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热岛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一下班就下大雨,是我的错觉吗?
36氪· 2025-08-19 10:36
城市降雨时间分布特征 - 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强度最高的时间段为17点到20点,尤其是持续1-3小时的短时降雨 [6] - 四川盆地的夏季降水集中在午夜0点到3点,与其他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6] -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夏季日降水强度在16-19时达到峰值 [12] 城市热岛效应与降雨关系 - 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傍晚成为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段,加剧强降雨发生概率 [10] - 城市建筑物密度和高度与热岛效应强度正相关,20层以上高层建筑数量越多热岛效应越强 [14] - 长三角北部城市带在极端降雨前常经历由热岛效应带来的极端高热,如2018年7月26日上海暴雨前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11] 城市化对降雨影响 - 城市化程度与夏季降水强度正相关,城市化水平越高降水强度越高 [13] - 珠三角地区1994年后快速城市化导致极端小时降雨量增长率是之前的两倍 [13] - 北京城市化后城区极端降雨频率超过郊区,成为极端降雨最多区域 [13] 工作日与降雨关联 - 工作日暴雨概率高于周末,因人类活动更频繁加剧热岛效应 [15] - 上海周四平均气温最高,反映热岛效应累积 [15] - 周三、周四PM10污染物浓度达到高峰,与工作日空气污染加剧相关 [19] 空气污染对降雨机制影响 - 空气污染微小颗粒使云中水滴更难合并,导致更强雷暴和降雨 [16] - 中国东南部平原地区雷暴发生率随空气污染加剧而明显增加 [15] - 污染物通过影响云物理过程增强降雨强度,形成更多冰雹或冰粒 [16]
雷雨与高温“同台”!山东未来天气关键词:35℃+、阵风7~9级
齐鲁晚报· 2025-08-19 02:39
山东省气象台于8月19日06时00分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19—23日我省内陆地区将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19日,聊城、德州东部、滨州南部、东营南部、济南、淄博、潍坊、泰安、 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和青岛北部35~37℃,其他地区30~34℃。20—22日,内陆地区35~39℃,局部可达40℃,沿海地区30~34℃。23日高温 范围减小,鲁南和鲁中地区35~39℃,其他地区30~34℃。 19日白天到夜间 北部沿海地区天气阴有雷雨或阵雨局部大雨,其他地区天气晴间多云。南风,半岛地区4级阵风5~6级,其他地区3~4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9级。 夜间最低气温:全省一般在27℃左右。最高气温:聊城、德州东部、滨州南部、东营南部、济南、淄博、潍坊、泰安、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和 青岛北部35~37℃,其他地区30~34℃。 20日白天到夜间 北部沿海地区天气阴有雷雨或阵雨局部大雨转多云,其他地区天气晴间多云。南风,半岛地区4级阵风5~6级,其他地区3~4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 9级。夜间最低气温:菏泽、济宁和鲁西北地区28℃左右,其他地区26℃左右。最高气温:内陆地区3 ...
新闻分析:为何同等数值的降雨,大家感受不同?
新华网· 2025-08-15 22:32
降水量测量标准与实际感知差异 - 降水量国家标准以毫米为单位衡量水平面积积累深度 例如70毫米降水量相当于1平方米面积上70升雨水或接近140瓶500毫升矿泉水[1] - 实际降雨影响与降水速度密切相关 70毫米降水在1小时内集中降落会导致城市低洼路段积水快速上涨 而24小时均匀降落则雨势较缓但仍达暴雨量级标准[1] - 气象部门已将1小时雨强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 使降雨大小判断更具参考性[1] 地域差异对降雨感知的影响 - 同等量级降雨在不同地区感知差异显著 200毫米降雨在东南沿海属常见现象 而在北方某些地区相当于全年降水量[2] - 极端强降水统计采用发生概率5%标准 因各地气候背景和年降水量不同 北方认定的极端降雨在南方可能不属于极端范畴[2] - 70毫米降雨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地面径流 可能诱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在北方平原则易因排水不畅引发洪涝灾害[3] 城市环境与气候变化对降雨影响 - 大城市地面硬化率高导致雨水下渗困难 当降水量超出排水管网承载力时会迅速造成城市积涝 隧道口和地铁等低洼区域风险更高[3] - 全球变暖导致大气含水量升高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将增加极端暴雨的频次和强度[3] - 降雨观感和影响因地域和时间差异显著 防灾减灾策略需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3]
今夏最嚣张的“顶流生物”,无差别攻击每一个路人
虎嗅· 2025-08-15 09:08
最近不少城市遭遇"洗礼",打工人上班路上迎头就是一泡,下班路上淅淅沥沥沾一身。 始作俑者是无差别攻击所有人的——蝉,美其名曰夏日的妙音精灵,低情商说法则为忘情了发狠了只管尿和嚎。 "这年头,蝉也能被网暴",北方网友围观着南方人对蝉的深恶痛绝,嚼着嘴里的蝉·满汉全席。 @Andy全球 的确,没有一只蝉能走出山东的饭桌,上海的"蝉系雷鸣暴雨"里也没有一只蝉是无辜的。 作为今年夏天的顶流动物,蝉的存在感比肩烈日和热浪,被戏称为"夏天具象化的体现"。 今年夏天高温席卷北方各地,北京切换成了"蒸烤一体机"模式,这样的歹毒天气下,很多人在吐槽蝉鸣更刺耳了。 这种刺耳不是"心情不爽时一切杂音都加倍闹心",而是蝉真的在变吵闹。 这一变化与天气有着强烈的相关性,蝉和人一样"承受"着天气的变动,就像人在炎热环境中出汗会增加。 "蝉尿""蝉宴"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蝉身上,以及蝉所处于的环境——为什么会出现蝉大爆发的现象?诱发因素有哪些?与日常工作学习无关的知识牵引出 男女老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随着信息差逐渐被攻破,生物课本里"地球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态系统"这句判词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蝉鸣扰人又着实美味,南北方人跟蝉刚上了 这大 ...
