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周期

搜索文档
从巴菲特调仓看消费赛道:抗周期品牌成资本市场“稳定锚”
智通财经网· 2025-08-15 04:01
伯克希尔哈撒韦二季度持仓变动 - 减持苹果、美国银行等科技金融股 [1] - 增持达美乐比萨(DPZUS)、饮料公司Constellation Brands [1] - 加仓纽柯钢铁、Pool等具备消费韧性和现金流稳健的企业 [1] 消费赛道投资逻辑 - 具备稳定需求、抗周期属性的消费品牌成为资本避险资产 [1] - 头部品牌在消费分化格局中抗周期属性持续凸显 [1] - 达美乐中国(01405)凭借产品创新、全渠道服务与供应链构建差异化优势 [1] 细分赛道投资价值 - 品牌认知度与消费粘性支撑消费复苏周期中的业绩韧性 [1] - 成熟外送网络与全球化布局强化品牌抗波动能力 [1] - 抗周期能力与全球化布局共振的企业成为穿越周期的确定性选择 [1]
2025年餐饮投资风向:团餐、茶饮、预制菜谁最受资本青睐?
搜狐财经· 2025-07-18 16:18
餐饮行业投资趋势 核心观点 - 2025年餐饮投资转向务实,资本偏好稳定现金流、抗周期性强、效率高的细分领域,团餐、B端预制菜供应链及茶饮下沉市场成为焦点 [1][7][46] - 资本评估标准从增长故事转向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和可复制性 [3][4][5][6] 团餐行业 优势 - 刚需属性强,企业食堂、学校营养餐等需求不受经济周期影响 [9] - B端/G端客户合同稳定,现金流可预期,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头部企业利润率高于普通餐饮 [10][11] - 政策推动校园食品安全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利好规范化企业 [12] - 行业集中度低,存在并购整合机会 [13] 挑战 - 依赖大客户,账期长导致现金流压力 [17] - 大规模运营管理复杂,涉及食品安全、物流等多环节 [18] - 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全国性扩张 [19] - 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难以兼顾 [20] 茶饮行业 现状与挑战 - 一二线城市饱和,下沉市场拓展难度大,单店盈利能力下降 [23][25] - 同质化严重,产品创新易被模仿,品牌护城河薄弱 [24] - 成本上升但提价困难,加盟模式管理风险高 [25] - 头部企业上市受阻,资本退出路径不明朗 [26] 资本关注方向 - 下沉市场高性价比品牌(如蜜雪冰城模式),供应链和加盟管理能力是关键 [28] - 细分赛道差异化品牌,如健康茶饮、国风茶馆等 [29] - 上游供应链企业,提供独家原料或数字化解决方案 [30] 预制菜行业 C端市场遇冷 - 消费者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和添加剂问题引发担忧 [33] - 性价比不足,口感、便利性未达预期,线上流量成本高 [34][35] - 行业竞争激烈,多数企业亏损 [36] B端供应链受青睐 - 为餐厅节省人力、食材成本,需求稳定且规模化效应显著 [38][39] - 技术壁垒高,独家配方或工艺可形成护城河 [40] - 账期规范,盈利模型清晰 [41] B端挑战 - 定制化需求与标准化生产矛盾 [43] - 冷链物流成本高,下沉市场覆盖难 [43]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 [44] 2025年资本流向 - 团餐头部企业因稳定性和整合空间获大额投资 [46] - 茶饮赛道仅聚焦下沉市场赢家及供应链企业 [47] - B端预制菜供应链持续吸金,C端零售需突破信任与盈利瓶颈 [48]
对话卫哲:没有效率的增长,是在加速自杀
36氪· 2025-06-04 02:58
存量时代与增量时代的经营差异 - 增量时代追求速度和规模 资本和流量红利充足 企业可优先扩张再考虑效率[8] - 存量时代需效率优先 资本和流量进入存量 需在控好效率前提下再谈速度和规模[8][9] - 增量时代比喻为"油多且便宜" 存量时代则是"油少且贵" 需控制每百公里油耗[8] 经济周期下的行业机会 - 顺周期机会在于国民品牌崛起 如日本优衣库(1984)和美国Costco(1976)在存量经济初期诞生[11][12] - 抗周期机会在出海领域 国外存量对中国企业是增量 预计将产生百家百亿级公司[13] - 逆周期机会来自AI等科技进步 经济越差技术驱动型企业表现越好[13] 企业效率管理方法论 - 第一核心效率指标选择标准:财务支出最大或资金占用最多的科目[16] - 阿里案例:人力资源成本最大故人效为核心指标 B2B人均收入100万 淘宝人均GMV1亿 支付宝人均支付额10亿[16] - 效率指标设置三步骤:自己与昨天比/可比部门互比/与行业标杆比[18][19] 战略效率提升路径 - 战略形成两大方法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自上而下)成功概率低 "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自下而上)应为主流[22] - 战略执行需分阶段管理:小学阶段(创新试点)/中学阶段(谨慎推广)/大学阶段(规模运营)[23] - 战略会议要以终为始:市值→财务→业务→市场检验→组织保障的完整闭环[26][29] 组织效率优化措施 - 控制官兵比例1:7至1:10 严控公司层级 避免创始人到一线超两层隔离[32] - 审批层级"非三即四" 管控手段选择事前/事中/事后其一即可提升效率[34][35] - 组织基本功在于招聘/培训/考核 延缓组织效率随规模扩大而下降[36] 职业发展建议 - 择业"五个新"原则:新行业/新企业/新部门/新岗位/新任务[37] - 关注个人资产负债表(能力资源)而非损益表(短期收入) 前十年重点补短板[38][39] - 把老板当老师选择 每年三省吾身识别短板 针对性向行业专家学习[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