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

搜索文档
华人学者最新Cell论文:老药新用显奇效,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恢复记忆力
生物世界· 2025-07-23 02:58
阿尔茨海默病现状与挑战 - 全球有超过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或相关痴呆症患者,预计2050年患者数量将增加两倍 [3] - 每年全球在阿尔茨海默病上的花费超过1万亿美元,是全球花费最高的健康问题之一 [3] - 目前尚无有效逆转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药物研发失败率高达98% [2][6] - 现有治疗选择大多局限于缓解症状,最近获批的抗体药物对疾病进展效果有限 [6] 疾病病理机制 - 阿尔茨海默病最显著的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斑块和tau神经原纤维缠结,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7] - 疾病具有病理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 [7] - 除神经元外,神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在疾病进展中同样发挥关键作用 [8] 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单细胞基因表达数据,生成了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 [9] - 利用"连接图谱"数据库筛选出86种能逆转一种细胞类型基因表达特征的药物,其中10种已获FDA批准 [11] - 通过分析140万65岁以上人群健康数据,进一步缩小候选药物范围至5种 [12][13] - 最终选择两种FDA批准抗癌药物来曲唑和伊立替康进行验证 [15] 药物验证结果 - 在同时存在Aβ蛋白和tau蛋白沉积的小鼠模型中,联合治疗显著改善了记忆能力并减少病理表现 [17] - 治疗成功逆转了小鼠模型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 [17] - 联合疗法以细胞类型特异性方式逆转了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表达网络 [18] 研究意义与展望 - 提出基于人类数据和真实世界证据的细胞类型特异性、多靶点药物发现策略 [20] - 为基于患者特异性转录组与临床特征的精准医学奠定基础 [18] - 研究团队预测该联合疗法将很快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 [19]
平均延误两年才去看病,我们对这种病有太多的误解
虎嗅· 2025-07-14 08:08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误区 - 约80%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断 平均延误就诊时间约2年 [4] - 公众常将记忆力减退误认为正常衰老现象 但病理性的认知衰退会伴随错误记忆和社交能力下降 [5][6] - 电视剧中描绘的猜忌、虚构情节等行为属于典型病症表现 但公众缺乏科学认知 [3] 认知障碍疾病分类 - 阿尔茨海默病典型特征为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老年斑 可通过PET扫描确诊 [13][29] - 额颞叶痴呆表现为性格改变和额叶萎缩 无老年斑病理特征 [15] - 路易体痴呆核心症状为波动性认知障碍伴幻觉 病理改变集中于运动区域 [18][19] - 后皮层萎缩型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表现为视觉空间能力显著下降 记忆力损害较轻 [25] 诊断技术应用 - 多维评估工具涵盖记忆力、执行功能等8项能力 用于初步筛查 [27] - PET成像技术可直观显示淀粉样蛋白沉积 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MRI [13][25][29] - 临床误诊率较高 部分脑积水病例被误判为阿尔茨海默病 [30] 治疗干预方案 - 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可调节神经递质 改善30%患者症状 [34] - 抗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能延缓轻度患者病程进展 [35][36] - 非药物干预包含认知训练、艺术治疗等 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8% [38] 照护支持体系 - 国内首个阿尔茨海默病家属联谊会创立于2000年 覆盖23个省级区域 [49][60] - 照护者压力管理方案包含心理辅导和《照护日记》记录工具 [50][51] - 志愿者体系涵盖学生群体 通过音乐疗法等提升患者情绪状态 [55][57]
国家卫健委叫停两项手术,涉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0:06
国家卫健委叫停两项手术 - 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1] - 同时禁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1] - 两项手术此前涉及医院众多 [4] 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术)叫停原因 - 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 [4] - 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4] - 颈部解剖结构复杂,淋巴管直径仅0.3-0.5毫米,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9] - 淋巴管吻合需超高倍显微镜和11-0/12-0吻合线,技术要求极高 [10] - 缺乏临床前研究直接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10] 阿尔茨海默病现状 - 全球患者超5000万,主要发生在60-65岁以上群体 [8] - 病程5-10年,主要死因为并发症 [7] - 尚无特效药能治愈或逆转病程 [9] - 主要症状包括记忆障碍、失语、视空间能力损害等 [8] 空肠回肠吻合术叫停原因 - 该技术治疗糖尿病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 [4] - 可能导致肝衰竭、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 [4] - 在减重代谢领域因高并发症率已被临床淘汰 [14] - 未纳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13] 2型糖尿病现状 - 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12] - 治疗需综合降糖、降压、调节血脂等多方面 [12] - 仅合并肥胖患者才推荐代谢手术 [12]
器官“年龄”影响寿命,大脑最关键
快讯· 2025-07-08 22:25
大脑健康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 大脑"提前变老"群体未来十年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是"大脑年轻"群体的12倍 [1] - "极度衰老"大脑群体15年内的死亡风险比正常群体高182% [1] - "大脑最年轻"群体死亡风险下降40% [1] 大脑状态与健康关联性 - 大脑衰老程度直接影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1] - 大脑状态被定义为健康与寿命的重要决定因素 [1]
新研究揭示阿尔茨海默病4种不同发展路径
