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匹夫之捐,匹妇之责(重读抗战家书)
人民日报·2025-05-11 22:30

侨批行业历史演变 - 行业雏形可追溯至明末清初 随着下南洋人数增多而出现"水客"职业 专门负责运送家书和钱银[1] - 19世纪中后期形成专业化"批局"运营体系 潮汕 闽南等地批局林立 从个体水客模式发展为成熟行业[1] - 上世纪30年代潮汕地区约半数家庭依赖批银生活 形成"食番批"的民生现象[1] 行业运营规模与功能 - 侨批除用于家庭赡养外 还承担孙中山海外筹款 修桥铺路 兴办学校等社会功能[1] - 抗战期间东南亚华侨通过侨批渠道捐资超过50亿法币 部分家庭掏空家底支持抗战[3] - 批银运输通道长达3000多公里 从泰国经缅甸 老挝交界地带至越南芒街 再进入中国东兴镇中转[2] 战时金融通道建设 - 汕头港沦陷后形成陆路秘密通道 批局 银行 邮政局在东兴镇设立机构 使其成为国际化金融中心[2] - 运输过程需武装保护 批脚以步行为主 历经东兴 钦州 南宁 韶关 兴宁 揭阳等节点 耗时数月[3] - 1943年揭阳万兴昌批局账册记载金条运输事故 13根金条(每根10两)遗失后从批脚工资扣除[6] 行业运营规范与文化 - 每封侨批自动抽取2%作为抗战捐款 批封加盖"批捐"印章 由批局代收[2] - 行业形成"宁丢性命 不辱批银"的职业准则 批脚对未送达批银会寝食难安[6][7] - 抗战捐款用途包括购置军需物资(枪支弹药 医疗器具) 救济难民以及军饷等全方位支持[2] 典型人物与案例 - 泰国潮籍华侨许泽溥通过侨批信件动员妻子蔡纯良学习护理制衣技术 加入汕头妇女抗敌后援会[4] - 菲律宾华侨通过侨批要求女儿辍学任教 以半数薪俸为伤兵购药 新加坡华侨要求妻子月捐三元助军[6] - 越南华侨黄阿贵和陈水生运输20根金条(每根10两)时遭遇山洪 损失13根后通过工资抵扣偿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