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

搜索文档
科学应对肾性贫血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人民网· 2025-08-21 07:27
肾性贫血疾病概况 -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其发病机制与肾脏功能受损直接相关 主要因肾功能下降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 以及尿毒症毒素破坏红细胞稳定性[1][2] - 该疾病危害显著 长期贫血会导致组织缺氧并加速肾功能恶化 同时增加心脏负担 诱发左心室肥厚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 显著提高患者死亡风险[2] 诊断标准与治疗目标 - 诊断标准为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30g/L或非妊娠女性低于120g/L 治疗目标是将血红蛋白维持在110-130g/L范围[3] - 倡导早诊断早治疗原则 对于年轻患者或追求高生活质量者 可考虑在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启动治疗 早期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并改善生活质量[3] 治疗手段发展 - 传统治疗依赖铁剂补充和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 但长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因抗体产生导致疗效下降 且注射方式影响患者依从性[3][4] - 新型HIF-PHI类药物通过激活低氧诱导因子通路 同时刺激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并改善铁的吸收利用 提供多靶点治疗选择[3][4] - 口服给药方式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 特别适合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肾脏病患者[4] 患者管理要求 - 需通过科学饮食管理 增加富含铁食物摄入并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 同时避免与茶咖啡同服影响铁质吸收[5] - 建议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 但需注意循序渐进 出现心悸气短应及时休息[5] - 稳定期患者每3个月需检查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 接受铁剂或促红素治疗者需根据医嘱缩短复查间隔至每月1次[5] 治疗现状与展望 - 我国肾性贫血患者治疗达标率仍有提升空间 需加强公众科普和规范诊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6] - 专家呼吁慢性肾脏病患者定期筛查贫血 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和科学管理来减少并发症[6]
直播预告:中国贫血日-聚焦肾性贫血治疗
人民网· 2025-08-15 03:29
肾性贫血疾病现状 -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并发症 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足 铁代谢紊乱及炎症等因素导致血红蛋白下降 [1] - 我国约50%的CKD患者合并贫血 且发病率随肾功能恶化显著升高 [1] - 贫血会加速肾病进展 增加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1] 现有治疗手段及挑战 - 当前治疗方式包括补充铁剂 注射ESA及口服HIF-PHI类药物 [1] - 患者面临铁缺乏 ESA抵抗 治疗依从性不足等问题 [1] - 部分患者因认知不足或盲目依赖输血延误诊治 [1] 专家直播活动 - 8月18日10:00-11:00将举办肾性贫血规范诊疗直播 [1] - 直播嘉宾包括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蔡广研 候任主任委员丁小强 秘书长蒋更如 [1][2] - 直播内容涵盖从机制到实践的诊疗方案解读 [1] 专家背景 - 蔡广研担任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医学部主任 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2] - 丁小强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 上海市肾病透析研究所所长 [2] - 蒋更如任上海新华医院肾内科学术带头人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2] 直播观看方式 - 通过人民好医生APP"名医直播"栏目收看 [3] - 关注人民健康公众微信号可获取APP下载链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