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产化

搜索文档
当巨头竞逐AI赛道,科大讯飞全国产化 行业落地双引擎有多强?
搜狐财经· 2025-05-27 10:49
核心观点 - 科大讯飞通过"全国产化"与"行业落地"两条主线,在国产AI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成为中国AI竞赛中的"第三极" [1] 全国产化战略 - 公司选择"算力-算法-数据"全栈自主可控路径,构建中国AI的"根技术"体系 [3] - 与华为联合打造"昇腾+万卡集群"算力底座,实现从芯片到应用层的端到端国产化适配 [3] - 讯飞星火大模型在华为昇腾910B芯片上的训练效率达到国际主流GPU的80%以上 [3] - 讯飞星火X1深度推理模型采用全新神经网络架构,在通用任务效果上对标OpenAI o1和DeepSeek R1 [3] - 模型具备"垂直领域深度优化"能力,如教育场景中结合学科知识图谱实现精准题目解析与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3] 行业数据积累 - 智慧教育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5万余所学校、1.3亿师生 [4] - "智医助理"在全国31个省市的682个区县实现常态化应用,累计提供超9.7亿次AI辅诊建议,规范病历超3.7亿次 [4] 行业落地实践 教育领域 - AI教学产品服务超1.3亿师生,在教育AI领域占据超60%市场份额 [5] - 智能批改系统提升教师效率,个性化学习平台实现因材施教,英语听说考试系统覆盖全国30个省份 [5] 医疗领域 - "智医助理"系统覆盖全国31个省份、5.6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5] - 系统可辅助医生完成病历书写、疾病诊断、用药建议等任务 [5] - 2024年智慧医疗业务营收增长28.18%,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5] 开放平台生态 - 开放平台已开放809项AI产品及能力,聚集842.4万开发者团队 [6] - 总应用数超过325万,累计覆盖终端设备数超过41.7亿 [6] - 智能座舱系统实现多模态交互、情感识别等功能,为数十家车企提供语音服务 [6] - 座舱智能语音解决方案前装搭载超6500万套,月活用户超2700万,年在线交互突破160亿次 [6] - 解决方案覆盖23个海外语种,助力车企出海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 [6] 研发投入与战略价值 - 2024年研发投入达45.8亿元,占营收比例19.62%,其中大模型相关投入超7亿元 [8] - 战略价值体现在为中国AI提供"自主可控+商业成功"的范式 [8] - 通过与华为等企业合作推动国产AI算力生态成熟 [8] - 通过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场景的规模化复制探索AI技术的社会与商业价值统一 [8]
营收首破200亿元!直击科大讯飞业绩说明会:刘庆峰详解AI增长与贸易战应对
华夏时报· 2025-04-23 13:16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科大讯飞营收突破200亿,虽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但第四季度盈利填平前三季度亏损,公司用GBC组合拳走出独特发展道路,不过面临DeepSeek竞争和中美关税战挑战,董事长表示有能力做好底座模型且全国产化能力将成战略优势 [2] 营收与业务情况 - 2024年公司营收233.43亿元,同比增长18.79%,首次突破200亿关口,大部分业务增长,智慧教育收入72.3亿元、同比增长29.94%,智慧医疗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28.18%,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收入78.86亿元、同比增长27.52%,智慧汽车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42.16%,企业AI解决方案收入6.43亿元、同比上涨122.56%,智慧城市业务收入36.17亿元、同比下滑8%,运营商业务收入19亿元、同比下滑9.31% [3] 利润情况 - 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5.6亿元,但同比下滑14.78%,原因包括新增研发投入7.4亿元、计提坏账减值损失10.14亿元且较去年同期增加2.77亿元、投资收益较上年减少1.12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上年减少1.02亿元、其他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0.54亿元,合计影响2.68亿元 [3][4] - 公司业绩有季节性特点,四个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亿元、 -1亿元、5696万元和9亿元,第四季度利润猛增改变前三季度亏损处境 [5] 商业模式特点 - 与“AI六小龙”和互联网大厂不同,公司不依赖融资生存,有稳定客户基础和收入来源,能将大模型技术作为增值服务整合到现有产品打包销售给既有客户,在AI大模型商业化探索上更早更稳健 [5] B端市场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公司与2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联合发布行业大模型,覆盖300多个应用场景,2024年大模型中标数量和中标金额均居第一,涵盖多行业 [6] - 公司回款难,2024年初成立回款部门,优化回款机制,形成GBC业务架构,G端业务优选客户和利用政府专项债提升回款及时性,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4.95亿元,同比增长超6倍创历史新高 [6] - 公司有能力把底座模型做到业界最好,基于自主研发底座模型训练的行业模型在多方面优于基于开源模型训练的,很多央企从开源模型转为寻求公司专业解决方案 [7] - 公司C端业务2024年增长不错,教育业务中C端硬件如学习机去年实现翻番增长,一季度接近翻番 [7] 贸易战影响 - 公司2019年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2022年被极限施压,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平台已全面自主可控,收入以内需为主,供应链自主可控,中美关税战对经营无重大影响,境外业务收入占比0.68% [8] - 公司走全国产化路线,与华为深度合作,发布“飞星一号”和启动“飞星二号”,关税战与科技竞争背景下,国产算力生态投入将带来自主可控市场机遇,挑战有望转为战略优势 [8][9] - 公司瞄准“一带一路”市场,向沿线国家输出新质生产力有市场增量空间,公司有能力提供多语种大模型和整体解决方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