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文明倡议
icon
搜索文档
“坚定不移地追求设定的目标”(大道之行)
人民日报· 2025-06-04 21:56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世界领袖联盟由70多个国家的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前负责人组成,致力于通过多领域渠道应对全球挑战[2] - 该联盟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合作举办从都国际论坛已有10年,论坛首次在中国之外的马德里举办2024年会议[2][3] - 习近平主席多次通过视频致辞、贺信及会见外方嘉宾形式参与论坛,传递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合作共赢的信息[2] 全球治理与中国主张 -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论坛中系统阐述中国发展道路及全球治理原则,并听取外方代表广泛议题的发言[1][2]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成为论坛核心议题,2023年论坛用一天半时间专题研讨[2] - 与会嘉宾认为中国作为联合国重要成员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理念和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关键思路[2][3] 中国国际影响力 - 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显著提升,被视作多极体系中的确定性因素[3] - 面对地区紧张局势,中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冲突,并加强国际沟通以凝聚维护多边主义的共识[3] - 从都国际论坛作为桥梁平台,10年来有效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理解,习近平主席肯定其倡导多边主义的积极作用[3]
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揭牌15周年纪念大会 暨青海省手工技艺展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04 05:53
好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蒙中进一步挖掘文化交流潜力,推动双边合作,加强民间交往。 人民网乌兰巴托6月3日电 (记者张朋辉)6月3日,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揭牌15周年纪念大会暨 青海省手工技艺展开幕式在乌兰巴托举办。中国驻蒙古国大使沈敏娟、蒙中友好协会主席巴特苏赫,蒙 古国外交部、文化体育旅游和青年部及青海省相关部门代表出席开幕式。 沈敏娟在开幕式上说,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已经成为中蒙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年来,中 心始终秉持"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促进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宗旨,成功举办800余场文化活动,向 蒙古国民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发展成就和多彩文化,架设起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为促进两 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沈敏娟表示,当前,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深化。两国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草原之 路"发展战略,各领域合作越来越密切,两国人民友谊越来越深厚。展望未来,希望并相信中心将秉持 初心使命,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新交流形式,丰富合作内容,持续促进 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努力开创两国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为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提供源源 动力。 中国 ...
记者手记:敦煌奏响丝路文明互鉴新乐章
新华网· 2025-06-01 00:28
敦煌文化传承与创新 -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壁画符号起源于6世纪 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英国 埃及 德国等地 成为跨文明交融的象征 [1][3]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 人工智能赋能使文物展现更生动魅力 推动文化遗产流传至未来 [6] - 敦煌举办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 吸引全球约400位中外嘉宾参与 探讨文明交融与数字丝绸之路发展 [3][6] 一带一路倡议成果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覆盖150多个国家 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政策规则软联通 复兴古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纽带 [3] - 尼泊尔从陆锁国转变为陆联国 一带一路显著提升全球互联互通水平 促进跨文明经济合作与理解 [4] - 数字丝绸之路构建新型全球连接 人工智能技术创造80亿人级的文明交流渠道 超越传统地理限制 [6] 青年与文化交流 - 中泰青年合作开发虚拟非遗展厅 格鲁吉亚高校推动青年文化交流 土耳其留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实现日常文化对话 [6] - 敦煌对话会设立青年主题展示环节 突出数字原住民在民心相通中的创新作用 [8] - 全球文明倡议获老挝等国支持 中国提议设立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6月10日) 推动新型国际秩序构建 [8]
专访新西兰前总理希普利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31 07:37
