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廊道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收官,武汉三环线内两江四岸江滩全线贯通
长江日报· 2025-09-28 02:26
大江奔流,放眼望去,长江、汉江岸线美景绵延,连贯通达。历时5年,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于近期基本完成,武汉三环线 内两江四岸江滩全线贯通。 在位于原武昌造船厂片区的武昌湾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现场,只见江景辽阔、绿植茵茵;西起龙王庙,东至武汉关码头,江汉 碧道项目架起了一条畅通观景岸线。这两个项目于近日建设完成,标志着武汉三环线内长江、汉江岸线最后两处"断点"被打通,实现了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贯通。 项目现场,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百感交集:"把'断点'一个个打通,啃下'硬骨头',还江滩岸线一路畅通。" 至此,武汉三环线内长江左右江滩岸线(天兴洲长江大桥至白沙洲长江大桥)及汉江岸线全线贯通,武汉市民有了两江四岸总长度 达80余公里的连续观江通道。 为强化防洪安全、提升城市景观,2002年2月,武汉启动汉口江滩一期建设,拉开了江滩建设的序幕。至2020年,武汉江滩建设经 历多个阶段发展,已铺展成片、日益精致,但问题也显现出来。"由于分段建设,岸线缺乏连通",这个问题首当其冲。 那时,市民游客行走在江滩,由于码头、构筑物等阻隔或天然滩岸缺失,会遇到"断点",只能折返或绕道,影响体验。 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16个子 ...
在全国首个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工程所在地——“鸟中大熊猫”有量身定制的家园
四川日报· 2025-08-13 00:24
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项目 项目背景与现状 - 四川山鹧鸪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0%以上种群分布在四川屏山、沐川、马边、峨边、甘洛和金口河等区县 [6] - 种群总数约2200只,栖息地总面积超6000平方公里,较全国首次调查结果增长逾1倍和20%以上 [7] - 主要栖息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与八月竹高度伴生 [6] 修复措施与进展 - 全国首个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工程在沐川县芹菜坪自然保护区实施,面积600亩,种植八月竹、含笑、青钱柳等乡土树种 [5][8] - 采用人工林改培技术:择伐柳杉林,保留枯枝凋落物,栽植八月竹及阔叶树种以丰富林下结构 [8][9] - 专项巡护机制覆盖繁殖季和越冬季,保障种群安全 [3][9] 未来规划 - 计划在屏山县老君山、马边县黄连山等栖息地复制修复模式,目标将适宜栖息地面积从当前约90平方公里拓展至400平方公里 [9] - 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以打破栖息地孤岛状态,加强种群基因交流 [9] - 拟开展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项目助力种群复壮 [9]
秦岭生态廊道守护生物多样“精彩” 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图景
央视网· 2025-06-30 08:30
川金丝猴种群增长 - 今年3到5月秦岭川金丝猴产仔季新生猴宝宝数量达到新高峰 [1] - 佛坪县观测点栖息约8个家庭100只川金丝猴 多个家庭均有新生猴宝宝 [3] - 周至保护区双子庙观测点同样出现猴宝宝出生小高峰 [3] 种群监测数据 - 西北大学建立2个观测站20个观测点 监测显示秦岭川金丝猴种群稳定增长 [5] - 周至保护区双子庙站川金丝猴单群数量超340只 为秦岭及全国已知最大种群 [5] 生态廊道建设 - 废弃木材运输道路改造为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成为川金丝猴基因交流生态廊道 [5] - 周至保护区作为川金丝猴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区域 最初以该物种为旗舰建立 [7] - 生态廊道建成后吸引大熊猫和金钱豹等新物种 食草动物使用频率最高 [9] 生态保护成效 - 生态廊道直接促进川金丝猴种群连年稳定增长 [9] - 廊道工程实现人兽和谐共生 成为生态保护标志性项目 [11]
杭城又多一处诗意美景 快去下塘河生态廊道打卡
杭州日报· 2025-05-07 02:49
生态廊道建设提升 - 下塘河生态廊道全长3.15公里,完成生态廊道建设提升,从设施老旧转变为"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的新面貌 [2] - 河畔新种植200余棵樱花、桃树、海棠等乔木,搭配杜鹃、月季等灌木及鸢尾、菖蒲等水生植物,形成"花繁叶茂鸟争鸣"的生态图景 [2] - 4.5公里透水沥青游步道升级改造,镶嵌荧光石形成"桃花印记",夜间呈现星河落地效果 [2] - 1公里海绵城市绿地排水系统确保雨后游步道迅速干爽,打通2处断点并优化6处无障碍出入口,增设景观长椅 [2] 亲水设施与休闲体验 - 200米亲水生态廊道沿线设置7处最佳"亲水点",包括古色古香的廊亭和紫藤花架下的野餐区域 [3] - 改造儿童活动区融入半山泥猫雕塑、梅花桩迷宫等传统文化元素设施 [3] - 整体改造实现"一步一景",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大花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