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必须坚持

搜索文档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七大生命力
人民日报· 2025-09-12 02:5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 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 以彻底解放全人类为最高理想 始终站在人民立场 [2] - 深刻揭示人民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2] - 指明人类解放的条件和途径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建设自由人联合体 [2] 人民立场与实践 - 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声明理论的人民立场 贯穿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始终 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3] - 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没有不同于无产阶级的利益 [3] -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充满深厚感情 马克思为农民生存权辩护 抨击立法将捡拾枯枝定为盗窃罪 用遗产帮助革命战友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贯穿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5] - 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5]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让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工作 发挥法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5] 深远的预见力 - 马克思主义贯通历史、当下和未来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 指引把握历史主动 [6] - 事物发展有内在规律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可以认识把握 无产阶级政党更能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7] - 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恩格斯预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持续时间、规模和后果 [7] 战略规划与目标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我国发展历史方位 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目标任务 [8] - 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 明确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 [8] - 围绕强国建设提出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体育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金融强国等目标 [8] 强大的解释力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 帮助透过现象看本质 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因 [9] - 马克思主义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较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解释 [1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 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如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作出新概括 提出六个必须坚持 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 [11] 持久的创造力 - 马克思主义发展是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认识与实践深度互动相互转化 [12] - 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 以实践为基础、目的和检验标准 指引改造自然和社会 [13] - 习近平总书记深化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概括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和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13] 彻底的批判力 -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世界、建设新社会、同各种谬误斗争中发展壮大 以无私无畏革命精神变革不合理现实 [14] - 马克思、恩格斯依靠批判辨别思想是非 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 [16]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自我革命精神消除消极因素 同外部围堵遏制打压作坚决斗争 [18] 强劲的吸纳力 -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思想体系 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用最新知识、经验、发明创造丰富发展自己 [19] -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借鉴吸收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翻阅研究1500多本著作 [19]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之道、道德理念、思想方法、表达方式 [23] 关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新动态和趋势尤为关注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24] -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数字经济、基础研究、新能源技术与能源安全等主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24] 非凡的锻造力 -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认识工具 阅读经典越多越深入 观察世界愈加心明眼亮 [25] - 马克思主义是整体理论 内容全面、体系完整、逻辑严密 提供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间万象的有力支点 [25] - 马克思主义是知识密集的理论 研读经典能获得丰富思想和知识 了解近代资本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历程 [26] 理论彻底性与思维训练 -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问题追根究底 探究事物本源 弄清来龙去脉 不半途而废 [27] - 马克思在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领域很多且都不是浅尝辄止 [27] -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充满哲学智慧 研读经典能得到理论思维训练 提高思辨能力 [27] 学习与实践成效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丰富政治智慧、思想智慧、经验智慧 学好用好能获得成就事业、提升自我的珍贵滋养 [28] - 党员干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能掌握履职尽责看家本领 提高政治站位、打开思维视野 坚定信仰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28] - 理论工作者深学细悟能找到理论研究扎根中国大地、解答时代课题、服务现实需要的有效途径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28]
树立新型能源观 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
中国发展网· 2025-05-26 08:51
新型能源观的核心框架 - 新型能源观需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核心遵循为"集约节约、自主可控;成本可控、普惠共享;市场主导、政府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争取主动" [1][3] - 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6] - 能源自给率已达80%以上,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 [2] 能源发展成就与政治保障 - 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世界级能源工程建成,能源事业从封闭转向开放合作,全球治理从"参与"到"引领" [2] - 清洁能源技术和装备具备全球领先优势,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开辟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2][7] - 坚持党的领导是能源事业发展的核心保障,需毫不动摇贯彻 [2] 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的要求 - 需满足14亿人口规模下的能源需求总量与结构测算,结合"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战略 [3] - 能源供应需兼顾城镇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可靠性、绿色低碳导向 [3] - 构建以可再生和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新发展理念驱动能源转型 - 创新为第一动力,需加强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 [5][7] - 协调能源系统各环节,平衡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国内市场等关系 [5] - 绿色转型需深化供给侧改革,完善碳排放"双控"机制,助力"双碳"目标 [5] 能源革命实施路径 - 消费革命:坚持节能优先,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6] - 供给革命:建立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元供应体系,加大油气勘探开发 [6] - 技术革命:培育能源技术关联产业为增长点,分类推动创新 [6] 深化改革与数字融合 - 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需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7] - 推动能源行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加快智能化改造,提升电网消纳能力 [7] - 发展氢能、储能、核能等新技术,推进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建设 [8] 安全与发展统筹原则 - 能源安全风险外溢至资源、科技、经济等多领域,需系统协同应对 [9] - 提升能源系统韧性,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提高基础设施标准增强抗风险能力 [9] - 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 [9] 方法论与实践要求 - 坚持人民至上,推动能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提升民生福祉 [10] - 坚持自立自信,发挥制度优势端牢能源饭碗,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10] - 坚持开放共享,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动绿色转型与国际合作 [11]
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蕴
经济日报· 2025-04-24 01:08
原标题: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蕴 "两个结合"拓展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 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崇高理想的成功道路。我们是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无论是开辟中国道路、创造中国理论,还是完善中国制度、发展中国文化,都可以从中国 历史中寻找文化基因和根脉。观察历史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视角,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 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使得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坚持"两个结合",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同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更好挖掘中华文明孕育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 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厚植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根基。 "两个结合"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 是"两个结合"的重要实践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彰显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 代化,包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