中国经济发展与开放政策 - 中国过去10年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亚洲未来仍将是全球经济最活跃地区 [5] - 中国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举措扩大区域贸易 促进繁荣发展 [5] - 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 明确表态不会开倒车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7] - 中国创新成果显著 在电动汽车 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全球前沿 [7][9] 中新经贸合作成果 - 中新自贸协定是首个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全面自贸协定 具有开创性 [11][30] - 协定实施后双边贸易跨越式发展 新西兰进口中国汽车激增 中国进口新西兰食品增长 [32] - 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新西兰最大贸易伙伴 占其进出口市场首位 [36] - 奇异果贸易体现协定成效 中国年进口数千吨新西兰奇异果 全程冷链快速通关 [3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深度求索)技术可比肩国际大模型 [9] - 中国车企设计水准与质量显著提升 新西兰消费者大量选购中国品牌汽车 [32] - 中国通过绿色金融改革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际公司参与产业评估监测体系 [26] 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 - 中国高铁网络发展迅速 实现北京至南京等城市高效连接 [25] - 中国5G/6G通信网络和交通基建展现战略布局能力 [25] - 基础设施规划具有前瞻性 推动欠发达地区接入全国网络 [25] 区域经济一体化 - 亚洲需通过合作打造韧性 用好RCEP等协定重振APEC活力 [5]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跨洲互联互通 共享发展机遇 [25] - 中新关系体现"策略性交流"和"积极态度" 推动务实合作 [38][40]
开辟中阿友好合作更广阔前景(大使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5-30 21:59
中阿政治关系 - 中阿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 两国元首2023年7月会谈达成重要共识 为双边关系发展擘画蓝图 [1] - 双方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加强沟通协调 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1] 中阿经贸合作 - 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124亿美元 中国保持阿尔及利亚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 [2] - 中国累计对阿投资总额超过50亿美元 投资领域涵盖人工智能 数字技术 汽车制造等 [2] - 中方承建西部铁路矿业线 东部铁路矿业线 国家数字服务中心等战略性大项目稳步推进 [2] 中阿人文交流 - 阿尔及利亚旅游资源丰富 吸引越来越多中国游客 今年以来多个中国旅游团组访问 [3] - 阿尔及尔第二大学设立该国首个孔子学院 中文系迎来第二批新生 促进两国民心相通 [3] 未来合作方向 - 双方将在中阿合作论坛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拓展合作新领域 探索合作新模式 [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责任报告(2024年度)
央视网· 2025-05-30 07:49
媒体概况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18年3月21日组建,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保留三台呼号,2018年4月19日正式挂牌 [1] -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业务形态最多、覆盖最广的国际传媒航母,开办51个电视频道、22套对内广播频率,采用82种传播语种,建设192个海外站点 [1] - 运维央视新闻、央视频、CGTN、云听等19个新媒体客户端和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3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 [1] 社会责任理念 - 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主流价值、舆论和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2] - 2024年获中国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白玉兰奖等近200项国内外重要奖项,15个集体和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3] 政治责任 - 全年发布时政报道约21万条,总阅览量超1170亿次,CGTN多语种平台发布7.8万条,全球阅览量35.63亿次 [4]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道跨媒体总阅览量78.6亿次,举办68场全球对话会 [10] -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报道全球阅览量219.4亿次,澳门回归25周年报道全球阅览量71.22亿次 [11][14] 舆论引导与监督 - 国际重大新闻首发率40.5%,较2023年提升13%,海外传播语种达82种,国际频道覆盖200个国家和地区,用户7亿 [27] - "3·15"晚会、《焦点访谈》等构成监督矩阵,推动"曝光—回应—解决"闭环机制 [26] 媒体融合与技术创新 - 央视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突破2.19亿,央视频激活用户超3亿,云听用户达3.43亿,车载端用户破1亿 [36] - 巴黎奥运会实现全4K超高清转播,首创夏奥会8K信号制播,应用"时间切片""无感知动捕"技术 [38] - 研发"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制定国内首部媒体AI规范,推出《千秋诗颂》等AI产品 [42] 文化传播与创新 - 推出《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诗画中国》等文化综艺,《非遗里的中国》展现文化遗产传承 [77] - 五大电影节、中国国际动漫节等活动持续打造影视文化品牌 [87] - 纪录片《中国探月》《科学的七个瞬间》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88] 公共服务与公益 - 《国聘行动》传播量超2亿,《千行百品就业行》促成超10万人就业 [47] - 公益广告累计播出65万次,获黄河奖六项大奖 [54] - 乡村振兴直播带货成交额超1.2亿元,培训基层人才2435名 [59] 国际传播与外交 - 围绕"中国产能过剩论"等议题主动设置议程,推出《仁爱礁:南沙之泪》驳斥谬论 [30] - 签署130余份国际媒体合作文件,举办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等活动扩大知华朋友圈 [32] - 开展"从北京到巴黎"艺术展、"何以文明"全球巡展等人文交流 [33] 人才与保障 - 全年培训15.9万人次,实施"创意孵化营""总台工匠"评选等人才培养计划 [100] - 为7339名采编人员换发记者证,保障驻外记者高风险地区权益 [97][99]
韩正出席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开幕式
新华社· 2025-05-30 05:48
