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开票

搜索文档
山西公布2025年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9-22 00:57
近日,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山西省医疗保障局联合发布《关于 公布2025年缴纳社会保险费基数的通知》,具体如下: 一、2025年全省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以6997元/月确定个人缴费基数上下限, 月缴费基数的下限为4198元,上限为20991元。 二、无雇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可在全省缴纳社会保险基数的60%至300%之间选择适 当的缴费基数,即月缴费基数在4198元至20991元之间,由缴费人员自主选择申报。 三、本通知从2025年1月1日起执行。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来源 |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 编辑 | 罗 丽 链接: 山西公布2025年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 来源山西发布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温馨提醒:蓝色柳林财税室为非官方平台,是由编者以学习笔记形式建立的平台,所有笔记写作记录的文章及转发的法律法规仅供读者学习 参考之用,并非实际办税费的标准,欢迎交流学习,共同分享学习经验成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比如MCN机构将取得的销售收入、直播带 货佣金收入和平台打赏等通过不开票、不入 账的方 ...
漫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8-26 00:44
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政策 - 反向开票旨在提升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收购报废产品时取得发票的便利性 [3] - 报废产品定义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中产生、已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的产品 [3] - 出售者定义为销售自己使用过或收购的报废产品、连续12个月累计销售额不超过500万元(不含增值税)的自然人 [3] 资源回收企业资质要求 - 从事危险废物收集的企业需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3] - 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的企业需取得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资质认定证书 [3] - 其他资源回收企业需完成经营主体登记并在商务部门备案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 [3] 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限制 - 先进制造业企业不得同时叠加适用多项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需择优选择 [10] - 出口货物劳务和跨境应税行为对应的进项税额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 [10][11] - 兼营出口业务时,不得计提部分按公式计算:当期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出口销售额÷全部销售额) [11] 政策执行补充说明 - 反向开票企业需为出售者代办增值税及附加税费 [3] - 资源回收企业实施主体可为单位或个体工商户 [3] - 先进制造业企业可补提前期未计提的加计抵减额 [11]
税务部门“反向开票”,支持废旧物资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经济日报· 2025-08-17 23:05
政策实施规模与成效 -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133万户资源回收企业向167万名自然人实施反向开票开票金额达5152亿元开票份数达511万份 [1] - 芜湖奇瑞资源技术公司累计向4000余名自然人反向开票金额近800万元预计2024年报废车拆解量达2万台增幅超100% [1] - 广西桂物再生资源公司累计开具反向开票金额5600多万元废旧物品利用率达98%以上 [3] 行业痛点解决与效率提升 - 反向开票政策有效解决资源回收行业长期缺少第一张票导致的增值税进项抵扣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难题 [2] - 企业可直接为自然人开具发票减少中间成本和信息隔阢使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更高效 [2] - 广西方圣纸业通过反向开票实现直接对接个人收废规避税务风险形成良性循环 [2] 市场参与度与回收量增长 - 湖南省汨罗市个体回收者叶光玉合作企业增多废旧物资销售量增加40%以上 [3] - 2024年前4个月国内报废汽车回收量达276.7万辆同比增长65% [3] - 规范拆解废旧家电超700万台增长25%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量同比增长70% [3] 政策推广与合规意识提升 - 税务部门对大型回收企业和中小型回收门店进行上门辅导讲解政策适用条件和申报流程 [2] - 政策推动资源回收行业相关个人和企业合规经营意识增强 [2] - 政策实施初期自然人存在手续繁琐和个人信息安全顾虑经宣传后情况显著改善 [2]
税务部门“反向开票”推动收旧换新
经济日报· 2025-08-14 22:08
