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

搜索文档
海外人士谈抗战丨专访:中国抗战是“整个二战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访美国军事史学家理查德·弗兰克
新华网· 2025-09-06 10:54
中国抗战历史地位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1] - 中国战场在二战中亚洲及太平洋战场居于核心地位[1] - 中国下定决心抗战且坚持到底绝不投降是二战最重大事件之一[2] 历史叙事修正 - 西方二战史研究使用"太平洋战争"狭窄框架仅覆盖约25%战火波及人口和15%死亡人数[2] - 现有西方叙事突出美日战争但完全颠倒事实并可能产生日本平民伤亡最多的错误印象[2] - 西方国家二战历史叙事存在可能抹杀历史的严重缺陷需要全球视角[3] 史料研究与影响 - 1938年40天内中国用有限运力将湖北宜昌大量人员物资转运四川保住民族工业命脉和人才[2] - 历史学家正撰写二战亚太战场三部曲首部《骷髅塔》已出版致力于纠正西方狭隘叙事框架[2] - 从全球参与战争总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看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事件[3]
【省文物局】《改变世界的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阈的中国抗战》专题展览开展
陕西日报· 2025-09-04 01:54
展览基本信息 - 展览主题为《改变世界的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阈的中国抗战》由延安革命纪念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联合主办[1] - 展览于8月30日同步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对公众开放 展期持续至12月31日[1] - 该展览于7月被列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推介名单[1] 展览内容架构 -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第二单元为"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第三单元为"让世界听到延安声音" 第四单元为"伟大胜利 历史转折点"[1] - 共展出600余幅历史图片和100余件代表性文物 辅以历史影像与场景组合陈列[1] 展览核心立意 - 通过文物、文献和历史图片等载体呈现正确的二战史观 展示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1] - 重点展现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与舆论支持 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
(抗战胜利80周年)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父亲愤怒于日本暴行 视帮助中国人民为理所当然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23:25
历史事件回顾 - 法国医生贝熙叶在抗战期间通过自行车"驼峰航线"为抗日军民运送药品和无线电电池等物资 [1] - 贝熙叶将北京西山的私人宅邸"贝家花园"改建为临时救助所,参与组织救治和运送重症伤员 [1] - 71岁的贝熙叶往返于城里住所和西山之间,秘密运送大批药品支援抗日根据地 [1] 国际援助贡献 - 贝熙叶在卢沟桥事变后第一时间赶往前线救治伤员 [1] - 其救治对象包括逃亡到北京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1] - 贝熙叶认为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是理所当然的行为 [1] 历史背景记录 - 贝熙叶早在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时就见证过日军暴行 [1] - 战争全面爆发后贝熙叶对日军暴行深感震惊和愤怒,认为不可接受 [1] - 贝熙叶始终坚定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帮助击退日本侵略者 [2]
海外人士谈抗战|专访: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访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拉纳·米特
新华社· 2025-09-01 00:03
中国抗战历史地位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应该更多地被看到[1]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进行了坚决抵抗 中国的抗战改变了一切[1]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坚持抗战具有重要意义 数百万日军被派往中国战场而非亚太其他地方[1] 国际认知与历史意义 - 西方世界目前对中国在二战中的努力 牺牲和真正重要性的认识仍显不足 虽已有一些著作但还需要更多[1] - 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为其赢得联合国地位 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中国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 - 战争应被理解为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现象之一 应该通过历史理解如何以持久 正义和合适的方式缔造和平[2] 军事战略贡献 - 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军事战略著作之一 至今仍被世界各地的军事院校师生研读[1] - 《论持久战》提出游击战等形式在中国可能更有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通过多种方式对侵略者进行了有效打击[2]
海外人士谈抗战丨专访:中国抗战为世界反侵略斗争树立榜样——访坦桑尼亚学者莫希
新华网· 2025-08-28 03:40
