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治沙

搜索文档
投资988亿!配套储能5GWh!内蒙古沙戈荒风、光大基地全面开工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9-29 07:43
9月29日上午,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全面开工建设。 库布其沙漠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 是内蒙古首个全面开工的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 基地 。项目总投资988亿元,规划建设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支撑性煤电400 万千瓦、 新型储能500万千瓦时 。与此同时,基地配套建设"内蒙古鄂尔多斯至河北沧州"特高 压电力外送通道,线路设计全长699公里,电压等级±800千伏。 文 | 央视新闻客户端 到有效治理。 截至目前, 内蒙古已获批6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新能源总装机规模7200万千瓦 , 建成后每年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外送电量2160亿千瓦时,绿电占比约60%,可减少标煤消 耗约384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近亿吨,在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同时,进一步治理库布其、 乌兰布和、腾格里沙漠数百万亩沙化土地,实现沙漠生态修复与能源绿色转型的有机融合。 ESIE 2026 储能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基地计划 2027年底前建成投运 , 投运后每年可为以京津冀为中心的华北电网输送电量约360 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60%,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约6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00 ...
“光伏+治沙”:中国式绿色发展引擎
新华网· 2025-09-17 04:12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7日电(记者赵泽辉)九月的库布其沙漠,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一片科技海洋在金色沙海中延伸。在光 伏板的阴影下,绿色的植被正茁壮成长,沙柳、柠条等耐旱植物形成了天然的"绿色地毯"。这就是中国正在采用的"光伏+治沙"模式,一个让荒漠 变绿洲、让阳光变财富的绿色发展新引擎。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官井村,村民冯慧站在三峡集团建设的光伏项目旁,指着眼前壮观的光伏阵列说:"这个光伏对于咱们村子来说好处不 少,不光修复了生态,还给村民占地补偿。"在他看来,这些蓝色的"科技板子"不仅发电,更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草",这个看似简单的理念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智慧。"光伏与治沙有着先天的资源互补优势。沙漠面积广 阔、日照充足,为光伏发电提供了所需的土地和光照资源。光伏板吸收太阳能发电的同时,还能为板下植物遮阳挡风,减少水分蒸发,改善植物 生长环境。"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建设负责人赵金泉介绍,定期清洗光伏板所用的水可以用于植被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 利用。 在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建设地,农牧民们在治沙专家指导下,在光伏板下养 ...
“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生态治理转向全民参与 | 《“三北”工程总体规划》解读
央视网· 2025-09-13 05:27
工程建设规划 - 三北工程建设期为1978年至2050年 分三个阶段共八期工程 已完成前两个阶段五期工程[4] - 第三阶段包含六至八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 聚焦三大标志性战役;2031-2050年为七期和八期工程 分别以巩固治理成果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为主攻方向[6] - 到2050年目标为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升1.9个百分点 林草覆盖率达43% 可治理沙化土地基本完成治理 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25%以上[8] 战略方向转型 - 从单纯生态建设转向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系统性工程 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 推动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8] - 不再简单追求植树数量 强调科学绿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注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10] - 通过发展特色林草产业和生态旅游等实现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推动生态成果全民共享[10] 产业发展机遇 - 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作为最直接兴业路径 近年推广光伏+治沙模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12] - 挖掘沙漠景观资源发展生态观光/沙漠探险/科普教育/休闲康养等新业态 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12] - 拓展木本粮油/特色林果/沙区健康食品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直接创造经济收益[15] 实施机制创新 - 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的全民参与新格局 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益组织等各类主体承担建设任务[13] - 创新产权与经营权激励 通过授予土地使用权和特许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开发[15] - 强化政策与金融支持 采用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专项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工具降低社会资本投资成本和风险[15]
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01:56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正午阳光洒在连片的光伏板上,折射出粼粼"光 海"。俯身细看,板下绿草茵茵,偶有雀鸟掠过,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 土地,曾是当地人避之不及的采煤深陷区。 这样的"光伏+"模式,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多点开花。在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的"沙戈荒"地 带,"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光伏+治沙"模式,让沙漠逐渐披上绿装;在库布其沙漠北缘, 光伏区与边缘锁边林筑起两道"生态屏障",既挡住风沙、治理水土流失,又守护着黄河安澜,被当地人 亲切称为"光伏长城"。 据统计,2024年,依托防沙治沙与风光电一体化工程,内蒙古全年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占全国"三 北"工程当年任务量的45.8%。 "'光伏+治沙',是增能、增汇、增绿同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洪光宇解释,板 上产出清洁能源,板下修复生态环境,二者形成良性循环,让沙区治理有了可持续的动力。 从采煤深陷区的"重生",到"沙戈荒"的"披绿生金",内蒙古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选择 题。当蓝色光伏板与绿色植被在北疆大地上交织,当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一幅"生态美、产 ...
