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

搜索文档
烽火里的侨批:一封家书,一份抗战“经济弹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08:05
核心观点 - 侨批作为"银信合一"的特殊载体 在抗日战争期间从家庭通信工具转变为支撑抗战的关键经济渠道 海外华侨通过汇款 捐赠和认购国债等方式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1] 历史背景与特性 - 侨批具有"银信合一"的鲜明特性 最初是海外华侨维系家庭的"家书" 后期逐步发展成为抗战的"经济弹药"[1] - 通过历史影像与文物资料清晰展现了侨批的历史作用和发展演变过程[1] 经济贡献方式 - 海外华侨通过汇款方式为抗战提供资金支持[1] - 海外华侨通过捐赠方式直接贡献抗战经济[1] - 海外华侨通过认购国债方式为抗战织就关键的"经济生命线"[1] 研究资料来源 - 研究基于对"抗战记忆"策展人寇海洋的面对面采访获取一手讲述[1][2] - 研究包含侨批捐赠人黄卡嘉提供的文物资料[1][2] - 中山市博物馆作为联合制作单位提供了相关历史资料支持[2]
在侨批中重温胜利喜悦(人民家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3 00:15
海外华侨抗战胜利后经济与通信活动 - 抗战胜利后海外华侨通过侨批向国内汇款 包括1942年11月李云宏汇200港银和1944年4月电汇1000国币[14] 以及美洲华侨在1937-1945年期间侨汇占全国总量超50%[17] - 邮路汇路恢复后华侨急切与家人重建联系 如梁炯君在1945年11月26日收到中断3年半的家书后立即回信[18][19] 印尼华侨吴道善在1946年1月12日写信规划家族事业[12] - 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送侨批 兼具汇款凭证和家书功能[8] 例如菲律宾华侨蔡经培在1945年10月8日寄长信回家[9] 华侨对战后经济建设的参与 - 美洲华侨认购国民政府发行的救国公债、自由公债、美金公债及储蓄券等债券[17] 并在战后继续寄送侨汇支持家乡重建[17] - 侨商带着资金与技术回归家乡 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13] 海外新生代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促进跨文化交流[13] - 华侨青年投身中国革命事业 如蔡经华在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地下活动[9] 许多泉州籍华侨战后留在国内参与革命[10] 行业运作模式与规模 - 侨批行业通过批局运作 如泰国振盛兴批局曾募集资金支援抗战[13] 批局派送员(批脚)承担侨派送和情报传递双重职能[13] - 南洋华侨主要集中于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区[20] 美洲华侨则以美国为主[17] 抗战期间广东空军飞行员几乎全部由华侨担任[17] - 侨批寄送需辗转多国枢纽节点 如李云宏家书经哈瓦那、迈阿密、纽约、广州最终48天送达台山[15]
匹夫之捐,匹妇之责(重读抗战家书)
人民日报· 2025-05-11 22:30
侨批行业历史演变 - 行业雏形可追溯至明末清初 随着下南洋人数增多而出现"水客"职业 专门负责运送家书和钱银[1] - 19世纪中后期形成专业化"批局"运营体系 潮汕 闽南等地批局林立 从个体水客模式发展为成熟行业[1] - 上世纪30年代潮汕地区约半数家庭依赖批银生活 形成"食番批"的民生现象[1] 行业运营规模与功能 - 侨批除用于家庭赡养外 还承担孙中山海外筹款 修桥铺路 兴办学校等社会功能[1] - 抗战期间东南亚华侨通过侨批渠道捐资超过50亿法币 部分家庭掏空家底支持抗战[3] - 批银运输通道长达3000多公里 从泰国经缅甸 老挝交界地带至越南芒街 再进入中国东兴镇中转[2] 战时金融通道建设 - 汕头港沦陷后形成陆路秘密通道 批局 银行 邮政局在东兴镇设立机构 使其成为国际化金融中心[2] - 运输过程需武装保护 批脚以步行为主 历经东兴 钦州 南宁 韶关 兴宁 揭阳等节点 耗时数月[3] - 1943年揭阳万兴昌批局账册记载金条运输事故 13根金条(每根10两)遗失后从批脚工资扣除[6] 行业运营规范与文化 - 每封侨批自动抽取2%作为抗战捐款 批封加盖"批捐"印章 由批局代收[2] - 行业形成"宁丢性命 不辱批银"的职业准则 批脚对未送达批银会寝食难安[6][7] - 抗战捐款用途包括购置军需物资(枪支弹药 医疗器具) 救济难民以及军饷等全方位支持[2] 典型人物与案例 - 泰国潮籍华侨许泽溥通过侨批信件动员妻子蔡纯良学习护理制衣技术 加入汕头妇女抗敌后援会[4] - 菲律宾华侨通过侨批要求女儿辍学任教 以半数薪俸为伤兵购药 新加坡华侨要求妻子月捐三元助军[6] - 越南华侨黄阿贵和陈水生运输20根金条(每根10两)时遭遇山洪 损失13根后通过工资抵扣偿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