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凌

搜索文档
打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战
人民网· 2025-06-16 01:13
导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关乎社会大局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网络 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当下,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成当务之急,而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是构筑未 成年人保护网的关键一环。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小丽因校园纠纷, 为报复同班同学小花,通过朋友在某APP上制作并传播了一段带有小花校服照的黄谣视频。小花的家长 将该APP运营者诉至法院,主张网络平台未尽审查义务,应承担相应侵权责任。法院经审理认定,网络 平台对严重侵害未成年人人格权益的违法信息应尽到更高的审查义务,在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情况 下,应与网络用户就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本案裁判明确,针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行为,网络 平台除了履行"通知—删除"的事后处置义务之外,还要尽到采取预防侵权措施、应急处置网络谣言等事 前和事中义务,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前置和主动的保护。这一裁判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司 法样本。 朋友圈一段视频 一位少女的恐慌 "呜呜呜……怎么办。"晚上11点,还在上高一的小花本该已休息,此刻却紧握着手机,在被窝里哭 泣。手机上,200多条添加微信好友的提醒,全是污言秽语。 ...
守护好1.96亿未成年人的网络童年
中国青年报· 2025-06-10 23:25
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现状 -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 96亿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 3% [1] - 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学习知识 获取信息 互动社交 休闲娱乐已成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1] - 超八成受访未成年人周末及节假日玩网络游戏时间超过国家规定 其中77%使用他人身份信息认证 [9] 网络平台责任与监管 -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需设置时间管理 权限管理 消费管理等功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1] - 短视频平台因青少年模式落实不到位导致违法信息扩散被公安机关警告处罚 [6] - 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于2024年4月上线 家长可一键启动形成独立安全的上网环境 [7] 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纠纷 - 涉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类案件呈批量化趋势 争议标的金额最高达300余万元 [4] - 案件类型包括游戏充值 直播打赏引发的财产纠纷及个人信息泄露 网络欺凌引发的人格权益纠纷 [4] - 网络平台上传播的暴力信息可能塑造未成年人暴力心理 国内外研究表明沉迷暴力游戏会导致现实行为混淆 [6] 防沉迷系统实施效果 - 2021年防沉迷政策实施后 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控制在3小时以内的占比提升37 2个百分点至75 1% [8] - 未成年人通过租用账号或利用家人身份信息认证绕过防沉迷系统 [8][9] - 技术专家呼吁优化防沉迷系统 实现动态核验确保"人证合一" [10] 网络沉迷对教育的影响 - 学校观察到"5+2=0"现象 即5天在校教育效果被周末2天网络使用抵消 [11] - 寒暑假后学生出现网络"戒断反应" 需1-2周重新适应校园生活 [11] - 90%以上小学生会玩手机游戏 部分成绩优异学生因游戏成就感产生厌学情绪 [11] 社会协同治理建议 - 平台应优先筛查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的信息 平衡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 [7] - 需加强县域儿童之家 青少年中心等设施建设 提供线下活动替代网络沉迷 [12] - 家庭教育监护缺位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群体面临更大网络风险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