“空调热浪”可能加剧城市暴雨强度
科技日报· 2025-07-30 01:16
"空调的热排放就像在城市地表放置了'小型热气球',推动湿润空气快速上升,进而形成更多、更强的 局地暴雨。"黄津辉比喻说。 随着全球变暖,空调使用将更加频繁,这意味着城市的短时暴雨可能会更加频繁和剧烈。研究团队建议 从两方面应对:一方面需要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减少废热排放;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应更多地 考虑绿色基础设施,比如增加城市绿化、使用冷却路面材料等,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减轻空调废 热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日,北京多地遭遇短时强降雨(俗称"城市暴雨")。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黄津辉教授团队的最新 研究指出,空调排放的废热可能显著增强城市夏季暴雨强度,这一发现为极端天气治理和城市规划提出 了新挑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大气研究》上。 研究发现,空调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热排放到室外后,会显著改变城市天气模式。研究团队以深 圳—香港这一全球人口最密集、能源消耗最密集的沿海区域为例,利用高精度的气象模型,深入探索了 空调废热对夏季短时强降雨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启空调的情景下,深圳城市地区的短时强降雨峰值强度平均提升约22%,香港则提 升约3%。具体而言,高密度高层建筑区域的降雨增强尤为明显。 ...
“空调热浪”可能加剧城市暴雨
科技日报· 2025-07-29 23:34
"空调的热排放就像在城市地表放置了'小型热气球',推动湿润空气快速上升,进而形成更多、更强的 局地暴雨。"黄津辉说。 随着全球变暖,空调使用率大幅上升,这意味着城市的短时暴雨可能会更加频繁和剧烈。研究团队建议 从两方面应对:一方面需要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减少废热排放;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应更多地 考虑绿色基础设施,比如增加城市绿化、使用冷却路面材料等,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减轻空调废 热带来的负面影响。 该研究为城市气候适应和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高密度城市和快速城市化地区,如何 科学有效地管理和缓解空调废热的负面影响,或将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启空调的情景下,深圳城市地区的短时强降雨峰值强度平均提升约22%,香港则提 升约3%。具体而言,高密度高层建筑区域的降雨增强尤为明显。 黄津辉解释,空调废热主要通过增加城市地面的感热通量,显著抬升城市地表温度,加剧城市热岛效 应。这种额外的热量促使空气更剧烈上升,使城市空气中的湿气更易达到凝结高度,从而引发或增强强 对流降雨。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29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黄津辉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空调在制冷过程 ...
