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命运共同体

搜索文档
携手合作,助力海洋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4-27 22:11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 中国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6年来从中国倡议发展为国际共识,从理念愿景转化为实践行动,为建设和呵护海洋家园提供中国方案 [1] - 中国倡导以"海"为桥联通各方,加强海上对话交流,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体现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念 [2] - 中国海军连续十几年护航亚丁湾,"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累计到访49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7万余人次,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 [3] 蓝色经济发展 - 中国与马来西亚开通关丹港—北部湾港冷链精品航线,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巩固港口战略地位 [5] - 中国与各国开展港口、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产养殖、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海上风电、海水淡化项目,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6] - 肯尼亚与中国合作开发海洋资源,中国企业投资建厂帮助当地渔民打开国际市场,释放蓝色经济潜力 [6] 全球海洋治理合作 - 中国"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通过渔民和企业联合治理海洋塑料废弃物,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7] - 中法签署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合作联合声明,推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生效 [7] - 中葡建立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多项合作项目,兼顾国家利益与全球关切 [8] 国际社会评价 - 巴西专家认为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海洋治理观,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机会 [3] - 葡萄牙专家指出中国参与海洋对话展现完善全球海洋治理的决心,对解决公海、深海资源开发等新问题至关重要 [4] - 希腊专家表示比雷埃夫斯港成为希中合作典范,促进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带来更广阔前景 [6]
聚焦“共赢蓝色未来” “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举行
新华社· 2025-04-23 07:56
新华社上海4月23日电(记者许晓青、任珂)以"共赢蓝色未来:中国方案与世界愿景"为主题的首 届"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23日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6年来,这一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不 断深化。此次论坛邀请来自海事、海洋领域的大专院校、港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近200名专家与 会。 在主论坛上,国家安全学专家、资深外交官、国际问题专家围绕民间外交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 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挑战、当前国际形势与海洋秩序等展开深入探讨。 与会者认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超越了"零和博 弈"为特征的传统海权思想;这一理念弘扬了中华海洋文化的优良传统,蕴含"讲信修睦""亲仁善 邻"等东方智慧;这一理念为我国深化海洋交流合作注入了新动能,推动加强交流互鉴,提供公共 产品,壮大"朋友圈";这一理念承载着完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中国主张,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向 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现场还发布了2025"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倡议。与会者呼吁"守护蔚蓝家园,共赢蓝色未 来",倡导"提升海洋安全意识,规范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海洋生态 ...
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31届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11 01:52
国际海啸预警合作进展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委会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31届大会在北京召开 28个国家派代表团或观察员参会包括阿根廷 澳大利亚 中国 俄罗斯 美国等[1] - 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强调需构建科学完备的海啸监测预警与减灾体系 中国愿共享地震海啸监测预警和减灾技术与经验[1] - 中国自2019年起承担为南海周边9国提供全天候海啸监测预警服务的国际职责 包括文莱 柬埔寨 印尼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新加坡 泰国 越南[2] 会议核心议程 - 审议政府间协调组主席 各工作组 海委会技术秘书 区域海啸预警中心等会间工作进展[2] - 协商2026年太平洋海啸演习 区域预警中心规范统一 地震源区外海啸应对 全球预警能力监测框架等政策事务[2] - 讨论火山海啸标准业务流程 中美洲海啸预警中心运行批准 联合国"海洋十年"海啸计划等专项议题[2] - 选举政府间协调组新一届主席和副主席[2] 国际合作机制 - 政府间协调组负责协调太平洋区域46个成员国的海啸风险事务 每两年召开一届大会[2] - 会议特别关注支持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升海啸预警能力[1] - 中国提出在海委会框架下开展海洋多灾种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 提升全球协同应对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