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搜索文档
打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战
人民网· 2025-06-16 01:13
导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关乎社会大局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网络 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当下,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成当务之急,而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是构筑未 成年人保护网的关键一环。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小丽因校园纠纷, 为报复同班同学小花,通过朋友在某APP上制作并传播了一段带有小花校服照的黄谣视频。小花的家长 将该APP运营者诉至法院,主张网络平台未尽审查义务,应承担相应侵权责任。法院经审理认定,网络 平台对严重侵害未成年人人格权益的违法信息应尽到更高的审查义务,在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情况 下,应与网络用户就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本案裁判明确,针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行为,网络 平台除了履行"通知—删除"的事后处置义务之外,还要尽到采取预防侵权措施、应急处置网络谣言等事 前和事中义务,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前置和主动的保护。这一裁判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司 法样本。 朋友圈一段视频 一位少女的恐慌 "呜呜呜……怎么办。"晚上11点,还在上高一的小花本该已休息,此刻却紧握着手机,在被窝里哭 泣。手机上,200多条添加微信好友的提醒,全是污言秽语。 ...
谁该为充值打赏低龄化埋单?
广州日报· 2025-06-13 09:49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情况 -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三年审结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近700件,单案最高标的额为310万元,平均标的额为8万余元 [1] - 案件呈现低龄化、大额化趋势,维权难度较大,损失不易追回 [1] - 法院通过"示范判决+调解"模式和"绿色通道"提升纠纷化解效率,降低家庭维权成本 [1] 平台责任问题 - 部分聚合平台用统一实名认证机制替代游戏认证机制,未锁定未成年人信息并提示其编辑身份信息蒙混过关,存在较大过错 [1] - 部分平台虽采取限制措施如关闭充值打赏权限,但在未成年人冒充家长要求解除限制时未设置事中拦截机制如人脸验证,体系粗陋 [1] - 直播平台应完善青少年模式,阻断不正常充值打赏,设定诱导打赏语言检测和大额打赏提示,通过人脸验证实时拦截消费 [3] 家长监护责任 - 家长与子女混用同一账号却对高额打赏声称不知情,缺乏监护责任认知 [2] - 家长对"5+2=0"现象(工作日无手机接触,周末沉迷网络)需反思,应加强陪伴和管教 [2] - 家长应防止网络沉迷,避免孩子向虚拟世界寻求情感寄托 [3] 平台改进措施 - 平台应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拦截和事后核实退款机制,组建专业团队快速处理退赔 [3] - 对发生过退款的账号应及时关闭充值消费功能 [3] - 需封禁涉及诱导打赏的账号,完善付费身份核实流程 [3]
未成年人充值打赏“低龄化”“大额化”,家长该怎么办
中国青年报· 2025-06-11 01:54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现状 -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三年审结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近700件 单案最高标的额310万元 平均标的额8万余元 [1] - 案件呈现消费主体低龄化、消费金额大额化趋势 例如未成年人一晚充值4万余元抽取游戏皮肤 单场直播打赏8万元 [1] - 法院通过"示范判决+调解"模式为家庭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并推动平台完善身份验证技术 [1] 平台责任与典型案例 - 某漫画平台因提供含不健康内容的漫画被法院认定合同无效 需全额退还未成年人1400元充值款 法院强调内容需符合公序良俗 [3][4] - 某游戏平台因未严格落实实名认证机制 允许未成年人修改身份信息并充值10万余元 被判退还部分款项 法院明确平台需承担主要过错责任 [5][6] 家长防护措施建议 - 建议家长定期核查账户流水 设置消费限额 运用"未成年人模式"等技术防护手段 [2] - 提倡制定家庭用网公约 明确上网时长和权限 通过奖惩机制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2] - 建议通过儿童银行账户、定额零花钱等方式培养理财观念 增加现金使用机会以理解金钱价值 [2] 行业监管与司法导向 - 法院强调网络服务提供者需依法完善内容审核 典型案例对"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认定具有参考意义 [4] - 司法实践督促游戏平台增强保护意识 要求充分履行实名认证等法定义务 [6]
