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研究

搜索文档
科学家新发现南美捕食性恐龙物种
科技日报· 2025-09-26 01:24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据新一期《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个最新发现的南美 捕食性恐龙物种,名为"J.casali"。该物种是兽脚类大盗龙科的成员,可追溯至7000万至6600万年前的白 垩纪晚期,是该地区的顶级捕食者。 此次,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质和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描述了一个保存完好、部分交联的化石, 包含大部分颅骨、前后肢、肋骨和椎骨。科学家确定该标本可追溯至白垩纪晚期。根据骨骼微结构,判 断该标本为成年个体,但可能没完全成熟,死亡时可能约19岁。该恐龙体长可能约7米、重1000多公 斤。 沉积物证据显示,它曾生活在温暖潮湿的泛滥平原环境。而压着J.casali下颌的鳄鱼腿骨化石揭示了 其摄食行为,提示它可能是该地区的顶级捕食者。科学家判断,这种恐龙直到白垩纪末期才与其他非鸟 类恐龙一起灭绝。 大盗龙科是在亚洲、澳大利亚、南美发现的食肉性兽脚类恐龙,有着细长头骨以及强壮前臂和大爪 子。不过,科学家对该群体的了解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缺乏完整化石。 ...
在北纬21°的中国沙滩上,曾有恐龙漫步
新华社· 2025-08-05 10:13
研究突破 - 中国恐龙足迹分布最南端记录刷新至北部湾沿岸 为华南及东南亚中晚侏罗世恐龙多样性及古生态研究提供新线索 [1] - 科研团队于广西东兴市楠木山村发现约4平方米岩块保存的7枚兽脚类足迹 2023年起由广西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多机构联合开展形态学详细研究 [2] - 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地球史和生物多样性》 系统梳理广西侏罗—白垩纪地层14处重要恐龙化石点 [2][6] 足迹分析 - A型足迹造迹者为体长3至4米中型兽脚类恐龙 步行速度约1米每秒 具较弱中趾前凸和低长宽比特征 可能属行动敏捷掠食性恐龙 与四川盆地中晚侏罗世兽脚类有近亲缘关系 [2] - B型足迹长47.6厘米 保存状态较差但尺寸更大 造迹者体长超过6米 可能属异特龙类或巨齿龙类等大型兽脚类恐龙 暗示中晚侏罗世广西南部存在顶级掠食者 [6] 区域价值 - 广西分布50多个中生代—新生代"红层"盆地 涵盖侏罗纪至白垩纪各时期 被认定为华南地区古生物地层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6] - 系统研究正帮助揭开华南与东南亚中生代恐龙世界的神秘面纱 进一步丰富对该地区恐龙生态位的认知 [6]
暑期博物馆四大推荐:恐龙蛋、角岛鲸、兵法简、深空展
央视新闻· 2025-07-05 05:41
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 - 馆藏超2万枚恐龙蛋化石 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1][3] - 恐龙蛋化石种类丰富 包括珠宝级晶体蛋 袖珍蛋 伤齿龙蛋等 承载白垩纪信息 [3] - 提供化石修复体验活动 暑期可参与互动 [6] - 石峡恐龙蛋保护区发现100多枚裸露恐龙蛋化石 8组168个恐龙脚印 20具恐龙骨骼化石 形成全球罕见"三位一体"恐龙遗迹 [7] - 兼具科学保护与科普教育功能 成为研究恐龙与地球演变的重要基地 [9] 厦门科技馆 - 暑期日均游客突破1万人 设有近400件互动展品 [11] - 《大鲸家族》特展国内首创 展出全球首次公开的10米长角岛鲸标本(2021年海南搁浅制成)[11][13] - 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完整保存6米小鳁鲸"海海" 展示肌肉血管结构及退化后腿骨骼 [15][16] - 互动装置包括抹香鲸心脏标本(主动脉构造揭示深海生存智慧) 心率对比仪 X光手骨屏 体感虎鲸游戏等 [17] - 设置"鲸鱼故事剧场"沉浸式科普 结合常设展区满足多元科学兴趣 [19] 山东博物馆银雀山汉简展 - 展出1972年出土的西汉前期近5000枚竹简 首次系统展示银雀山汉墓简牍 [21][23] - 并列呈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以实物证实两位军事家并存 终结史学争议 [23] - 运用高清复原与互动技术展示"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等真迹 配套学术讲座与简牍制作活动 [23] 国家博物馆宇宙考古展 - 7月3日开放 通过艺术加工将20年宇宙探索数据可视化 [24][26] - 展品包括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模拟器 星际时钟 动态宇宙模型及"南宋天文图碑拓片"(记载1434颗恒星 星位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28] - 展览持续三个月 需实名预约购票 [28]
暑期探秘走进博物馆感受恐龙化石里的中国故事
央视新闻· 2025-06-30 12:49
博物馆展品与特色 - 保定自然博物馆陈列世界唯一的中华猛龙骨架和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等珍稀化石 [1] - 董氏中华猛龙体长7.6米、高近3米,是侏罗纪中晚期陆地上最大的捕食者之一,保存完整度全球罕见 [2] - 许氏禄丰龙化石发现于1941年云南禄丰,是中国恐龙研究的起点 [3] - 鹦鹉嘴龙化石数量全球最多,研究发现其幼年个体存在跨年龄段群居行为 [5][7] - 博物馆设有化石修复体验区和5D影院等科技互动设施 [9] 中国恐龙研究成就 - 中国已发现300多个恐龙新物种,成为全球发现恐龙物种最多的国家 [10][15]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收藏46万余件标本,恐龙模式标本数量全国第一 [10][12] - 辽宁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为鸟类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 [12] 恐龙命名与文化融合 - 2004年起科研团队推动用中文命名恐龙新物种,如寐龙、帝龙等,目前已有40余种 [16][17] - 中文命名体现地域特色,如寐龙因其睡姿得名,融入中华文化元素 [16][17][19]
“明星阵容”展几代“恐龙人”成果 恐龙大展汇聚118件标本、模型 各地“镇馆之宝”来了
解放日报· 2025-05-27 02:00
展览概况 -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幕,汇集全国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场馆的118件代表性恐龙标本和模型[5] - 展览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约80件、命名恐龙新种的模式标本42件、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的标本13件[5] - 展览旨在用中国恐龙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三代恐龙研究者的科学发现[5] 重点展品 - 许氏禄丰龙被誉为"中国第一龙",长约6米,站立身高超2米,是原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早期到中期的中国西南部[6] - 许氏禄丰龙是第一种由中国人发现、挖掘、研究、命名、装架并展出的恐龙,1939年出土于云南禄丰县,保存最为完整[6] - 中国华诞龙和凌源中华鸟龙是2024年4月刚公布的两类恐龙新属种,化石产自辽宁凌源市约1.25亿年前的地层,保存近乎完美[9] - 中国华诞龙腹腔内保存两种小型哺乳动物化石,推测其捕食方式为用嘴捕捉并整体吞下猎物[9] 学术价值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打破惯例,贡献20多件模式标本,这些标本通常深居库房极少公开展览[7] - 模式标本是生物学中定义和描述物种的标准参考标本,确保各国科学家对物种认知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7] - 中国是全球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全球已发现1000多种恐龙中中国恐龙超过350种[9] 展览意义 - 展览汇集各地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次科普盛举[5][7] - 展览主题"一展看全国,一眼看亿年",展现中国恐龙研究的丰富成果[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