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技术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台湾半导体,凭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14 02:55
全球供应链重组与台湾产业策略转变 - 地缘政治风险升高推动全球供应链重组 台湾产业策略从成本导向转向注重生产韧性 市场贴近与终端应用回应能力 [1] 台湾半导体产业全球地位与市场占比 - 台湾半导体产业2024年总产值达1656亿美元 全球市占率约20.3% [1] - 晶圆代工全球市占率高达68.8% 封测产业全球市占率达49% 均居全球领先地位 [1] - IC设计领域具备重要实力 但上游设备材料与下游应用端仍有提升空间 [1] - 全球83%的AI芯片来自台湾半导体代工制造 特别是在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领域重点布局 [1] 半导体产业发展驱动因素与人才挑战 - 产业发展是政策 人才与企业长年累积成果 自1980年代起通过科技园区和专业教育构建完整产业体系 [2] - 2010年至2024年台湾IC产值增长近三倍 但同期青壮年人口减少20% [2] - 出生率下滑带来人才缺口压力 需通过国际化与多元策略弥补 [2] 企业全球化布局与战略转变 - 半导体企业在新加坡 美国 欧洲等地建立据点 布局基于地缘政治应对 市场就近服务和生产韧性考量 [2] - 设厂思维从追求低成本转向贴近应用市场的"场景导向" 包括车用芯片 医疗装置 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 [2] - 产业从技术驱动转向应用驱动 推动人才需求从工程技术转向跨域技术整合能力 [2] 未来人才需求与培养方向 - 未来半导体人才需具备国际观 跨部门协作能力 灵活应变与数位转型素养 [2] - 在AI浪潮下人才价值体现在持续精进和引领企业全球竞争 [2] - 台湾具备完整教育体系和学术基础优势 可发展为"科技人才汇聚中心" [3] 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产业战略 - 推动跨文化与跨国际人才培育模式 已有泰国 墨西哥等地学生来台接受训练 [3] - 半导体技术成为全球战略主战场 台湾在技术 产能与信任上具优势 [3] - 需强化场景布局 整合供应链 深化人才国际化与跨域合作 [3] - 系统性推进"技术+市场+人才"三角策略以站稳全球科技舞台中心 [3]
三星440亿美元晶圆厂,延期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4 01:13
三星泰勒工厂延迟投产 - 三星推迟德克萨斯州泰勒工厂投产计划 原定2024年6月完工推迟至10月 主要因需求不足和工艺节点不匹配[1] - 工厂初始投资170亿美元 2024年追加至440亿美元 包含扩建先进工厂和研发业务 获66亿美元《芯片法案》补贴[1] - 建设进度达92% 但4纳米工艺需求疲软 计划升级至2纳米以对标台积电和英特尔 改造工程庞大且成本高昂[1][2] 半导体代工市场竞争格局 - 台积电全球代工市场份额达68% 亚利桑那州Fab 21工厂4纳米产能已售罄至2027年 客户包括苹果/AMD/英伟达等[2] - 三星代工市场份额仅7.7% 良率问题导致关键人员被召回 先进工艺节点改进进度受限[2][4] - 台积电420亿美元扩张预算中部分用于设备采购 极紫外光刻机等设备设置成本极高[3][4] 地缘政治与市场需求影响 - 美国对中国高端芯片限制导致三星产能利用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消费电子和汽车芯片需求[4] - 中国推动半导体自给自足 政策扶持下或于2030年成为最大芯片产能提供者 但尖端技术仍落后美国[5] - AI/数据中心需求强劲 但消费品芯片需求持续低迷 东西方贸易战阻碍三星向中国客户交付产品[4][5] 三星未来战略部署 - 坚持推进泰勒工厂2026年前投产 需运营工厂才能获取《芯片法案》资金 否则将落后台积电并损失数十亿投资[5] - 未公布具体设备安装时间表 对客户短缺问题保持沉默 采取观望态度应对工艺升级挑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