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精神

搜索文档
血 脉
人民日报· 2025-09-14 22:03
一进沙河沿镇,雨突然变大了。千万道雨丝裹挟着浓重的雾气,将天地缝合在一起。车在河东村南台子 屯的一片玉米地头停了下来。这片被雨水浸泡的土地,正是当年著名的抗日队伍"戴家军"的出发之地。 雨稍小,"戴家军"的后人戴世忠放下手中的雨伞,站在小雨里,向我们描述这里曾经存在过的一切。雨 水顺着他的头发流到额头,又从额头流到眼睛,再从眼睛流到脸颊,他不避也不擦,像一株老树在风雨 中伫立。他一会儿指向左,一会儿指向右,一会儿指向眼前的现实,一会儿又指向遥远的过去—— 那边的小山,叫戴家小山。从小山往北,千顷农田和数座村庄,过去都属于戴家的地盘。那片玉米地中 间是戴家大院的旧址。戴家大院被日本人焚毁之后,院子四角上的炮台坍塌,留下了四大堆石头。 南山脚下是戴家的坟地,一部分是祖坟,一部分是几十名死难者合葬的"乱葬坟"。戴氏一族的成年男 人,除了年过七旬的戴广禄老人,其他人全部壮烈牺牲。而"乱葬坟"里埋着的,是那些因为姓戴而被日 本人残暴杀害的百姓。多年来,总有村民去那里除杂草或放一束野花祭奠…… 雨再一次突然而至。雨点敲打着玉米叶,在身后噼啪作响。那声音如嘚嘚的马蹄声,一声声敲得人惊 心,也将思绪带入1931年的血雨腥风。 ...
观礼台整体布局凸显“众志成城” 震撼人心 背后有何考量→
央视网· 2025-09-03 06:15
活动主题设计 - 纪念活动核心主题确定为"众志成城" 通过天安门广场三"人"成"众"的观礼台布局实现视觉呈现[1][4] - 设计方案经过多轮颠覆性修改 最终采用三万把座椅与年号台组合形成直指纪念碑的视觉走向[4] - 设计理念强调"众志"核心 体现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状态下由中国共产党凝聚的全民族意志[4] 主题选择过程 - 创意阶段曾考虑凤凰涅槃等多种抗日精神解读方案 最终选定"众志成城"作为国家仪式场核心主题[4] - 设计方案注重色彩、形制与寓意的统一性 所有元素均服务于主题表达需求[4] - 主题诠释突出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 认为其是凝聚民族斗志的核心力量[4]
又见丨他用树枝书写不屈 后辈用钢枪兑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1 04:49
1934年,吉鸿昌从容就义;2025年,他的重孙吉家坤将作为空军方队的一员,参与阅兵,走过天安门广 场。他为抗日而死,他为胜利而生;他用树枝书写的不屈,后辈们用钢枪来兑现。山河永念,致敬每一 个在烽火岁月里不屈抗争的人! 抗日英雄吉鸿昌的故事非常震撼。在日寇侵略、民族危难之时,吉鸿昌毅然脱离旧军队,加入中国共产 党。1934年他被捕入狱,后来被密令枪决。行刑前,吉鸿昌命令刽子手:给我搬一把椅子来,我为抗日 而死,死也不能倒下。他坐在椅子上,行刑的人准备绕到他身后开枪,他厉声喝道,到我面前来,我为 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绝不能背后挨枪。 都说慷慨捐躯易,从容就义难。吉鸿昌不仅从容就义,而且把它变成了对敌人的最后一次冲锋,是个大 英雄。但他绝非英勇这么简单;他这个人有着硬骨头,更有着丰满的血肉。 制片人丨王珏 新闻观察员丨曹梓 编导丨姚文帅 剪辑丨陈浩 编辑丨黄韵嘉 摄像丨生放 魏如松 [ 责编:杨煜 ] 还有一件事,吉鸿昌的父亲在临终前嘱咐他:做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把这几个字写在碗上,请窑厂烧 制了一批这样的碗发给士兵,他为的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让全体将士监督他。不仅如此,吉鸿昌后来还 变卖家产,一次交党费6万 ...