守护好1.96亿未成年人的网络童年
中国青年报· 2025-06-10 23:25
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现状 -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 96亿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 3% [1] - 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学习知识 获取信息 互动社交 休闲娱乐已成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1] - 超八成受访未成年人周末及节假日玩网络游戏时间超过国家规定 其中77%使用他人身份信息认证 [9] 网络平台责任与监管 -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需设置时间管理 权限管理 消费管理等功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1] - 短视频平台因青少年模式落实不到位导致违法信息扩散被公安机关警告处罚 [6] - 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于2024年4月上线 家长可一键启动形成独立安全的上网环境 [7] 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纠纷 - 涉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类案件呈批量化趋势 争议标的金额最高达300余万元 [4] - 案件类型包括游戏充值 直播打赏引发的财产纠纷及个人信息泄露 网络欺凌引发的人格权益纠纷 [4] - 网络平台上传播的暴力信息可能塑造未成年人暴力心理 国内外研究表明沉迷暴力游戏会导致现实行为混淆 [6] 防沉迷系统实施效果 - 2021年防沉迷政策实施后 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控制在3小时以内的占比提升37 2个百分点至75 1% [8] - 未成年人通过租用账号或利用家人身份信息认证绕过防沉迷系统 [8][9] - 技术专家呼吁优化防沉迷系统 实现动态核验确保"人证合一" [10] 网络沉迷对教育的影响 - 学校观察到"5+2=0"现象 即5天在校教育效果被周末2天网络使用抵消 [11] - 寒暑假后学生出现网络"戒断反应" 需1-2周重新适应校园生活 [11] - 90%以上小学生会玩手机游戏 部分成绩优异学生因游戏成就感产生厌学情绪 [11] 社会协同治理建议 - 平台应优先筛查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的信息 平衡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 [7] - 需加强县域儿童之家 青少年中心等设施建设 提供线下活动替代网络沉迷 [12] - 家庭教育监护缺位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群体面临更大网络风险 [8][12]
避免网红儿童被流量裹挟,专家建议对相关账号收益提现作限制
南方都市报· 2025-05-31 02:08
行业现状与问题 - "网红儿童"产业链已形成完整商业模式,包括人设打造、剧本演绎和带货变现环节 [1] - MCN机构提供标准化服务套餐,价格从单月5980元到6个月22980元不等,包含选题策划、脚本制作等 [9] - 头部儿童网红账号商业价值显著,例如4岁网红"瑶一瑶小肉包"20秒广告报价达40万元,60秒以上报价55万元 [5] - 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客观上助推了"网红儿童"现象蔓延 [9] 监管措施与行业治理 - 国家网信办2022年开展专项整治,处置涉及校园霸凌摆拍、未成年怀孕营销等违规账号 [11] - 主要短视频平台已采取治理措施:抖音整治未成年人浓妆教学、性感装扮等内容,快手清理低俗擦边表演和虚假人设 [11] - 平台拟加强处罚力度,包括取消商业权限、封禁账号等措施 [12] - 国家网信办拟出台新规,明确禁止MCN机构利用"网红儿童"牟利 [17] 运营模式与技术挑战 - MCN机构采用标准化培养模式,包括签约收费(2-3万元)、系统化培训等商业化运作 [9] - 账号运营存在主体与实际出镜主体分离现象,家长常作为账号运营主体 [15] - 技术识别存在难点:未成年人可能冒用成人身份、使用挡脸等模糊化处理规避审核 [15] - 跨平台商业行为增加监管难度,如在A平台引流、B平台变现的模式 [16] 平台治理建议 - 建议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对非营利性亲子账号放宽审核,对商业账号重点监管 [19] - 需统一跨平台审核标准,防止违规内容向宽松平台转移 [19] - 建议完善技术监测:重点巡查未成年人内容账号,建立高风险标注机制 [20] - 可增设"未成年人出镜"标识、一键举报等功能强化社会监督 [19] 产业链参与方 - MCN机构深度参与产业链各环节,包括内容生产、商业变现等 [9] - 家长在产业链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权益保护者也可能是侵害者 [16] - 平台方需承担主体责任,建立全流程管理机制 [19] - 专家建议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如司法机关、学校等参与治理 [16]
未成年人打赏“擦边”主播案例频发,北京法院发布“用网指引”
新京报· 2025-05-28 08:32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教育指引核心观点 -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指引》,针对未成年人用网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涉及不良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和非理性消费五大领域 [1] - 法院自2021年设立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以来,已受理1200余件涉网未成年人案件,反映家长网络素养和监管意识不足 [1] 问题1:不良信息影响 - 典型案例显示未成年人长期接触"软色情"漫画(近两年)和打赏"擦边"主播 [2] - 《指引》建议:启用网络过滤软件、家长陪伴上网、培养信息鉴别能力 [2] - 对已受影响者需心理干预和环境调整 [3] 问题2:个人信息泄露 - 案件显示未成年人因泄露支付密码导致财产损失,传播私密信息遭猥亵 [4] - 家长"晒娃"行为易暴露孩子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 [4] - 《指引》提出"最小必要"原则,要求账号注册需监护人确认并定期改密 [4] - 泄露后应急措施包括平台投诉和司法维权 [5] 问题3:网络沉迷 - 未成年人通过盗用家长身份绕过防沉迷系统,有案例显示连续三年半夜偷玩手机未被发现 [6][7] - 《指引》建议设立"家庭无屏时段",制定用网公约明确时长和权限 [7] 问题4:网络欺凌 - 典型案例包括未成年人散布"黄谣"致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 [8] - 《指引》强调平台"一键防护"功能,需保存点击量等证据追责 [8] 问题5:非理性消费 - 近三年法院处理近700件相关案件,年均增长,最高单案标的310万元,平均8万元 [9] - 极端案例包括单晚游戏充值4万元、单场直播打赏8万元 [9] - 《指引》提出零花钱管理、现金使用教育及消费限额功能 [9]
“无需露脸,会说话就能月入过万”?软色情语音厅围猎未成年人
新京报· 2025-05-27 12:27
语音厅行业现状 - 语音厅最早可追溯到二十年前的网络聊天室,现已发展为提供情感消费的专业语聊平台[1] - 部分平台通过培训主播使用软色情话术诱导打赏,形成完整产业链[1] - 行业提供语音和视频两种互动模式,语音厅内2元可基础互动,30元升级私密聊天,250元建立"虚拟恋人"关系[1] - 视频服务定价更高,首分钟免费后每分钟收费20元(视频)或15元(语音)[10] - 相关话题在某社交平台浏览量高达2.9亿次,讨论量近500万[1] 商业模式 - 平台抽成比例普遍为30%-40%,主播获得60%-70%分成[4] - 阶梯式抽成模式:打赏金额越高平台抽成越少,刺激主播引导消费[21] - 语音厅设置3000元/月流水考核标准,未达标扣70%薪资[13] - 平台通过"虚拟礼物"机制实现变现,188元礼物为常见消费金额[22] 运营模式 - 厅管角色关键:负责招聘、培训、制定规则和业绩指标[14] - 标准化招聘话术强调"无需露脸月入过万",选拔标准为"年轻、听话"[6] - 主播分类运营:甜美声线进情感厅,才艺突出进娱乐厅,沉稳嗓音进故事厅[5] - 客户分级维护:A类(金主)重点维护,B类普通互动,C类直接忽略[16] 用户特征 - 主播群体中未成年人占比显著,包括16-17岁男女学生[1][8][21] - 用户画像:25-35岁男性,生活单调、情感缺失、沉迷虚拟世界[19] - 主播通过"养鱼"策略培养客户依赖,逐步引导消费[16] - 维系客户采用"写作业"(主动搭讪)和"批作业"(客户回复)机制[18] 行业问题 - 存在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身份证注册的规避手段[6] - 专门代办实名认证的中介服务,收费150-200元[6] - 从"素聊"逐步转向"荤聊"的诱导模式普遍存在[15] - 平台举报机制形同虚设,违规内容处理不及时[38]
AI时代,如何让儿童远离网络侵害
