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文化交流

搜索文档
意大利音乐剧《神曲》9月香港首演 献礼中意建交55周年
新华社· 2025-09-06 17:00
文化交流活动 - 为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 全球首部改编自但丁同名诗作的音乐剧《神曲》于9月4日至7日在香港上演[1] - 该音乐剧是首部以音乐诠释诗歌《神曲》的舞台作品 融合意大利传统旋律、交响乐及现代音乐剧节奏 并运用3D全息投影技术营造沉浸式舞台氛围[1] - 自2007年首演以来已在全球吸引超过200万观众 2025年将首次来华巡演[3] 合作与交流计划 - 意大利驻港总领事表示香港是中意文化交流重要窗口 未来香港与罗马等意大利城市将合作举办舞蹈、歌剧、室内设计和体育比赛等人文交流活动[1] - 制作人希望通过此次巡演推动联合制作与艺术培训 促进传统与创新的多元融合[2] - 支持机构表示中意建交55年来从文化交流到经贸合作成果丰硕 希望香港继续促进中意在艺术、经济等多领域合作[2] 香港文化角色定位 - 外交部驻港特派员指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能搭建东西方文化互学互鉴桥梁[1] - 香港有助于整合内地与香港的文化艺术资源 持续丰富其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内涵[1] - 音乐剧制作人表示希望吸收中国文学、戏剧等传统文化灵感 实现双向文化交融[2]
新华社:意大利时装设计师在中国东北架起文化间的“连线”
新华社· 2025-08-13 01:19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大杨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西装出口商之一 去年出口230万套定制服装[3] - 公司推出全手工缝制的定制西装小生产线"意大利小线" 由三位意大利设计师组成团队[3] - 意大利设计师每月飞往中国进行一周指导 指导约40名当地工匠掌握新技术和精细缝制工艺[3] - 公司二十年前开始聘请意大利剪裁师 其专业知识重塑了公司工艺、产品线和品牌文化[3] 国际合作与文化融合 - 意大利设计师团队每天为工人开设大师班 传授设计理念和完美标准[3] - 中意合作体现文化共鸣 公司认为两种古老文明通过时尚产业交织融合[5] - 意大利设计师熟练掌握普通话 与中国同事保持良好互动[4] - 设计师体验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药 并积极向意大利朋友分享当地风土人情[5] 生产与技术特点 - "意大利小线"专注于智能化和真正定制化的西装生产技术[2] - 生产线规模虽小但能产出精美、精致且独一无二的西装产品[3] - 生产注重细节 一个简单针脚都承载设计师整套理念[3] - 公司位于大连杨树房街道 距大连市中心一小时高铁车程[2]
欧洲首条“中国电影路”在意大利诞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7-28 16:42
文化交流活动 - 意大利巴尔迪市将主街道更名为"中国电影路",成为欧洲首个以中国电影命名的永久性街道 [1][4] - 活动由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与巴尔迪市政府联合举办,意大利旅游部长发贺信表示支持 [1][2] - 更名仪式恰逢中意建交55周年和《欧洲时报·意大利版》创刊10周年 [3][4] 活动参与方 - 中国驻米兰总领馆总领事刘侃出席并强调活动对深化双边关系的意义 [1][2] - 巴尔迪市市长蓬特雷莫莉表示更名象征文明间的理解与友谊 [3] - 欧洲时报意大利分社总经理方曼青指出这是欧洲首次此类街道更名 [4] 活动内容 - 现场放映中国纪录短片《郑和下西洋》并展出意中合拍影片历史图片 [4] - 意大利国家电影资料馆提供数十幅珍贵影像史料图片进行展览 [4] - 活动包括表彰仪式和电影放映,表彰推动文明对话的贡献者 [4] 活动意义 - 意大利旅游部长认为电影是促进旅游推广和文化外交的重要载体 [2] - 活动旨在增进中意文化交流与民间友谊,展示巴尔迪市的历史魅力 [1][3] - 中国总领事提到免签政策希望吸引更多意大利游客赴华 [2]
“2025无问西东国际对话展:从上海到罗马”艺术展览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25 02:22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2025无问西东国际对话展:从上海到罗马",在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开幕,是中意建交55周年文化交流项目 [1] - 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中艺国际承办 [1] - 获得意大利外交部和文化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等机构荣誉支持,上海文化发展基金项目资助 [1] 展览内容与意义 - 展览以"从上海到罗马"为地理线索,"无问西东"为精神核心,汇聚49位中意艺术家的多件当代艺术作品 [1] - 尝试打破文化、时间与媒介界限,在尊重差异中探索交汇,在多样表达中寻找共鸣 [1] - 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馆长表示展览是意中两大古老文明对话的具体实践,有助于构建跨文化合作桥梁 [1] 各方评价与展望 -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指出展览是两国互尊互信、互惠互利、携手前行的写照 [2] - 意大利外交部代表强调展览反映意中艺术与文化关系的活力,建立在当下对话与文化交流之上 [2] -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认为展览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实践,是艺术传播平台和教育创新实验场 [2] - 中艺国际创始人表示展览推动中意文化理解与欣赏,未来将继续搭建更多文化通道 [2] 未来计划 -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9月14日 [3] - 上海美术学院将以"无问西东"项目为平台,汇聚全球视野与在地经验,推动中国艺术与世界文化对话 [3] - 中艺国际与上海美术学院将携手激发交流潜能、提升国际影响,助力构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图景 [3]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捐赠仪式在佛罗伦萨美院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7 03:02
文化交流项目 - 浙江大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捐赠仪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举行,标志着中意艺术交流的重要里程碑 [1] - 捐赠仪式出席者包括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校长、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主席等关键人物 [1] 项目内容与意义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一项重大中国文化工程,收录中国历代名画12,405件(套),其中国内藏品9,155件(套)、国外藏品3,250件(套) [5] - 该项目涵盖《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60卷226册,为规模最大、收录最全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 [5] - 《大系》被视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巅峰之作,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 [5][6] 国际合作与影响 -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校长表示《大系》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媒介,对促进中意艺术思想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4]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强调《大系》捐赠是架构中意艺术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象征,体现不同国家的艺心相通、民心相通 [5] - 捐赠仪式后,与会各方围绕中意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合作领域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 [6]
“桥”见中意友谊70年
新华网· 2025-05-23 07:12
中意文化交流历史 - 1955年意大利文化代表团访华,成员包括法学家、哲学家、建筑学家等多领域专家,代表团回国后发表大量文章介绍新中国,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卡拉曼德雷主编的《桥》杂志特刊《今日中国》[2] - 《今日中国》特刊内容涵盖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成为当时意大利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2] - 2025年5月,《中意友谊之〈桥〉:1955年意大利文化代表团成员笔下的〈今日中国〉》新书发布,精选特刊文章译成中文并配以珍贵历史图片重新编著[3] 书籍出版与文化意义 - 新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指出该书是新时代学者对中意文化交往历史使命的传承[6] - 汉学家贾忆华(卡拉曼德雷孙女)评价该书不仅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更是中意关系紧密相连的里程碑[3] -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专员梅西娜强调该书延续了70年前代表团访华精神,为两国人民搭建理解桥梁[5] 翻译与学术合作 - 翻译团队由15名学生参与,历经4年多完成翻译工作,学生王逸霏表示翻译过程需反复打磨以达到信达雅效果[5] - 意大利籍教师乐小悦认为翻译此书的价值在于向中意读者持续传递友谊与希望的故事[5] - 南开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杨琳指出《今日中国》是推动两国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的宝贵文化遗产[3] 历史与现实呼应 - 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安东内洛·特龙巴多里70年前预言"中国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其观点在书中被印证为现实[3] - 1955年代表团访问被视为中意友谊的种子,直接促成1970年两国建交[5] -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罗红波提出当前中意需在百年变局中重新正确认识彼此[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