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数字化

搜索文档
吕捷:深挖地标农产品价值潜能
经济日报· 2025-09-08 00:01
政策支持与行业优势 - 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部署23项具体举措以释放农产品消费潜力[1] - 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其独特风味和优良品质成为消费市场新宠是拓展消费空间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1] -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孕育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地标农产品资源其稀缺性和文化附加值高度契合消费升级浪潮[1] 行业发展挑战 - 地标农产品面临"有品质无品牌"问题区域公共品牌整体认知度不足消费者难以清晰辨识核心价值[2] - 存在"有特色无流量"困境营销推广渠道传统单一难以触达追求品质生活的新消费群体[2] - 市场存在"有优品无优价"现象秩序有待规范劣币驱逐良币损害消费者信任与产业发展根基[2] 品牌化发展路径 - 需构建以品质与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叙事体系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2] - 健全"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协同机制通过公共品牌提升整体声誉并制定严格标准[2] - 鼓励经营主体打造有辨识度的子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开展知识普及活动[2] 数字化转型策略 - 数字化可突破时空限制精准触达消费者推动电商平台升级为内容传播与即时消费的数字枢纽[3] - 需重构算法推荐逻辑改变单纯追求低价爆款的流量分配模式向优质地标农产品倾斜发展性流量[3] - 应用农业大数据分析消费偏好建立分级包装冷链标准化体系实现产供销精准匹配[3] 规范化治理措施 - 需共建行业规则明晰保护边界与认证流程完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和质量控制机制[4] - 构建政府企业生产者多元共治的治理生态强化协同监管与动态治理维护市场秩序[4] - 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提升农产品上行能力与溢价空间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合理利润分配[4]
观察│“三博会”创新办会的底气和锐气
南方农村报· 2025-04-21 08:35
核心观点 - 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与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联合举办 形成"三博会"创新模式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国内国际结合、传统新潮并进方式 聚焦农业数字化、市场化、食品化、品牌化发展 吸引1351家企业参展和超2万人参观 其中采购商约7000名 [10][11][14][16][18][20][156] 展会形式创新 - 打造AI无人餐厅、人型机器人引导、智能小狗表演等沉浸式体验场景 吸引人流 [5][6] - 设置网红集市、广东农业版Jellycat摊位、开放麦脱口秀舞台 通过国潮符号和网红经济融合提升年轻群体参与度 [7][27][28][30][31][32] - 组织人大代表、记者、电视台主持人组成"探营天团" 通过7场直播、数百个短视频和图文内容推动传播 实现3天展会人流不息 [34][35][36][37][38][39][40][41] 数字化应用 - 国内首个AI农食品展会 展示咖啡机器人、农用无人机、海洋牧场智能设备、农业AI保险数智平台等应用 [53][54][55][58] - 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 病虫害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 生产效率提升30% [64][68][69] - 举办AI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研讨活动 发布国内首个AI农业保险数智平台 [70][71][72][73][74][76] 市场化合作 - 吉粤合作形成"四个共享"省际农业交流模式 共享市场体系、生产车间、储存云仓和科研平台 [77][79][80][81][82] - 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天津等地农业部门表达合作意向 辽粤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南北协同 [88][89][90] - 针对中美贸易战影响 拓展东南亚、中东、非洲等非美市场 举办罗非鱼内销与外贸拓展活动 [85][86][95][98][99] 食品化发展 - 聚焦预制菜食品安全、装备及出海三大议题 提出"制度+技术"双轮驱动破解行业痛点 [103][116][117][120][121] - 构建全链条可控、全环节节能的冷链体系 推动预制菜产业迈向万亿规模 [122] - 广东创建11个省级预制菜产业园 设立海外"共享工厂" 输出"广东经验" [125][126][128] 品牌化建设 - 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星光大道" 展示徐闻菠萝、茂名荔枝、湛江金鲳鱼等20个知名品牌 [8][129][132][133][134][135] - 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以文化赋能品牌 打造"菠萝的海""年鱼经济"等经典案例 [138][139][140][142][143][146] - 联合省市县镇村讲好农产品品牌故事 与吉林圣一农业、江门开平马冈镇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48][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