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市场化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国资退潮,创投怎么办?
36氪· 2025-08-11 04:10
文章核心观点 - 政府资金长期主导创投市场导致市场化机构边缘化 并引发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 需推动国资从"运动员"转向"裁判"角色以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1][2][5][12] 国资主导现状 - 2022年国有资本出资占比攀升至75% 新募集基金数量同比下滑18.5% [3] - 政府引导基金累计设立2086只 目标规模达12.19万亿元 [9] - 银行AIC基金签约金额超3500亿元 但资金主要流向国资体系 [5] 市场化机构困境 - 头部VC因社会LP"断供"暂停新基金募集 管理规模超300亿元机构受冲击 [3] - 超80%非头部及中小型机构无法获得国资母基金支持 [3] - 民营GP面临募资隐性门槛 LP更倾向与国资GP合作 [4] 国资投资效率问题 - 政府子基金审批流程冗长(如11道审批程序) 导致投资时机延误 [6] - 2024年上半年母基金规模降至2940亿元 同比降幅20.6% 较2023下半年降47.4% [6] - 政府引导基金涉诉案件95件 其中股权回购纠纷占比82.11% [7] 行业影响与风险 - 产能利用率降至74% 光伏组件开工率不足60% 库存积压严重 [11] - 民间投资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 温州制造业投资减少3.8% [11] - 民营企业利润占比仅16% 低于规上企业利润降幅(1.1%) [11] 政策调整方向 - 国家发改委发布政府投资基金新规 加强投向指导和评价管理 [12] - 中央提出"城投全面出清" 2025年预计超5000家城投退平台 [12] - 国资委推动央企"进、退、整、合"策略 避免重复投资 [12] 行业转型路径 - 需培育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本入市 弥补耐心资本缺口 [11] - 国资应转向制度供给者 完善容错机制和场景开放 [11][12] - 市场化机构需通过专业化投资和退出策略构建核心竞争力 [11]
国投系基金发布成绩单:2700亿规模,投出296个IPO
搜狐财经· 2025-05-25 07:17
国投系基金概况 - 国投系基金是创投领域的超级战舰部队之一,与清华系、北大系、中科院体系并列 [2][3] - 国投系基金成立于2009年,至今已有16年历史,投资清单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寒武纪等明星企业 [4] - 截至2025年3月,国投系基金在管基金超50只,管理规模超过2700亿元,其中国家级基金10余只,规模超过2300亿元 [4] - 累计投资1000多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143家,培育31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4] 历史背景与使命 - 国投集团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1988年国家计委下设的6个专业投资公司 [5] - 国投系基金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以市场化投资手段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 [6] - 管理的基金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如脱贫攻坚、科技创新、制造强国等 [6] 基金类型与战略布局 - 基金类型从单一股权基金扩展到覆盖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并购基金的全链条生态 [6] - 形成"四创"协同共进局面:国投创益(乡村振兴)、国投创新(制造强国)、国投创合(母基金生态)、国投创业(科技创新) [7] - 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领域完成关键环节覆盖 [9] 重点投资领域 集成电路产业 - 重仓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投资金额达278亿元,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等336个项目 [9] - 投资企业包括拓荆科技、中微公司、寒武纪、粤芯半导体等 [9] - 寒武纪案例:累计投资超9亿元,推动其成为"AI芯片第一股" [14] 生物医疗领域 - 累计投入263亿元,投资信达生物、迪哲医药等214个项目 [10] - 在工业菌种、酶制剂等细分领域投资25家企业 [10]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 斥资298亿元投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100家企业 [10] - 2016年逆势领投比亚迪15亿元,助力其动力电池产能跃升至全球领先 [13] 投资策略与成效 - 聚焦早期项目,A轮及之前投资占比超1/3,B轮及之前达56% [11] - 通过"母基金+直投"带动万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培育约40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 [12] - 投资企业中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约700家 [12] - 平均持股周期超过5年,坚持做"耐心资本"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