(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04:16
图为修复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正午阳光洒在连片的光伏板上,折射出粼粼"光 海"。俯身细看,板下绿草茵茵,偶有雀鸟掠过,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 土地,曾是当地人避之不及的采煤深陷区。 中新网鄂尔多斯8月29日电 题: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中新网记者 陈峰 图为工作 人员进行"板间种植"管理。中新网记者 陈峰摄 如今,这片土地已完成华丽转身:植被覆盖率从项目建设前的19%跃升至现在的60%以上,植物种类增 至103种,昔日的"废地"变成了能固沙、能发电的"宝地"。"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采煤沉陷区+生态治 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内蒙古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峰说,项目的核心,就是 把"不适合居住"的劣势土地,转化为"生态与能源双赢"的优势资源。 后的采煤深陷区绿意盎然。中新网记者 陈峰摄 "原来这地方荒得很,出门风沙把眼睛迷得睁不开。"村民苏喜明的话,道出了这片土地的过往。过去, 这里土地龟裂、植被稀疏,采煤留下的沉陷痕迹像"生态伤疤",村里年轻人几乎全去外地打工,留下的 只有荒芜。 改变,始于采煤深陷区生态治理光 ...
(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04:09
中新网鄂尔多斯8月29日电 题: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生态变好的同时,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现在不用出去打工,家门口就能挣钱。"苏喜明为记者算 了一笔账,光是参与光伏区的种草、种树、植被养护,一年一人就能挣5万到6万元。更实在的是,项目 覆盖的450余户、约1200名村民,每人每年还能拿到近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农民变股民,荒地变金 山,这话一点不假。"苏喜明笑着说道。 这样的"光伏+"模式,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多点开花。在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的"沙戈荒"地 带,"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光伏+治沙"模式,让沙漠逐渐披上绿装;在库布其沙漠北 缘,光伏区与边缘锁边林筑起两道"生态屏障",既挡住风沙、治理水土流失,又守护着黄河安澜,被当 地人亲切称为"光伏长城"。 中新网记者 陈峰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正午阳光洒在连片的光伏板上,折射出粼粼"光 海"。俯身细看,板下绿草茵茵,偶有雀鸟掠过,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 土地,曾是当地人避之不及的采煤深陷区。 图为修复后的采煤深陷区绿意盎然。中新网记者 陈峰摄 "原来这 ...
葛洲坝电力沙漠光伏项目助力绿色能源转型
中国新闻网· 2025-08-13 01:58
项目概况 -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在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建设100万千瓦光伏项目 为国内在建规模最大、落差最大的沙山光伏项目[1][2] - 项目于2024年12月19日成功并网 年发电量达19.97亿千瓦时 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60万吨[6] - 项目构建"生态修复 荒漠治理 能源开发"循环发展模式 可修复治理沙漠3万亩[6] 环境挑战 - 项目地处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 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的沙漠地区[1] - 面临3300小时/年日照强度 风沙肆虐及地形复杂三重挑战 平均地块落差42米 最大落差达129米[2] - 超过45%的地块坡度大于8度 施工区域无现成道路可供使用[2] 技术创新 - 采用国内首台多模态智能铺装机器人 重达3吨 尺寸为3.5米×2.3米×2.5米[3] - 机器人运用3D视觉分析技术实现Z值误差小于2毫米 送板角度误差小于0.5度[3] - 作业效率达每小时百块光伏板 是传统人工铺装速度的3.5-4倍 节约作业人员约550人[3] 生态效益 - 通过"光伏+治沙"模式铺设草方格并栽种梭梭树 将流动沙丘转变为固定沙丘[5][6] - 光伏板遮挡降低地面温度减少水分蒸发 植物生长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生态恢复[6] - 项目现场已出现植物出芽及沙蜥等动物踪迹 沙漠治理初见成效[7] 行业影响 - 光伏铺装机器人填补极端环境下光伏施工装备技术空白 推动行业向智能建造转型[4] - 项目实现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治理双重收益[6] - 清洁电能通过40条线路汇入蒙西电网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动力[5][6]
通讯:鄂尔多斯“锁”千万亩黄沙的背后逻辑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09:08
光伏治沙模式 - 达拉特旗"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已完成200万千瓦光伏建设,治理沙化土地6万亩,形成"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循环模式 [1] - 库布其沙漠已建成1002万千瓦光伏项目,实现光伏治沙60万亩,带动5万余名群众增收,形成400公里"光伏长城"防风固沙带 [2] - 光伏板可减少水分蒸发并为沙柳生长创造条件,实现生态与能源协同发展 [1] 锁边林生态屏障 - 库布其沙漠边缘建成420公里绿色锁边林带,与绿化带、淤地坝、光伏带构成"四道防线",成功阻止沙漠北侵黄河数十公里 [3] - 采用"微创气流植树法"和"螺旋钻孔植树法"使植树效率提升10倍,1981年至今累计种植30万株沙柳 [3] - 锁边林技术从人工挖坑升级为机械化种植,显著提升防沙治沙效率 [3] 跨区域协同治理 - 毛乌素沙地实施三省区联防联治工程,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和工程固沙建设35.5万亩防风固沙林草带,年底将全面建成 [4][6] - 改变"各扫门前雪"的传统模式,建立内蒙古与陕西、宁夏协同治理机制,有效固定流动沙丘 [6] 科技治沙创新 - 应用全智能植树机器人、飞播无人机等2000余台设备,机械化率达75%,机器人可自动调整种植参数提升效率 [6] - 可降解营养袋造林技术实现80%以上成活率,单次浇水可抗旱3个月,节约生态用水并突破时空限制 [6] - 治沙模式从"人海战术"升级为"机械靶向治理",科技应用使整体效率进入"倍速模式" [6] 生态修复成效 - 治理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野兔、刺猬等动物重现,吸引遗鸥、天鹅等珍稀鸟类栖息 [6] - 库布其沙漠治理形成光伏带与林带双重防护体系,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