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绵城市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市通州区新增海绵城市工程主体结构全部完工
新华社· 2025-05-15 07:58
工程进展 - 北京市通州区新增海绵城市工程玉带河大街"调蓄池+泵站"项目完成地面回填,主体结构施工全部完成,为后续正式投用奠定基础 [1] - 工程包含玉带河大街、通胡大街防涝泵站及蓄水净化池,两座防涝泵站分别具备26立方米每秒和18立方米每秒的承载流速,解决极端降雨天气下河水倒灌和内涝积水问题 [1] - 两座蓄水净化池总计拥有16700立方米的蓄水净化能力,大幅减少污水溢流入河次数,保护和改善北运河水质 [1] 技术应用 - 蓄水池应用硅砂蜂巢储水自净化技术,具备"截污、调峰、蓄水、净化、用水"五位一体功能,实现雨污水源头蓄水减排和就地净化回用 [1] - 初期雨水经分流沉淀系统净化后可直接用于河道景观补水和植被灌溉,实现水资源再生利用 [1] 施工创新 - 施工团队采用"封闭施工、智能管理"绿色建造新模式,使用长165米、宽80米、高37米的基坑气膜,展开面积达21000平方米 [2] - 气膜内最大净高差达60米,施工中减少扬尘颗粒90%以上,噪音减排70%以上,降低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江苏超8000公里管道“换新装” 1963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织绿网”节水 从管网堵漏到污水“重生”
新华日报· 2025-05-14 23:22
城市节水措施 - 江苏省通过科技与制度双重创新探索高效节水新路径 [1] - "十四五"以来全省完成供水管道改造超8000公里 [2] - 2024年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7.5%以下 [2] 管网漏损治理 - 宿迁搭建水务智慧平台实时监测管网运行数据 [2] - 故障处理时间从9小时缩短至6小时 [2] - 漏点平均维修时长从36小时压缩到7.5小时 [3] - 宿迁漏损率连续5年下降每年节约制水成本超800万元 [2] - 宿迁供水服务满意率达85%居苏北前列 [3] 海绵城市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成海绵城市总面积1963.99平方公里 [4] - 海绵城市面积占全省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35.48% [4] - 无锡新增雨水蓄水池容积2.24万立方米 [4] -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蓄水池规模达1152平方米 [5] 中水回用工程 - 句容每天2.5万吨中水注入玉清河 [6] - 中水达到地表水准四类标准 [6] - 2024年全省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约29% [7]
生态“绿”添“彩”多样消费新场景 “绿色+”释放景点“新”魅力
央视网· 2025-05-11 07:42
南溪湿地公园概况 - 南溪湿地公园紧邻居民区和商业区 周末游客量达数万[1] - 温暖天气单日吸引近2万游客 帐篷营地达数百顶规模[4] - 公园占地240公顷 由6大水体组成 包含蝶湖、莲湖等景观[6] 生态与旅游价值 - 湿地吸引白鹭、鹊鸭等30多种鸟类栖息 形成生态摄影热点[8] - 采用海绵城市设计 日净化水量超1万立方米 保障伊通河水质[13] - 卫星影像显示2016-2025年间 藻类污染消除 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15] 文旅商业开发 - 2024年建成南溪里文旅小镇 以集装箱建筑为主体风格[17] - 业态覆盖餐饮、书店、文创、体育等 吸引年轻消费群体[17] - 从荒草水塘转型为生态乐园 成为城市消费新增长点[20]
杭城又多一处诗意美景 快去下塘河生态廊道打卡
杭州日报· 2025-05-07 02:49
生态廊道建设提升 - 下塘河生态廊道全长3.15公里,完成生态廊道建设提升,从设施老旧转变为"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的新面貌 [2] - 河畔新种植200余棵樱花、桃树、海棠等乔木,搭配杜鹃、月季等灌木及鸢尾、菖蒲等水生植物,形成"花繁叶茂鸟争鸣"的生态图景 [2] - 4.5公里透水沥青游步道升级改造,镶嵌荧光石形成"桃花印记",夜间呈现星河落地效果 [2] - 1公里海绵城市绿地排水系统确保雨后游步道迅速干爽,打通2处断点并优化6处无障碍出入口,增设景观长椅 [2] 亲水设施与休闲体验 - 200米亲水生态廊道沿线设置7处最佳"亲水点",包括古色古香的廊亭和紫藤花架下的野餐区域 [3] - 改造儿童活动区融入半山泥猫雕塑、梅花桩迷宫等传统文化元素设施 [3] - 整体改造实现"一步一景",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大花园" [3]
“五一”假期江苏扬州“运河十里”成为当地民众新宠
中国新闻网· 2025-05-04 01:12
项目概况 - "运河十里"项目示范段于2024年3月建成开园,位于扬州京杭大运河段,规划面积约6 85平方公里,覆盖京杭路至古运河水系区域[1][3] - 项目定位为"还河于民、还景于民"的生态亲水空间,打造包含亲水平台、绿道长廊的市民共享滨水区域,被称为"家门口的会客厅"[3] - 采用"双线并行"立体廊道系统,构建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三级游园路网,有机连接运河观景平台与园区路网[5] 运营数据 - "五一"假期期间累计吸引超3万人次游客打卡,成为当地休闲旅游新热点[1] - 项目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等设施实现85%雨水就地消纳净化,提升雨洪调节能力[6] 城市配套 - 扬州市政府自2019年起在清明、五一、国庆假期开放政府机关大院,提供免费停车及简餐服务,并实施外地游客凭身份证免费乘公交政策[5] - 2024年"五一"期间全市部署超千名志愿者提供旅游服务,强化"让路于客、让景于客"的市民倡议[5][6] 文化定位 - 项目依托扬州2500年运河文化底蕴,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的重要活态文化遗产开发案例[3] - 通过帐篷露营、户外烧烤等休闲场景设计,打造"远离城市喧嚣"的自然体验空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