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分化

搜索文档
闪辉:具有人民币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高盛GoldmanSachs· 2025-09-18 09:05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挑战 - 人民币在全球金融领域份额偏低,官方储备份额约为2%,与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形成鲜明对比[3] - 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尚不及英镑的一半,与美元相比差距更远,多项指标显示进展有限[4] - 中国GDP全球占比从2000年的6%升至19%,增加13个百分点,成为全球货物贸易最大贡献国,对140多个国家而言是比美国更大的贸易伙伴[3] 储备货币的决定性因素 - 央行选择外储币种的关键因素包括惯性、经济规模、金融市场深度、货币信用度及地缘政治考虑[5] - 储备货币表现出强惯性,单一年份对长期稳定水平的调整幅度不到10%,导致储备构成变化缓慢[6] - 经济相对规模是货币储备份额最重要的决定因素,GDP份额提高的边际影响因货币发行国起点不同而存在临界点现象[6] - 货币信用度恶化(以公共债务与GDP之比加速变化为代理变量)会对储备份额产生负面影响[7] -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分化对央行储备配置决策影响力加大,降低美元依赖已成为中国等国的明确目标[7] 货币主导地位更替的历史启示 - 货币主导地位更替罕见,英镑让位于美元的过程提供三点启示:成为主导货币需要很长时间、挑战国和主导国政策行动关系到货币兴衰、重大衰退可能阻碍国际化进程[8] - 美国经济规模在19世纪70年代超过英国,1915年出口超过英国,但美元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确立主导地位[8] - 重大经济低迷如大萧条曾迫使美元将主导地位暂时让回英镑,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后日元储备份额下降,欧债危机拖累欧元国际地位[8] 人民币国际化前景与路径 - 如果中国能继续发展经济、避免危机、扩大外资易参与的人民币计价资产并建立市场信心,人民币储备份额有望显著突破当前2%的水平[3][9] - 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明显扩大并放开离岸市场(CNH),同时保持在岸市场(CNY)基本不变,对外直接投资(FDI)将发挥更大作用[3][10] - 在岸市场规模比离岸市场大几个数量级,但国内投资者对外国资产配置不足,巨大规模及潜在资本外流压力使决策层难以轻易放开跨境资本流动[10] - 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更多作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中国大量经常账户顺差可能持续存在并部分转化为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11] - 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国家安全意义,中国政府努力包括开发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发展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交易[12]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 决策层需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与满足外国投资者对开放透明市场诉求之间取得平衡,专注发展离岸市场同时保持在岸市场基本不变是可行方案[13] - 新技术和金融创新如稳定币带来挑战,包括监管机构能否追踪交易、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风险等问题[13] - 美元大幅升值且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时,离岸与在岸人民币点差允许扩大到何种程度仍是未知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