中国抗战历史意义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1] - 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 英勇斗争捍卫主权并为其他国家反抗侵略树立榜样 [1] - 抗战历史展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维护正义的坚强意志 [1] 中国国际关系立场 - 中国始终反对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 坚定维护多边主义与和平发展 [1] -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坚定支持亚非拉国家独立解放进程 成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1] - 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 中国倡导合作与推动和平 [1] 抗战纪念活动意义 - 中国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旨在铭记历史 提醒世界反对侵略和维护正义是人类共同责任 [2] - 学习中国抗战历史可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特别在当前国际关系复杂动荡背景下 [2] - 中国作为和平捍卫者和多边主义维护者正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2]
海外人士谈抗战|专访:中国抗战为世界反侵略斗争树立榜样——访坦桑尼亚学者莫希
新华社· 2025-08-28 02:46
中国抗战历史意义 - 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并捍卫主权 [1]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1] - 中国人民抗战展现反抗侵略维护正义的坚强意志 [1] 中国国际角色定位 - 中国始终反对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并坚定维护多边主义 [1] - 中国坚定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独立解放进程 [1] - 中国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倡导合作推动和平 [1] 抗战纪念活动意义 - 中国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旨在铭记历史反对侵略压迫 [1] - 纪念活动提醒世界维护正义是人类共同责任 [1] - 学习中国抗战历史可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2] 中国全球影响力 - 中国作为和平捍卫者和多边主义维护者作用日益重要 [2] - 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广泛尊重与信任 [1] - 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与榜样 [1]
展现维护和平决心 增强人民爱国热情
人民日报· 2025-08-27 22:19
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纪念活动的关注 -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1] - 多家外媒认为纪念大会展示中国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决心与强大能力 [1] - 活动旨在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1] 中国抗战的历史意义与国际贡献 -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 [1] - 中国对彻底覆灭日本侵略者起到决定性作用 [1] - 中国抗战促进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形成并作出重要贡献 [1] - 1942年中国与美英苏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2] -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挫败日本称霸亚洲图谋 [2] 对抗战历史评价的学术观点 - 需以平衡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2] - 反对淡化或歪曲全球南方国家作用的历史修正主义 [2] - 应还原历史真相并承认侵略者的战争罪行责任 [2] - 中国抗战具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重要意义 [1] 中国抗战的战略军事影响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3] - 中国军民消耗削弱日军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计划 [3] - 中国战场延缓牵制日军南进计划支援盟军战略胜利 [3] - 中国担负东方主战场重任作出重大战略贡献 [3] 纪念活动的国际反响与形式 - 南非独立传媒报道中国通过图片展电影放映等方式纪念抗战胜利 [3] - 巴西247新闻网强调参阅装备均为中国国产现役主战装备 [3] - 阅兵展示中国国防工业自主创新成果 [3] - 突尼斯媒体呼吁共同铭记历史维护世界和平 [3] 纪念活动的深层意义 - 纪念活动反映中国发展与自信 [3] - 展现中国作为和平建设者的积极姿态 [3] - 活动传承历史并凝聚民族团结精神力量 [3] - 胜利纪念是维护民族团结不可替代的纽带 [2] - 缅怀历史能促进和平对话与国际合作 [3]
这座城市,因不屈而被铭记
新华社· 2025-08-22 07:14
核心观点 - 重庆作为二战期间中国战区指挥中心和抗战象征 其历史贡献被国际社会低估 需加强历史记忆传承与国际合作[13][21][23][26] 历史事件与人物 - 杨养正作为"八百壮士"最后幸存者 参与1937年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并失去左眼 后定居重庆直至2010年去世[8][9][11] - 重庆大轰炸期间发生"六五惨案" 较场口防空隧道窒息事件导致超千人死亡 幸存者粟远奎持续多年赴日诉讼索赔[17][20] - 重庆遭受持续数年无差别轰炸 直接伤亡人数达3.2万人 但市民以"愈炸愈强"标语展现抵抗意志[15][17] 战略地位与军事贡献 - 重庆担任盟军中国战区统帅部所在地 协调中国、越南、缅甸等地区作战决策[13][21] - 四川军民手扛肩挑建成6座机场 支持200架美军B29轰炸机起降打击日本本土[22] - 川军出川作战约350万人 牺牲约64万人 四川近50%县市遭日军轰炸[18] 国际合作与历史记忆 - 史迪威将军促成中美军事合作及美军观察组赴延安 其旧居现为专题博物馆[25] - 西方历史叙述中重庆地位被边缘化 牛津学者指出中国抗战贡献未获应有评价[23] - 重庆修复奥斯卡纪录片《苦干》并举办国际展览 推动抗战历史国际传播[26] 数据与统计 - 重庆现存1600余个防空洞遗址 为国内保存抗战遗址最多城市之一[14] - 二战期间中国参战早于英法美 1937年全面抗战成为亚洲战场起点[21]
