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技术经济学

搜索文档
地缘经济论 | 第二章 地缘技术经济学
中金点睛· 2025-09-17 23:49
地缘技术经济学的核心观点 - 技术已成为地缘经济竞争的核心工具和决定性力量 国家通过控制技术网络和关键技术来主导国际贸易、产业链布局和国际规则制定[2] - 全球技术网络与产业网络存在结构性"错位" 美国拥有技术网络优势但产业相对较弱 中国则产业网络强大但技术影响力不足[2][22][31] - 美国正利用技术优势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通过技术封锁、产业回流和联盟策略引导产业网络向其技术网络靠拢[38][43][48] - 中国需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内生性创新体系 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抢占技术网络中心位置[50][64][65] 技术对地缘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 技术角色从效率工具转变为力量源泉 从全球化时期的"经济黏合剂"转变为地缘竞争中的"经济影响力工具"[5][6] - 技术通过三大渠道促进经济影响力:赋能传统经济手段(如贸易壁垒、金融制裁)、成为独立竞争场域、扭转要素比较优势[7][8] - 技术是长期经济增长核心动力 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性 突破传统要素的物理限制[9] - 技术变革重塑经济网络结构 历史上科技中心转移伴随经济中心转移(英国蒸汽革命、美德电力革命、美国计算机革命)[12] - 技术网络的地缘经济逻辑体现为对关键节点的争夺 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可获得战略优势和信息控制权[17][18] 全球技术网络与产业网络格局 - 美国是全球技术网络的绝对中心 特征向量中心性保持在0.6以上 在91个技术领域中位列前三[22][23] - 中国技术影响力显著提升 中心性从2015年0.2升至2022年0.4 但在关键技术领域仍落后(仅在电信、照明和纺织3个领域位列第一)[22][23] - 全球技术与产业中心性总体正相关且关联趋强 但存在解绑现象:瑞士技术强产业弱 中国产业强技术弱 美国技术强产业弱[26][28] - 中美技术与产业中心性持续提升 而日本、德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呈现同步弱化趋势[30] - 分行业对比显示 美国在焦炭、石油和核燃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力强 中国在电气光学设备、金属品等制造业产业中心性更高[31][32] 美国的产业重塑战略 - 美国通过双重策略强化地缘技术优势:维持技术领导地位+推动产业网络向技术网络趋同[38] - 在半导体领域投资近4500亿美元 推动17座新晶圆厂和8座供应链设施建设 目标到2030年生产全球20%的先进逻辑芯片[41] - 在人工智能领域启动"星际之门"计划 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30GW级超算-数据中心园区[42] - 通过精准技术管控遏制竞争对手 2024年将140家先进芯片企业加入实体清单 实施严格的AI芯片出口分级管制[43] - 运用财政激励和关税手段推动产业回流 清洁能源制造提供35美元/kWh电池电芯税收抵免 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46][48] 中国的技术突围路径 - 面临创新循环堵点:外部技术合作收缩+内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仅30% 低于发达国家50-70%水平)[52][56] - 需建立"技术-产业"双循环创新生态 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死亡谷"[53][56] - 利用产业优势反哺科技创新 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研发投入[62][63] - 重点抢占AI等新兴技术节点 利用庞大用户数据和应用场景优势实现突破[64][65] - 推动"再开放"战略 通过"数字丝绸之路"等平台构建去中心化技术合作模式 扮演全球技术中介角色[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