沈蔚:新闻战线“钢铁般的英雄”(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22 22:14
沈蔚生平事迹 - 原名朱鸿寿 江苏吴县唯亭镇人 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赴上海当学徒近10年 [2] - 卢沟桥事变后奔赴延安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2] - 1939年任冀中通讯社副社长(1942年改称新华社冀中分社) [2] 新闻工作贡献 - 采写创作大量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战地诗歌 记录冀中人民抗日斗争 [3] - 1939年发表《雪夜的袭击》反映八路军夜袭苏集车站日军 [4] - 1941年发表《谁能忍受》揭露侵华日军残杀同胞罪行 [4] - 作品极大鼓舞当地军民抗日爱国热情 [5] 牺牲经过 - 1942年5月日军对冀中扫荡时多次遇险 曾遭俘虏后经党组织营救脱险 [5] - 1942年7月随部队转移时遭敌包围壮烈牺牲 时年未满26岁 [5] - 仅遗留血迹斑斑的照片和记者证作为"绝笔" [5] 精神传承 - 曾就读的唯亭实验小学将其列为优秀校友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6] - 《唯亭镇志》详细记载生平 官方公众号不定期发文缅怀 [6] - 河北衡水冀中导报展览馆陈列其稿件报纸和老式油灯 [6] - 该馆2019年开馆至今接待参观者近2万人次 [6]
林伯熙:舍家纾难,热血染琼崖
海南日报· 2025-08-21 01:31
林伯熙生平事迹 - 出生于1909年文昌市重兴镇柏茂村 家境殷实拥有数百亩良田 [4] - 1926年考入琼海中学 在校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和扫盲运动 [4] - 1932年考入中山大学外文系 毕业前购得500多本进步书籍捐赠给重兴书报社 [4] - 1934年考取南京陆军步兵学校 1936年毕业 [5] - 1938年春自费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马列主义 同年秋返回海南 [5] 抗日武装建设 - 1938年通过国民党当局支持组建文昌县经济中队 任中队长 队伍初期40余人 [6] - 变卖家中大片田地购置17支枪捐赠游击队 使队伍装备达100支枪械 [7] - 1939年下半年率游击队成功阻击日军扫荡 [7] - 1940年9月队伍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 任中队长 [7] - 1941年升任第一支队副支队长 并当选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委员 [7] - 1941年下半年再次变卖良田将所得钱款全数上交组织支援部队给养 [7] 重要作战经历 - 1941年初率队夜袭琼东县潭门镇日军据点 10分钟内击毙10余名日伪军 俘虏30人 缴获轻机枪1挺和长短枪10多支 [8] - 1941年7月参与美德村据点战斗 以灵活战术调整作战计划成功歼敌 [9] - 1942年1月指挥大水战斗 率第一支队连续两日击退日顽军援兵 [9] - 大水战斗期间由冯白驹和吴克之介绍火线入党 并升任第三支队支队长 [9] 牺牲与纪念 - 1942年4月22日在界头岭公路伏击战中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 年仅33岁 [3][10] - 2014年被列入民政部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3] - 牺牲时间通过日本海军海南警备府战时日志最终确认 [3] - 未留下照片 家属通过智能技术复原画像并于2025年1月移交党史部门 [1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沈蔚:新闻战线“钢铁般的英雄”
新华社· 2025-08-14 12:48
沈蔚生平与贡献 - 沈蔚原名朱鸿寿 江苏苏州人 自幼聪颖但因家贫赴上海当学徒 受革命思想影响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 - 1939年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成员抵达冀中抗日根据地 担任冀中通讯社副社长 参与《冀中导报》复刊工作 [1] - 在近4年记者生涯中采写大量新闻 通讯 报告文学和战地诗歌 成为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记录者 [2] 新闻作品与影响 - 1939年发表《雪夜的袭击》描写八路军夜袭苏集车站日军 作品刊登于《八路军军政杂志》第6期 [2] - 1941年在《冀中导报》发表《谁能忍受》揭露侵华日军残杀同胞的罪行 用"杀人是目的"等措辞控诉暴行 [2] - 创作《复仇的歌》在冀中军民中传颂 将战友牺牲的悲痛转化为抗战力量 [3] 牺牲与纪念 - 1942年5月日军对冀中扫荡 沈蔚在转移途中遭包围牺牲 时年未满26岁 仅留下血迹斑斑的记者证 [3] - 其曾就读的唯亭实验小学将其列为优秀校友 《唯亭镇志》详细记载生平 官方公众号不定期发文缅怀 [5] - 冀中导报展览馆自2019年开馆以来接待近两万人次参观 陈列沈蔚稿件报纸和老式油灯等实物 [5]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拼命打鬼子”(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10 22:2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这是一篇关于抗战老兵赵文禄的人物报道,主要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和抗战经历。