政策实施规模与成效 -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133万户资源回收企业向167万名自然人反向开票开票金额5152亿元开票份数511万份 [1] - 芜湖奇瑞资源技术公司累计向4000余名自然人反向开票金额近800万元预计2024年报废车拆解量达2万台增幅超100% [1] - 广西桂物再生资源公司累计开具反向发票金额5600多万元废旧物品利用率达98%以上 [3] 行业痛点解决与效率提升 - 有效解决资源回收行业源头票缺失难题使企业收旧无阻换新畅通 [1] - 解决企业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和难以获取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据的行业痛点 [2] - 广西方圣纸业通过直接对接个人回收减少中间成本和信息隔阂提升产业链合作效率 [2] 产业链协同与市场影响 - 湖南省汨罗市个体回收者叶光玉废旧物资销售量比政策实施前增加40%以上 [3] - 2024年前4个月国内报废汽车回收量达2767万辆同比增长65%规范拆解废旧家电超700万台增长25% [3] -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量以70%同比增速领跑行业推动回收拆解再利用产业链运转 [3] 政策推广与实施保障 - 税务部门对大型回收企业和中小型回收门店进行上门辅导讲解政策适用条件和申报流程 [2] - 政策初期自然人存在手续繁琐和个人信息安全顾虑经宣传后情况显著改善 [2] - 政策明确自2024年4月29日起实施配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1]
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金额超5000亿元
第一财经· 2025-08-11 09:19
政策实施成效 - 截至6月底全国有133万户资源回收企业向167万名自然人实施反向开票 开票金额达5152亿元 开票份数达511万份[1] - 政策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企业负担并推动资源回收行业发展[1] 政策背景与机制 - 反向开票指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的特殊开票方式 主要用于解决资源回收行业自然人出售者不带票销售导致的进项抵扣凭证缺失问题[1] - 国家税务总局2023年4月发布专项公告 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自4月29日起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实施反向开票[2] 企业实践案例 - 芜湖奇瑞资源技术有限公司实施反向开票后累计向4000余名自然人开票 金额近800万元 财务成本显著下降[2][3] - 该公司预计今年报废车拆解处理量达2万台 同比增长超100% 拆解产物包括再生金属、电池等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3] 行业影响 - 政策有效解决资源回收企业长期缺乏第一张发票导致的增值税抵扣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难题[3] - 有助于规范行业秩序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支持两新政策落地实施[2][3]
什么是“反向开票”?(财经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7-27 22:14
反向开票政策解读 - 国家税务总局2023年4月明确资源回收企业可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实施"反向开票" [1] - 常规流程为卖家向买家开具发票(正向开票),而反向开票由买家向卖家开具 [1] - 案例显示常州金涌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每月回收5000吨废塑料中绝大部分来自个人卖家 [1] 行业痛点解决 - 个人卖家以往因流程繁琐不愿代开发票,导致企业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1] - 反向开票使企业获得购进成本凭据,同时为个人卖家提供缴税证明 [1] - 政策实施后资源回收企业可通过电子发票平台或增值税管理系统完成反向开票 [2] 政策实施效果 - 显著降低资源回收企业运营成本 [2] - 激活终端消费者"以旧换新"消费活力 [2] - 允许自然人出售者适用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政策 [2] 企业案例 - 常州金涌公司从自然人穆先生处收购30吨废塑料时采用反向开票 [1] - 该公司财务总监表示政策解决了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成本费用的凭证问题 [1]
政策红利释放大湾区汽车消费潜力
经济日报· 2025-07-26 22:27
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 - 广州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超120亿元,2024年10万名消费者享受政策红利,2025年已有约6万名消费者参与 [1] - 广东省推出"购车惠民悦享消费"活动,提供报废更新、置换更新、购置新车等措施,政府补贴2 5万元加车购税减免2 5万元,单辆最高省5万元 [1] - 广州新增新能源车牌供给无需摇号竞价,选号上牌最快3天完成,显著降低购车门槛 [1] 二手车市场创新 - 反向开票政策使二手车收购过户效率提升60%,广州2025年上半年累计实现反向开票4万份 [2] - 电子税务局"特定业务反向开具"模块将开票时间压缩至10分钟,解决行业"第一张票"缺失难题 [2] - 二手车市场形成价格梯度覆盖下沉需求,构建"存量消化—增量释放"循环,缓解新能源车残值顾虑 [2] 全链条服务体系 - 广州建立"线上+线下+4S店"三维办税体系,实现"购车即办税",车船税退税审批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 [3] - 上半年广州税务部门办理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减免超20亿元,越秀区惠及2700余名购车主 [3] - 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动第三方二手车信息平台发展,探索与交易市场、拆解企业数据直连 [3] 穗港汽车贸易通道 - 穗港汽车出口快线项目启动,首批52辆新能源车从南沙运抵香港,上牌等待时间从30天压缩至3个工作日 [4] - 2024年经南沙口岸出口香港新能源车超1 2万辆,香港年汽车进口量5-6万辆,比亚迪、小鹏、广汽埃安受青睐 [4] - 新模式节省1/3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加速香港消费者获取新能源车 [5]
