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托行业风控
icon
搜索文档
央企控股信托公司被骗了?
上海证券报· 2025-09-19 00:48
核心观点 - 华能信托因信托产品兑付问题被投资者起诉 法院判决其与徽商银行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背后涉及伪造保单骗贷超过10亿元的案件 暴露信托行业风控漏洞 [1][3][4][8] 事件背景 - 多位投资者通过徽商银行平台购买华能信托发行的"华能信托金盈30号"产品 单笔投资金额达200万元 产品到期后未能兑付本金和收益 [3] - 华能信托声称产品存续期为51个月且不承诺保本 但法院发现其在到期后擅自将存续期从12个月更正为51个月 [3] - 法院认定华能信托未能证明资金投向合规底层资产 也未按约定购买保险 构成侵权 [4] 骗贷操作细节 - 深圳兴睿科技实控人迟金龙通过伪造深圳人保保单、冒用借款人身份等方式 从徽商银行"信保贷"系统骗取贷款 [1][8] - 骗贷金额超过10亿元 操作模式为在基础利率上加收手续费转贷给下游用户 [8] - 华能信托与徽商银行合作开展信保贷业务 由信托提供资金 银行负责放贷 第三方保险机构提供增信 [8] 行业风险案例 - 2015-2019年承兴系伪造京东苏宁合同 通过虚构应收账款融资300余亿元 [10] - 2018年金凰珠宝用80吨假黄金质押获取200亿元融资 检测显示实为铜合金 [10] - 虚假质押物导致保险公司承保失效 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11] 行业警示 - 信托公司需强化现场尽调 排查企业实控人信用风险 [11] - 必须加强核保核贷流程 现场监控保单出单过程并定期回访 [11] - 不能盲目相信担保增信 需真正落实卖者尽责 [1][11]
信托业转型任重道远,盈利风险仍需高度警觉
第一财经· 2025-06-09 03:2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信托行业面临新旧盈利增长点"青黄不接"困境,同时需化解存量业务风险[1][2] - 2024年末信托资产规模达29.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8%,但利润同比下降45.52%至230.87亿元[1] - 行业利润持续下滑,资产服务信托低回报率特点导致824亿元年利润巅峰难再现[1] 监管与转型 - 资管新规、"两压一降"、"三分类"新规等强监管下,信托资产规模曾缩水6万多亿元[1] - 行业展业模式从资金融通与资产管理转向资产服务信托优先,回归业务本源[1] - "三分类"新规要求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均衡发展[2] 风险暴露与处置 - 2024年10家信托公司未如期披露年报,已披露机构中8家亏损[3] - 2022-2023年信托公司诉讼仲裁案件涉及金额从863亿元降至726亿元,但案均金额从8600万元升至2.45亿元[4] - 房企和城投平台在诉讼对象中占比较大,违约项目处置困难且普遍大幅折价或流拍[4][5] 业务转型方向 - 监管部门推动长期资金入市,信托资金持续从房地产、工商企业转向资本市场[6] - 投向股票和基金的资金信托占比仅5.04%,较债券占比超4成有较大提升空间[6] - 信托公司需增强权益类资产投资能力,发挥自营资金支持科创领域并控制不良率[6] 配套制度需求 - 北京、上海启动不动产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试点,但跨区域协同和税务细则待完善[7] - 参与资本市场存在制度担忧,需优化政策以明确权责和退出机制[7] - 行业面临传统业务受限、新盈利驱动未成系统的困境,转型过程漫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