心相近丨“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追寻乔治·何克的足迹
新华网· 2025-08-18 00:36
乔治·何克生平与贡献 -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于1915年出生 1944年将陕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西迁至甘肃山丹 1945年病逝于甘肃山丹时年仅30岁 [1][5] - 何克通过美国合众国际社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报道中国战事 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 著作《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记录抗战见闻 [1][5][7] - 何克与路易·艾黎等人组织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 创办培黎学校 寓意"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 临终前写下"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5] 国际影响与纪念活动 - 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讲述何克故事 2024年何克逝世80周年纪念活动在英国赫特福德郡哈彭登镇举行 座无虚席 [2][3] - 何克外甥托马斯所著传记《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中文版于2024年3月在伦敦书展发布 [7] - 英中了解协会理事贾维斯称中国发展速度震惊 城市现代化道路四通八达 手机支付普及 [8] 培黎学校发展现状 - 山丹培黎学校与培黎职业学院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 学生展示虚拟现实场景模型 [11] -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丹培黎学校 勉励学子成为国家所需人才 [11] - 培黎学校从陕西西迁至甘肃山丹时携带60余名师生和大量教学设备 [5] 历史意义与国际关系 - 何克故事被认定为"二战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 体现中国为抗战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12] - 英中了解协会荣誉主席里德称何克故事是英中人民情感纽带 致力于促进两国友好与年青一代交流 [14] - 哈彭登历史协会理事认为《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展现中国有能力实现的未来 [14]
心相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追寻乔治·何克的足迹
新华社· 2025-08-17 07:12
文章核心观点 -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抗日战争期间通过报道和办学支持中国 其事迹和精神在80年后仍被中英两国共同纪念和传承 [1][2][12] - 何克的著作《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及其办学理念体现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当前中国的发展成果被视为对其理想的实现 [7][8][11] - 何克的故事成为中英友好关系的纽带 推动两国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2][13] 人物背景与历史贡献 - 乔治·何克1915年生于英国赫特福德郡 牛津大学毕业后来华 目睹日军暴行后通过合众国际社和《曼彻斯特卫报》揭露侵略罪行 [4] - 何克参与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 与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组织生产自救并支援抗战 [5] - 1944年何克将陕西培黎工艺学校西迁至甘肃山丹 携带60余名师生及教学设备 1945年病逝于山丹年仅30岁 [5] 著作与精神传承 - 何克著作《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记录其在延安、晋察冀边区的考察见闻 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团结精神 [7] - 路易·艾黎为何克撰写墓志铭"他一生辛勤 使原本荒芜之地变得芳草如茵" [7] - 何克临终遗言"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其办学理念"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延续至今 [5] 当代影响与交流合作 - 山丹培黎学校已与培黎职业学院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 学生展示虚拟现实模型等创新成果 [11] -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该校 勉励学生"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 [11] - 英中了解协会多次组织访华 成员评价中国"发展速度震惊 城市现代化 移动支付普及" [8] 文化纽带与历史意义 - 何克事迹被视为"二战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 展示中国为抗战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12] - 何克侄孙托马斯出版传记《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 2024年3月中文版在伦敦书展发布 [7] - 英国哈彭登镇举办何克逝世80周年纪念活动及展览 推动英国民众了解中国抗战历史 [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