破解“第一张票”难题 资源回收企业轻装上阵
金融时报· 2025-07-04 01:41
资源回收行业"反向开票"政策背景 - 长期以来资源回收行业存在自然人"不带票销售"问题 导致企业缺乏进项抵扣凭证 增加税收负担并制约行业发展 [1] - 2023年4月29日起实施"反向开票"政策 由购买方向销售方开具发票 解决"第一张票"难题 [1] - 该政策被专家评价为一举多得 既提高企业合规性降低成本 又促进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反向开票"政策实施效果 - 政策实施后企业可自行开具发票实现增值税进项抵扣 显著降低税负压力 [2] - 南京宁轮轮胎公司案例显示 政策解决了从个人收购废轮胎时反复督促代开发票的痛点 [2] - 玖龙纸业反映政策使开票流程更流畅 提升工作效率 客户信任度提高 [3] - 江苏海科纤维表示政策解决"取票难"问题 增强企业研发投入信心 [3] 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机制 - 自然人出售者需在次年3月31日前完成个税经营所得汇算清缴 [4] - 2025年汇算清缴期内已为17万余名纳税人办理退税 辅导3万余人完成补税 补税办理率达99.5% [4] - 退税流程高度便捷 多位纳税人反映3分钟内可完成申请 退税款3天内到账 [4] - 福建案例显示税务部门提供详细税款计算解释 促进纳税人依法补税 [5] 政策深层影响 - 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办税成本 重构征纳互信关系 [5] - 透明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服务强化了纳税人责任意识 [5]
“反向开票”添注循环经济动力
经济日报· 2025-07-03 22:08
政策实施效果 - 2025年经营所得汇算清缴期内累计为17万余名纳税人办结退税手续 辅导3万余名自然人办结补税业务 补税办理率超过99.5% [1] - 玖龙纸业(泉州)有限公司表示"反向开票"政策使开票流程更流畅 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销售方开票难、开票慢问题 [1] - 宁德鼎信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和福建青拓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2024年累计向3000余名自然人"反向开票" [2] 行业痛点解决 - 传统资源回收行业前端自然人采用"不带票销售"方式 导致企业缺乏有效进项抵扣凭证 增加经营成本并制约行业发展 [1] - 部分自然人存在不规范开票和纳税问题 带来较大经营风险 "反向开票"政策有力化解这些问题 [1] 税务服务机制 - 税务部门建立"三轮+分类"引导机制 从预缴汇算阶段、成本核算情形、网上申报步骤三方面开展辅导服务 [1] - 建立"反向开票"三维跟踪台账 集成自然人联系方式、APP实名注册情况、投资经营主体等信息 提供逐人辅导 [1] - 宁德市税务部门建立"系统筛查—短信覆盖—电话跟踪"三阶段精准推送机制 实现提醒覆盖率100% [2] - 创新"税企数据日通"制度 实现专人对接、税企联动 [2] 纳税人体验优化 - 提供线上线下双渠道办理个税汇算 纳税人可通过自然人电子税务局网站或主管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办理 [2] - 出售者李博2024年度"反向开票"收入87万元 预缴税款0.43万元 提交退税申请后迅速收到退税款 [2] - 信息系统支持纳税人无需提交复杂材料 全程线上完成申报并收到退税 [2] 政策深层意义 - 通过透明化、可视化、智能化服务重构征纳互信关系 使纳税人便捷享受政策红利同时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3] - 机制有利于引导合规经营并保障纳税人权益 纳税人补税强化责任意识 退税资金反哺生产助力高质量发展 [3]
“反向开票”助力中国资源回收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6:51
政策实施背景与核心机制 - 中国自2024年4月29日起实施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政策 允许符合条件的资源回收企业向出售者开具发票 [1] - 政策实施前 资源回收企业难以取得合规发票 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也难以获取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成本费用的凭据 增加了税收负担 [1] 政策实施成效 - 2025年经营所得汇算清缴期内累计为17万余名纳税人及时办结退税手续 辅导3万余名自然人办结补税业务 [1] - 纳税人无需提交复杂材料 全程线上即可完成申报并收到退税 退税到账时间缩短至3天 [1] - 年开票金额小于210万元人民币的纳税人可直接在个税经营所得汇算清缴时获得多缴税款提示并在线操作 [1] 行业与企业受益情况 - 资源回收行业成为"反向开票"政策的主要受益行业 [1] - 玖龙纸业(泉州)有限公司作为包装用纸生产企业成为首批受益企业 开票流程变得流畅 工作效率提升 有效解决原先开票难、开票慢等问题 [1] - 江苏远鸿纸业有限公司顺利实现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 并成功在税前列支成本费用 [2] 政策机制优势 - "反向开票"机制有利于引导合规经营 同时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 [2] - 纳税人依法办理退税使更多资金反哺生产 助力高质量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