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icon
搜索文档
明明已经很瘦了,怎么体检胆固醇超标啊?难道真是鸡蛋吃多了?
央视新闻· 2025-09-14 10:10
胆固醇基本概念 - 胆固醇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是血脂的关键组成部分,参与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维生素D及构成细胞膜 [3] - 人体胆固醇30%来自膳食摄入(如动物内脏、蛋黄、奶油及肉类),70%由肝脏内源性合成,每日合成量约1g [3] - 胆固醇升高受内因(遗传因素、肝胆疾病)和外因(肥胖、吸烟饮酒、高脂饮食)共同影响 [4] 胆固醇分类与健康影响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好胆固醇",可主动搬运血液多余胆固醇至肝脏分解排出,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5]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坏胆固醇",易在血管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心梗、脑梗及猝死 [6] - 坏胆固醇偏高还可能引起高血压、认知障碍、免疫力下降、胆结石及胆囊炎症 [6] 胆固醇诊断标准 - 胆固醇健康评估需综合血脂多项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单一指标判定 [6] - 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因人群差异不同:健康人群不超过3.4mmol/L,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超过1.4mmol/L需治疗 [7] - 胆固醇数值随年龄增长上升,男性风险普遍高于女性,女性停经后风险显著增加 [7] 饮食调控策略 - 推荐高胆固醇人群增加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摄入,其膳食纤维有助于胆固醇代谢和吸收,并增强饱腹感辅助减重 [10] - 需摄入优质脂肪(如坚果、鱼虾),避免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肥肉、加工肉制品)及反式脂肪酸(油炸食品、植物奶油) [12][13][14] - 无需完全素食,合理摄入肉类可提供必需蛋白质、脂肪及营养成分,长期纯素食健康风险不亚于高胆固醇 [11] 鸡蛋摄入指南 - 蛋黄含胆固醇约200mg/个,但同时含卵磷脂可调节胆固醇水平,普通人群摄入不会显著升高血清胆固醇或心血管风险 [16] - 高脂血症患者建议每日胆固醇摄入控制在300mg以内,每日食用一个鸡蛋符合安全标准 [17] - 约70%人群对膳食胆固醇不敏感,多食鸡蛋无显著影响;敏感人群或基础胆固醇超标者需控制摄入量 [18][19] 运动干预方案 - 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总量达150分钟 [23] - 结合力量训练(哑铃、弹力带等)每周2-3次,可提升肌肉量、胰岛素敏感性及减少腹部脂肪堆积 [23] - 辅助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亦有助血脂控制,需结合饮食与医疗手段综合管理 [23] 药物治疗选项 - 常用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辛伐他汀等)、贝特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及PCSK9抑制剂 [24] - 他汀类药物建议夜间服用以匹配胆固醇合成高峰,需固定时间服药以保证疗效 [25] - 用药期间需监测肌肉疼痛、无力等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肌酸激酶及肝功能(初期频繁,稳定后6-12个月/次) [25] - 服药期间避免大量摄入西柚汁或葡萄柚类食物,以防药物相互作用 [26]
靶向PCSK9基因,真能一劳永逸降血脂?
科技日报· 2025-04-22 01:22
核心观点 - 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靶向PCSK9基因的表观遗传编辑器PCSK9-EE 在动物实验中可大幅持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但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仍需验证 [1][6][7] 疾病背景与医疗需求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 全球相关死亡风险排名从1990年第14位升至2019年第8位 中国从第15位升至第6位 [2] - 不良生活方式 高胆固醇饮食 运动不足 吸烟饮酒 遗传因素 年龄增长 雌激素下降 压力睡眠不足等均可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异常 [2][3] 现有治疗方案局限 - 传统他汀类药物存在局限性 部分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未达标 且可能引发肌肉疼痛 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4] - 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每两周或每月给药)和英克司兰钠注射液(单次注射维持半年)已应用于临床 通过影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降低心血管风险 [4] 新技术机制与实验数据 - PCSK9-EE通过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非切割DNA)沉默肝脏中PCSK9基因表达 从而降低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4] - 转基因小鼠实验:单次给药后几乎完全抑制PCSK9水平 效果持续至少1年 血浆胆固醇水平下降 [5] - 食蟹猴实验:单次输注后PCSK9蛋白水平下降约90%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高降幅达约70% 效果维持至少3个月 [5] 技术优势与特性 - 作用持久 安全性较好且具有可逆性 一次给药效果维持较长时间 [5] - 不改变DNA序列 避免传统基因编辑导致的染色体异常风险 [5] - 可通过表观遗传激活剂重新激活PCSK9基因 恢复血浆PCSK9水平 此为传统药物不具备的特性 [5] 临床转化挑战 - 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人体疗效持久性 降脂幅度及安全性需进一步验证 [6][7] - 动物实验结果不能简单类推人类 适用人群范围尚未明确 理论上适合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及传统药物依从性差的人群 [7] - 食蟹猴实验中观察到肝酶升高(短期恢复正常) 长期潜在器官损害风险未知 脱靶效应虽未引起显著基因变化 但长期积累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7] - 需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及审批流程 临床转化仍需时间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