全球多地遭遇高温“烤”验(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7-13 22:00
全球高温现象 - 全球6月气温创1940年以来第三高纪录,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6%,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9% [1] - 欧洲多地6月出现创纪录高温,法国局部地区达41摄氏度,西班牙南部达46摄氏度,葡萄牙6月高温纪录达46.6摄氏度 [2] - 中东和北非地区5月最高气温达51.6摄氏度,科威特6月持续50摄氏度左右,伊拉克南部5月达49摄氏度 [3] - 韩国西部7月气温突破40摄氏度,首尔7月上旬达37.7摄氏度,创1908年以来最高纪录 [3] 高温影响 - 极端高温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增加空气污染和野火风险,希腊等多国爆发野火 [4] - 电力供应压力增大,意大利多地供电中断,英国铁路线路停运,科威特实施计划停电 [5] - 高温引发多起死亡事件,居民日常生活受严重影响 [5] 应对措施 - 法国教育部允许高温期间学生留家,意大利和希腊出台高风险职业临时停工方案 [5] - 欧洲多城市开放"气候避难所",沙特等海湾国家推出午间户外工作禁令 [5] - 阿联酋为配送员设立超1万个空调休息站 [5] - 尼泊尔通过预警系统减少洪灾伤亡,为13万人提供避险支持 [8] 气候变暖趋势 - 自1961年以来全球普遍升温,1991年后加速,亚洲、非洲和欧洲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7] - 极端高温频率和强度增加,早期预警系统和健康策略对保护弱势群体至关重要 [6][7] - 气候变化加剧天气模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缓解极端天气的关键 [7] 国际呼吁与行动 - 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加快气候适应和减缓能力建设,推动早期预警系统普及 [8] - COP30将于2025年11月在巴西举行,联合国敦促各国加快提交气候行动计划 [8]
野火、中暑、供电故障……欧洲多国经受高温“烤”验
新华网· 2025-07-04 14:38
欧洲极端高温天气 - 欧洲多地正经历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空气污染激增、野火风险加大,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1] - 西班牙南部记录到46摄氏度高温,法国多地气温超过40摄氏度,奥地利、波黑、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发布高温红色警报 [2] - 6月欧洲多地出现创纪录高温,异常性体现在强度和时间上,极端高温通常出现在盛夏时节 [2] 野火事件 - 希腊首都雅典周边及克里特岛爆发严重野火,超过5000名游客、酒店员工及当地居民被迫紧急撤离 [3] - 德国戈里施海德地区林火过火面积约1000公顷,图林根州南部萨尔费尔德霍厄地区林火为1993年以来最大规模 [4][5] - 勃兰登堡州于特博格林火过火面积165公顷,火势已得到控制 [5] 高温对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影响 - 德国不来梅附近高温导致部分高速公路路面软化,带来安全隐患 [6] - 意大利佛罗伦萨、贝加莫等多地供电中断,可能是用电高峰致负荷过重或电缆受热损坏 [9] - 意大利北部维琴察至维罗纳之间高速公路因高温导致沥青路面开裂,车辆拥堵绵延30公里 [9] 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意大利全国18个城市进入"高温红色警报"状态,健康成年人也可能在户外活动中面临健康风险 [7] - 意大利发生多起与高温天气相关的死亡事件,包括建筑承包商中暑身亡、游客海滩猝死等 [9] 高温成因分析 - 本次热浪源自非洲大陆,高压系统形成"热穹顶"效应,将空气压缩至地表附近,导致气温升高 [10] - 稀薄或缺失的云层使太阳辐射直达地表,加剧高温现象,城市热岛效应使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影响更明显 [10] - 地中海海水升温是导致极端天气的关键因素,西地中海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显著升高 [12] 气候变化背景 - 受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影响,极端高温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 [12] - 地中海已成为全球升温最快区域之一,若不尽快采取减排措施,未来夏天可能更难过 [12] - 气候变化使热浪季节提前、频率升高且愈发普遍,未来几十年这种趋势将持续 [12]
中外合作研究发现:万家灯火或悄然改变城市植被生长季长度
环球网资讯· 2025-06-17 15:11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中外学者合作研究发现城市夜间灯光显著延长植被生长季长度 相比乡村地区可延长多达三周 其中夜间灯光影响超过城市热岛效应[1] - 研究由武汉大学夏军教授 佘敦先教授和美国范德堡大学孟林教授共同领导 成果发表于《自然-城市》期刊[1] - 过去10年城市夜间灯光强度平均增加10% 光照与温度共同调节植被生长周期[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分析2014-2020年北半球428个城市卫星数据 涵盖夜间灯光强度 近地表气温和植被生长季始末日期[3] - 从乡村到城市中心 夜间灯光呈指数级增长 对植被生长季始末时间的影响大于气温升高[3] 具体影响分析 - 城市植被生长季平均开始日期比乡村早12.6天 结束日期晚11.2天 合计延长约三周[3] - 夜间灯光对生长季结束日期的影响比对开始日期更明显[3] - 欧洲城市植被生长季开始最早 其次是亚洲 北美城市虽最亮但生长季开始晚于前两者[4] 区域差异与技术影响 - 夏季干燥温带气候带和无干季寒冷气候带中 夜间灯光对生长季开始影响更强[4] - 城市照明从高压钠灯转向LED可能增强植被反应 具体影响需进一步研究[4] 研究意义与建议 - 评估城市化对植被生态系统影响时 需同时考虑夜间灯光和城市热岛效应[4] - 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 该研究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新视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