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icon
搜索文档
来武夷山,做“自然守护者”(来自国家公园的礼物)
人民日报· 2025-09-01 22:41
文创产品开发 - 武夷山国家公园推出"首席体验官"文创徽章 融入茶山 月亮湾等特色景观及小麂 金斑喙凤蝶 藏酋猴与白腿小隼等动物元素[2] - 开发团队耗时半年多修改设计打磨样品 今年推出包括"首席体验官"在内的3款"自然守护者"系列徽章[3] - 徽章设计具有独特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员"徽章以金斑喙凤蝶为造型 翅膀饰以瓦韦 狗脊等蕨类图案 "护林员"徽章融入竹子 溪流 白腿小隼和苦槠树等元素[3] 运营模式 - 文创产品与自然教育课程 生态保护活动相结合 游客需真正走入国家公园 了解保护工作并学习生态知识才能获赠或通过生态积分兑换徽章[3] - 每枚徽章背面刻有唯一编号 对应一位"守护者"以增强身份认同感[3] -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国家公园段)于2024年5月1日正式运营 全长72公里 串联沿线自然与人文景观[2] 市场反响 - "首席体验官"文创徽章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关注 网友积极询问获取方式[2] - 暑期开发不同类型研学产品 游客在探秘自然收获知识的同时可购买特色文创产品[2] - 文创产品特点在于融入自然体验并传递生态保护理念 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国家公园价值并思考自然保护责任[3]
全球海洋城市聚力青岛!2025“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三大亮点抢先看
齐鲁晚报· 2025-08-29 02:19
论坛规模与参与方 - 邀请法国 韩国 肯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位重量级嘉宾参会 包括国际组织代表和跨国公司领导人 [3] - 国内沿海城市市长及国外海洋城市市长或代表参与 聚焦全球海洋治理合作 [3] 会议环节与主题设置 - 设置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 包含嘉宾致辞 推介发布 市长分享 工商对话四个环节 [1] - 工商对话环节涵盖蓝色经济创新 海洋产业升级 蓝色金融赋能等议题 [3] - 围绕城市治理 海洋科技 生态保护领域分享韧性城市与科技创新策略 [3] 合作机制与倡议发布 - 发布《全球蓝色伙伴关系青岛倡议》推动以城市为核心的蓝色伙伴关系构建 [4] - 联合中国—东盟中心发起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蓝色经济发展联盟 打造全链条合作平台 [4] - 携手宜可城组织发布新一批"自然城市"名单 强化海洋城市示范效应 [4]
本报社论:用生动故事讲透深刻理论
中国环境报· 2025-08-27 00:43
节目概况 - 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于8月16日至8月25日每日21时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共10集 [1][3] - 节目通过宣讲解读凝聚共识 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路和方法创新 [1][2] 内容架构 - 设置"民之所盼""思想指引""山水为证"等板块 实现理论宣传与受众喜好的融合 [3] - 特邀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国洪等领导干部及专家学者作为讲读嘉宾 [2] 核心主题 - 10集主题涵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等关键论述 [3] - 第一集通过"协调 转化 发展"三个关键词系统梳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历史背景与科学内涵 [4] - 第三集深入阐释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宏伟蓝图 强调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4] 实践案例 - 通过南通腾退修复长江岸线 广州市保护修复海珠湿地等案例展现生态修复成果 [4] - 引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及全国多地"美丽经济"迅速崛起等实例 [4] 战略意义 - "十五五"时期被定义为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 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 [5] - 强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作用 [1][5]
引领全球绿色变革的强大力量
四川日报· 2025-08-24 22:15
两山理念的理论价值 - 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2][3] - 将生态资源纳入生产力范畴 揭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转化的内在逻辑 [4] - 突破传统发展观对劳动价值的狭隘认知 确立生态优先的战略底线 [5] 生态环境保护成就 - 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较10年前下降56% 重污染天数减少92% [7]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1%提升至90.4%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 [7] - 森林覆盖率突破25% 贡献全球1/4新增绿化面积 [7]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 2012年以来能耗强度累计降幅超26% 十四五前四年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1.6%和9.3% [8] - 2024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6%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9% [8] - 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成为新出口增长点 [8]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完成制修订 形成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 [9] -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倒逼地方落实生态责任 [9] - 全国生态环境志愿者超3500万人 志愿服务项目超150万个 [9] 全球实践与影响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6年发布专题报告向全球推广中国实践经验 [10] - 通过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分享光伏发电/沼气发酵/生态养殖等技术 [10] - 推动巴黎协定实施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 [12]
绿水青山谱写大地长歌
人民日报· 2025-08-23 22:42
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浙江通过艺术展展现绿色发展成果和文化内涵 [1][2][3][4] 艺术展内容结构 - 展览分为四大篇章:"青绿之歌"以版画、连环画等形式展现浙江20年实践历程 [2] - "美丽之窗"通过艺术写生呈现湖州从先行者到示范生的发展蝶变 [2] - "山川之颂"以鸿幅巨制展示理念的山水灵魂 [2] - "绿富之路"聚焦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刻画"生态美推动共同富"的创新实践 [2] 文化哲学内涵 - 山水观体现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不同于西方客体化自然观 [3] - 大型影像装置《山高人为峰》通过20位典型人物/20个故事/20件纪念物构建微观叙事 [3] -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古老智慧在山水巨制中得到诠释 [3] - 理念达至禅宗第三重境界"见山还是山 见水还是水"的认知高度 [3] 实践方法论 - "道法自然"传统文化观提升至方法论实践高度 [4] - "山不让尘乃成其高""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山水孕育中的藏纳与生发哲学 [4] - 理念揭示自然财富、经济财富与文化财富的三重价值 [4] - 展览既是山水写生记录 更是精神实践 开发心物相通的家园经验 [4]