由于内容不涉及公司和行业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进行总结。建议提供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新闻内容进行分析。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佟麟阁:一腔热血荐轩辕
新华网· 2025-08-10 02:35
佟麟阁生平事迹 - 佟麟阁1892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农民家庭 目睹八国联军入侵后萌发从戎救国之念[3] - 早年投身冯玉祥部队 因英勇善战从哨兵升至旅长 参加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3] - 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 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康保等多地失地[3] - 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 指出中日之战不可避免并承诺身先士卒抗日[3] 抗日作战与殉国 -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发布命令要求坚决抵抗日军进犯[3] - 7月28日日军以10万以上兵力和几十辆坦克轰炸南苑 佟麟阁亲率官兵顽强抵抗[4] - 腿部中弹后拒绝撤退 称"个人安危事小 抗敌事大" 最终头部中弹殉国 年仅45岁[4] 历史评价与纪念 - 1938年毛泽东称佟麟阁等人"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4] - 1946年国民政府举行国葬并将西城区街道更名为佟麟阁路[4] - 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英雄模范[4] - 北京香山佟麟阁将军纪念馆年接待参观者万余人 包括多所学校学生瞻仰祭拜[4] 现存纪念载体 - 北京西城区佟麟阁路北口设立铸铜怀表雕塑 时间定格于1937年7月28日下午2点30分殉国时刻[1] - 北京香山保留佟麟阁亲手移栽的枣树 设有北京市佟麟阁学校[5] - 纪念馆留言册显示学生群体表达"学习先烈遗志""忠魂若星辰"等致敬内容[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佟麟阁:一腔热血荐轩辕
新华社· 2025-08-09 08:05
佟麟阁生平事迹 - 佟麟阁1892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农民家庭,幼年目睹国家屈辱萌发从戎救国之念[1] - 早年加入冯玉祥部队,因战功从哨兵升至旅长,参与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 - 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等失地[1] - 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预判中日之战不可避免并表态将身先士卒[1] 抗日殉国过程 -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佟麟阁下令全军誓死抵抗日军进犯[2] - 7月28日率部抵抗日军10万兵力与坦克进攻,腿部中弹仍坚持指挥[2] - 在敌机扫射中头部中弹殉国,时年45岁,成为全民族抗战首位殉国高级将领[2] - 临终前表示"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毛泽东评价其"崇高伟大的模范"[2] 后世纪念影响 - 北京设有佟麟阁路、佟麟阁学校等纪念场所[2][3] - 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 - 北京香山佟麟阁纪念馆年接待超万名参观者,包括大量青少年学生[3] - 纪念馆留言显示年轻一代持续传承其爱国精神与英雄气概[3]
何以中国|抗日英雄吉鸿昌后人哽咽诉说:这盛世如您所愿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03:0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涉及历史人物纪念活动,未提及任何公司或行业相关信息。根据任务要求,跳过风险提示、免责声明等内容后,无符合投资分析范畴的要点可提取。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行业数据或经济事件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