-4价格从2023年3月60美元/百万tokens降至2024年3月1.5美元/百万tokens 但Claude 3 Opus等新模型仍定价75美元/百万tokens[15] - 当GPT-4定价60美元时 尽管GPT-3.5便宜26倍 用户仍选择更先进的模型[16] token消耗模式变化 - 模型消耗token数量爆炸式增长 AI处理任务长度每六个月翻倍[23][25] - 过去返回1000token的任务现在需要返回10万token[25] - 深度研究成本现约1美元 预计2027年24小时运行的AI Agent单次成本达72美元[29] - Claude Code用户单月最高消耗100亿token 相当于1.25万本《战争与和平》[36][37] 商业模式挑战 - 固定费率订阅模式面临流动性挤压 20美元月费无法覆盖每天1美元的使用成本[31][33] - Anthropic的Claude Code无限套餐定价200美元/月仍失败 采用自动模型切换和用户设备计算仍无法控制token消耗[34][35][39] - 行业陷入囚徒困境 所有公司都补贴重度用户 将盈利问题推迟[42][43] - 按量定价理论上可行但消费者偏好包月制 引入计量收费会导致增长停滞[46][47] 可行商业模式路径 - 采用按使用量计费模式 建立诚实的经济模式[46] - 建立高切换成本获取高利润率 如企业市场部署[48][49] - 客户切换成本高的软件利润率达80%-90%[51] - 垂直整合从基础设施盈利 将AI作为引流品推动其他服务[52][54] - Replit通过代码AI工具与应用托管、数据库管理等服务捆绑销售[52] - 企业市场方面 Devin与花旗银行和高盛合作 每家部署4万名工程师[48]
相信大模型成本会下降,才是业内最大的幻觉
Founder Park· 2025-08-19 08:01
模型成本与市场需求 - AI创业者普遍认为模型降价将改善收入状况,但实际情况是只有老旧模型成本下降,而市场始终需求最新模型[2][3][4] - a16z数据显示大语言模型成本每年下降10倍,但仅限于性能老旧的模型,最新模型成本保持稳定[5][6] - 当新模型发布时,99%市场需求会立即转移,用户总是追求最高质量模型[16][20] 模型定价与使用趋势 - GPT-4价格从2023年3月的60美元/百万tokens降至2024年3月的1.5美元/百万tokens,但最新Claude 3 Opus仍保持75美元/百万tokens[19] - 前沿模型单位token价格未上涨,但token消耗量爆炸式增长,任务长度每6个月翻一番[24][26] - 20分钟"深度研究"当前成本约1美元,预计2027年24小时AI Agent运行成本将达72美元/次[26] 商业模式挑战 - 固定费率订阅模式面临崩溃,Anthropic取消200美元/月无限套餐,因用户token消耗激增1000倍[28][33][34] - 行业陷入囚徒困境:按量定价理论上可持续但用户偏好包月制,固定费率导致比烂竞争[35][36][39] - 重度用户补贴不可持续,Windsurf已倒闭,多家公司面临资金链危机[13][27][43] 潜在解决方案 - 建立高切换成本的企业级服务,如Devin与花旗银行合作,获取稳定高利润率收入[39][40] - 垂直整合模式如Replit,将AI作为引流品,通过其他服务盈利[40][42] - 新云厂商(neocloud)可能成为可行方向,但需避免无规划的早期入场[44][45]
AI 产品定价指南:按量定价的卡点到底是什么?
Founder Park· 2025-08-11 15:10
AI重构软件定价模式 - AI正推动软件定价从基于seat的订阅模式转向基于使用量或结果的动态定价[2] - 核心驱动因素包括:1) AI提升效率导致使用人数减少 2) 软件价值转向"完成工作量"而非"访问权限"[11][12] - 行业呈现三阶段演进:本地部署许可证→云时代seat订阅→AI时代价值导向定价[10] 按量定价的实施挑战 - 技术难点:1) 需实时监测异常用量 2) 动态定价模型复杂度高 3) 需存储财务级精度历史数据[15][16] - 典型案例:Segment客户因配置错误导致$3000账户产生$8万账单[15] - 组织变革:销售提成机制需与用量挂钩 财务团队需转型为实时数据中枢[18][22][24] 不同类型AI公司的定价策略 - Infra层天然适合按量定价 应用层现阶段倾向混合模式(seat+用量)[13][25] - B2C产品保持seat定价(如Netflix) 大企业逐步转向纯按量计费[29] - 基于结果的定价模式当前仅5%公司采用 预计三年内将提升至25%[36][37] AI产品定价四象限模型 - 低归因+低自主性:采用seat定价(如基础Copilot工具)[33] - 高归因+低自主性:混合定价(如Cursor代码助手)[34] - 低归因+高自主性:按量定价(后台Infra产品)[35] - 高归因+高自主性:结果定价(如Intercom客服机器人)[36] 企业转型关键建议 - 需设立定价决策权威角色 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变革[39] - 产品团队需围绕价值指标设计功能 工程优化直接影响营收[24][50] - 保持定价敏捷性 Salesforce过去12个月已三次调整定价结构[40][41] 市场竞争新态势 - 头部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固定20%利润率)快速抢占市场[44] - 按量计费成为AI变现基础 相比互联网时代更易被企业接受[47] - 典型案例:Intercom提供效果保障 未达65%问题解决率可退百万美元[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