博茨瓦纳国民议会议长凯奥拉佩采、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尼泊尔前总统班达里等外方人士表示,当今 世界各种冲突不断,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稳定性和确定性,通过弘 扬丝路精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支持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包括 全球文明倡议在内的三大全球倡议,不仅有利于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互鉴,更将为构建世 界各国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秩序奠定坚实基础。相信三大全球倡议的不断落实,将给各国人 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 新华社兰州5月30日电(记者袁睿、张文静)5月30日,国家副主席韩正在敦煌出席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 对话会开幕式并致辞。 韩正表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 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将 助力人类共同进步、促进世界繁荣发展。我们要相互尊重、相互成就,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促进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求同存异、共迎挑战,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纽带,共同绘就人类 文明美好画卷。要与时偕行、守正创新,不断挖掘各 ...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更好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文化强国建设战略 - 文化强国建设被置于治国理政突出位置 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 - 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为文化繁荣和强国建设提供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2][4] - 文化建设成就体现新时代伟大变革 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 为复兴注入精神力量 [2][6]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意义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3][4] - 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推动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等创新观点 [4] - 形成明体达用的科学体系 包含理论突破与战略部署 如意识形态责任制 文化体制改革等 [4][8] 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 坚持党对文化的全面领导 发展面向现代化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 壮大主流价值与舆论 [8][9] -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实现数字化赋能 [10] - 培养高质量文化人才队伍 完善选拔激励机制 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团队 [11]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构建多渠道对外传播格局 创新网络外宣 [12] - 推进全球文明倡议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 创造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12] - 宣介中国主张与形象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6][12]
李强出席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
证监会发布· 2025-05-28 04:26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东盟、海合会加强三方伙伴关系,商讨制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 动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市场规则等对接联通,拓展能源、农业、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 色低碳等领域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和民心相通。中方愿给予东盟、海合会国家更多签证便 利。放眼全球,三方要加强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内沟通和协调,捍卫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与会领导人高度评价三方加强合作对促进各自发展和地区和平繁荣的重要作用,表示峰 会开辟了三方共迎挑战、共谋发展新篇章,愿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加强互联互通、经 贸、产供链、农业、能源、金融、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加强文明互鉴,密切多边协作,促 进三方一体化建设,更好实现强劲、包容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 会议通过《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联合声明》。 来源:新华社 当地时间5月2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吉隆坡出席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新华社 记者 刘彬 摄 新华社吉隆坡5月27日电 当地时间5月2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吉隆坡出席东盟- 中国-海合会峰会。会议以"共创机遇 共享繁荣"为主题。东盟轮值主席 ...
第二届兰花奖终评会在京举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8 01:20
第二届兰花奖评选活动 - 第二届兰花奖终评会在北京举行,来自10个国家的23位评委参与评选,最终选出10名获奖者建议名单,包括终身荣誉奖1名、杰出成就奖3名、友好使者奖6名 [1] - 评选后中外评委围绕"以文明交流互鉴弥合动荡世界:兰花奖的时代价值"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一致认为兰花奖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平台 [1] - 第二届兰花奖自今年1月发起全球征集以来,参评对象近300个,遍布近80个国家,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2] 兰花奖的定位与意义 - 兰花奖是中国外文局发起设立的国际文化奖项,旨在表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外籍人士或机构 [2] - 评委会主任委员杜占元表示,文明交流互鉴在凝聚共识、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具有重要价值,这正是兰花奖的时代意义所在 [1] - 评委会副主任委员周树春指出,兰花奖承载中国价值和精神,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境界 [2] 国际专家评价 - 意大利驻华使馆原文化参赞孟斐璇认为,兰花奖通过跨越文化壁垒彰显"求同存异、天下一家"的智慧,呼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需求 [2] - 外籍评委评价兰花奖作为全球文明倡议实践典范,对增强世界稳定性确定性具有特殊现实价值,体现文明互鉴对化解隔阂的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