酷玩推荐官·人间好时节:处暑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3 02:50
节气文化内涵 - 处暑意味着暑气终止和万物收敛 体现季节转折与自然共生哲学 [2] - 处暑三候包含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和禾乃登 反映动物行为变化与农作物成熟周期 [2] - 节气文化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 日本存在立秋到处暑期间通过书信传递换季问候的习俗 [2] 地区自然特征 - 喀纳斯白桦林呈现银白树干与斑斓枝叶交织的光影效果 心形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 [2] - 喀纳斯河谷松林层叠耸峙 针叶将天光剪碎成跳跃的金箔状光斑 [2] - 草场染上浅金色 牛羊进入归圈周期 图瓦人家出现炊烟与奶茶酥油香气弥漫的现象 [2] 物产季节性特征 - 蜜瓜处于采收期 呈现皮薄汁甜的特质 成为阳光能量的物质化体现 [2] - 禾乃登候相预示田间稻谷进入成熟登场阶段 [2]
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走进同里
苏州日报· 2025-08-22 00:30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 江苏省在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举办2025年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 采用线下课堂加线上直播双重模式 旨在提升青少年及公众生态文明素养 [1] - 线下课堂选择同里湿地公园因其拥有华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让孩子们在无围墙课堂中延伸知识边界 [2] - 活动由省生态环境厅 省教育厅 共青团江苏省委等主办 吴江45名小学生参与生态巡游 [1] 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与成就 - 苏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 成为全球第三批中国9个新晋成员之一 也是江苏省此次唯一入选城市 [1] - 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前身为肖甸湖森林公园 2020年1月正式挂牌国家级湿地公园 是全国23个重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之一 [1] - 公园鸟类种类从最初91种增加到246种 居苏州同类国家湿地公园之首 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2种和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 [1] 科普宣教发展历程 - 公园2014年成立宣教活动部 以传播环保理念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触发环保行动为主旨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重建 [2] - 2018年4月湿地公园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系统梳理生态资源 开发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科普课程 [2] - 11年来共开展科普宣教活动4000多场 受益人群超60万人 [3]
中企在红海投建“珊瑚小屋”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0 03:40
项目概况 - 沙特红海旅游项目占地2.8万平方公里 覆盖200多公里海岸线和90座岛屿 计划2030年完工时拥有50个酒店、1000多座住宅和1个国际机场 [1] - 中国港湾承建并实施十多个子项目 包括岛屿疏浚回填、海滩砂铺设、酒店桩基、栈桥浮码头及岛屿连接桥等工程 [1] 生态保护技术 - 创新设计直径两米的"珊瑚小屋" 采用环氧树脂增强钢筋骨架 表层使用硅酸岩及藻类提取物手工精塑外敷涂层 为珊瑚生长提供理想基质 [1] - 半圆形结构开设圆形"窗户"模拟真实珊瑚礁生态环境 便于海洋生物自由出入 [1] - 已投放上百个珊瑚小屋用于修复红海生态 该区域拥有世界第四大珊瑚礁生态系统 [1] 企业合作与认可 - 红海全球公司质量经理认可中国港湾团队的专业性和责任感 特别提到现场工人"像建造自己的房子一样"投入建设 [2] - 项目遵循业界最严格生态环保标准 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1][2] - 中交四航局参与项目实施 中方企业通过生态保护举措展现企业担当 [1]
上合峰会氛围渐浓 城市展“容颜”提“气质”喜迎四海宾客
央视网· 2025-08-19 07:23
城市景观提升工程 - 天津完成重点道路桥梁维修整治 提升道路通行安全通畅性 [6][8] - 海河桥梁及岸线景观灯光焕新升级 市容面貌更加整洁有序 [6][8] - 新建提升口袋公园 用绿色空间装点城市生活 [6] 地标景点升级 - 文化中心绿植雕塑"月满星河"成为市民休闲打卡新热点 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 [3] - 海河沿岸 五大道历史街区等区域进行景观提升 各大地标全面升级 [4][6] - 全新提升地标景点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打卡分享新热点 [1] 主题氛围营造 - 主干道路两侧挂满体现上合元素的旗帜 大街小巷点缀赏心悦目花篮 [4] - 城市"容颜"和"气质"较大提升 彰显现代化城市风貌同时保留独特文化底蕴 [8] - 天津以最佳状态最美姿态迎接上合组织峰会 处处洋溢喜庆氛围 [1][8]
感知生态之变丨2.8万台红外相机里藏着东北虎豹变迁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8 12:56
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成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实施重大工程 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栖息环境持续改善 [1] - 野生东北虎豹种群显著恢复 东北虎足迹覆盖国家公园80%区域 红外相机监测达2.8万台 [3][5] - 中国境内首次记录完整野生东北虎家庭(2013年虎妈妈带四幼崽) [5] 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 退出156宗矿业权 修复生态廊道 绿色重新覆盖原有采矿场区域 [9] - 南通崇川区划定生态保留地(2021年) 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空间 [17] - 通过热成像技术、声学传感器等科技手段监测生态恢复成效 [11][13] 物种数量与分布变化 -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收录种数从6.7万种(2013年)增至14.8万种(2025年) 增长120% [19] - 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 生态活力显著增强 [21] - 城市野生动物观测记录增加 市民通过App上传近4万条野生动植物影像数据 [15] 典型区域生态恢复案例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现虎豹种群复苏 野生东北虎达70只以上 东北豹达80只以上 [11] - 江苏南通记录到梅花鹿、夜鹭、麋鹿(上百头)及黑枕黄鹂等多物种活动 [13][15] - 森林声学监测显示动物叫声变化:从牛铃主导(2015年)转变为鸟鸣、鹿类叫声及虎豹低吼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