环球网资讯· 2025-05-22 09:54
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现状 - 2023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97.3%,互联网已全面融入未成年人生活和学习[1] - 77.09%未成年人每日上网时间不超过1小时,18.17%为2-3小时,4-5小时和5小时以上分别占2.23%和2.5%[8] - 日使用网络5小时及以上的未成年人遭遇网络侵害比例高达30%[8] AI技术带来的网络风险 - AI技术被用于制作"AI脱衣"照片和"AI换脸"淫秽视频,侵害未成年人肖像权[1] - AI聊天软件缺乏年龄限制和有效青少年模式,存在色情擦边、语言暴力内容,诱导未成年人进行不当对话[1][9] - 生成式AI可能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如AI剧情聊天中的暴力、出轨等极端内容[9] 网络性侵现状与特点 - 2024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性侵未成年人罪犯4.1万人,占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61%[3] - 205起性侵儿童案例中,网络实施占比21.46%,其中40起为多次侵害,部分作案时间跨度超5年[4] - 网络性侵案件单案受害人数最多达79人,11起案件受害人数超5人[4] 平台保护措施与技术应用 - 抖音集团通过AI实时行为判定未成年人身份,形成青少年模式兜底体系[11] - 平台日均拦截风险内容超130万条,发送风险提示225万条,处理严重不良内容账号3万条[11] - 采用哈希算法等技术自动检测阻止儿童色情制品传播,通过实名制建立禁止名单[12] 行业协同与治理建议 - 需建立全国性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虚拟与现实规则衔接[13] - 建议出台法规明确企业数据使用责任,建立平台间联动机制和统一识别标准[14] - 企业应在产品研发阶段进行未成年人安全评估,设计专属模式[12]
“一键启动真方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5 22:54
未成年人模式升级 - 未成年人模式实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联动,家长可一键启动形成独立安全的上网环境 [8] - 华为、OPPO、中兴在系统更新后提供该模式,小米、荣耀、vivo在新机搭载,应用商店建立未成年人专区 [9] - 功能包括上网时长控制、时段设置、休息提醒、应用管理及使用统计,家长可灵活调整设置 [9] 内容生态优化 - 平台建立年龄分层(3岁以下至16-18岁)、内容分类、推荐分众的梯度化内容体系,覆盖动物、科普、历史文化等17个品类 [12] - 抖音通过白名单机制筛选内容,2024年"青少年课外知识讲堂"活动吸引33万创作者参与,话题播放量超54亿次 [13] - 微信提供"纯享版"聊天工具,隐藏理财通等入口,家长可设置消费限额及临时访问授权 [11] 技术与社会协同 - 国家网信办2024年11月发布《建设指南》,此次升级为指南的具体落地,未来覆盖范围将持续扩大 [10] - 专家建议提升未成年人数字素养,需家庭、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参与构建"疏堵结合"的保护机制 [15] - 行业通过精准推送博物馆、高校数字化资源,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正向激励网络生态 [13]
社交媒体该不该对未成年人说“不”
广州日报· 2025-05-08 21:59
社交媒体行业监管趋势 - 新西兰拟立法禁止16岁以下人群使用社交媒体 违反规定的社交媒体公司将面临高额罚款 [1] - 美国犹他州要求未成年人需家长明确同意才能注册社交网站 澳大利亚通过全球最严禁令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多数平台 [2] - 中国2019年推出青少年模式 2024年实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并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 [2] 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青少年社交媒体问题比例从2018年7%升至2022年11% 表现为使用失控和负面心理影响 [1] - 网络暴力 不良内容 沉迷等问题导致未成年人价值观扭曲 心理问题加剧 [1] - 社交压力引发青少年攀比虚荣 过度关注网络形象而忽视现实人际交往 [1] 监管措施的实际挑战 - 完全禁用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转向更隐蔽平台 隐私保护与年龄审核存在执行矛盾 [3] - 现有方案面临效果质疑 需解决数字素养提升与严格监管的平衡问题 [3] - 国际共识认为需传递保护信号 但实施过程难以完美 类比未成年人禁酒令的执行困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