快讯· 2025-07-08 11:49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研究人员在英国《E生物医学》杂志发表论文 [1] - 研究团队使用动态时间规整和机器学习聚类算法分析加利福尼亚大学健康数据库中近2.5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 [1] - 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并非偶然 而是存在一定的疾病发展轨迹 [1]
我科学家揭示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病理机制
科技日报· 2025-07-01 00:51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团队解析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脉络丛在发病早期的细胞和分子病理变化特征 [1] -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神经退行性疾病》上 [1] - 脉络丛分泌的脑脊液包裹整个神经系统 参与功能调控和代谢废物清除 [1] 脉络丛单细胞转录图谱 - 首次构建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脉络丛单细胞转录图谱 [2] - 脉络丛由上皮细胞(占75%)、免疫细胞、内皮细胞等组成 [2] - 病理早期小鼠脉络丛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 屏障功能受损 [2] 免疫细胞特性发现 - 脉络丛包含髓系和淋巴系免疫细胞亚群 部分细胞表达增殖信号 [2] - 病理早期小鼠脉络丛上皮细胞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表达下调 [2] - 免疫细胞通讯紊乱导致巨噬细胞激活 [2] 性别差异研究 - 脉络丛基因表达谱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2] - 为阿尔茨海默病性别差异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36氪精选: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日经中文网· 2025-06-20 07:27
研究核心发现 - 人类大脑组织中普遍检测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最高浓度样本含7克塑料,相当于一只塑料勺重量[5][6] - 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患者脑内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3-5倍,存在塑料干扰代谢或病变大脑更易吸收的两种可能性[7] - 2016-2024年间大脑微塑料浓度上涨50%,与全球塑料产量每10-15年翻倍的增长趋势一致[9] 微塑料侵入途径 - 饮食摄入:海鲜、水产、食盐及瓶装水、外卖包装均含微塑料,海洋食物链已普遍污染[10][11][12] - 空气吸入:空气中合成纤维、轮胎颗粒、纺织品纤维导致城市居民每年或吸入74000颗微塑料颗粒(约指甲盖大小)[13] 行业影响与行为建议 - 塑料污染从环境问题升级为人体健康威胁,需重新评估食品包装、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产品安全标准[15] - 减少塑料暴露的有效措施包括:减少一次性外卖使用、降低快时尚消费、改用玻璃/不锈钢容器[14][16]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5 02:02
微塑料在大脑中的发现 - 所有检测的人类尸体大脑组织中均发现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2] - 浓度最高的样本中塑料含量达7克 相当于一只塑料勺的重量 [3] - 微塑料已深入脑组织 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内部 [3] 微塑料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中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3到5倍 [4] - 塑料可能干扰大脑代谢或患病大脑更易积累微塑料 [6] - 2016至2024年大脑微塑料浓度上涨50% 与全球塑料产量增长趋势一致 [7] 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途径 - 通过食物链摄入 如海鲜 水产和盐 [9][11] - 瓶装水和塑料外卖盒是日常摄入主要来源 [12] - 呼吸吸入空气中合成纤维 轮胎颗粒和纺织纤维 [13] - 美国城市居民每年通过呼吸可能吸入74000颗微塑料颗粒 [14] 减少微塑料暴露的建议 - 减少一次性外卖和快消衣物购买 [17] - 选用玻璃或不锈钢材质替代塑料制品 [17] - 塑料污染已从海洋生态系统延伸至人体内部 [18]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4 13:57
微塑料在大脑中的发现 - 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团队在人类尸体大脑组织中检测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2] - 浓度最高样本中塑料含量达7克 相当于一只塑料勺重量 [3] - 微塑料已深入脑组织 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内部 [3] 微塑料与神经系统疾病关联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3到5倍 [4] - 两种潜在机制:塑料干扰大脑代谢或患病大脑更易滞留微塑料 [6] 微塑料浓度增长趋势 - 2016至2024年大脑微塑料浓度上涨50% [7] - 全球塑料产量每10到15年翻一番 与脑内微塑料增长趋势一致 [7] 微塑料摄入途径 - 通过海鲜 水产 食盐等食物摄入 海洋食物链已普遍污染 [9][11] - 瓶装水和塑料外卖盒是日常重要摄入源 [12] - 空气中合成纤维 轮胎颗粒 纺织品纤维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13] - 美国城市居民每年可能吸入74000颗微塑料颗粒 约指甲盖大小 [14] 行业影响与消费者行为 - 减少一次性外卖 快时尚衣物和塑料容器使用可降低暴露风险 [17] - 玻璃和不锈钢材质替代品需求可能提升 [17]
中国工程院院士田金洲潜心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难题 辨证施治,更好发挥中医药作用(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6-10 21:59
中医药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应用 - 田金洲院士创建阿尔茨海默病序贯疗法,将中医药与现代诊疗技术结合,针对不同病程阶段采用补肾、化痰、泻火、祛瘀、解毒和固脱等辨证施治方法 [1][2] - 序贯疗法通过10多年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显示中医药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3] - 中医治疗不仅关注药物,还强调"5个好"(动好、吃好、喝好、玩好、乐好)的整体调理方法,帮助患者寻找记忆 [4]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技术突破 - 田金洲团队开发汉语版诊断技术参数,包含10类28种100多项精准诊断阈值,使中国患者早期诊断率从27%提升至83% [5] - 相比依赖昂贵PET-CT影像检查的国际方法,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建立临床诊断标准,降低了诊断成本 [5] - 中医药在解决阿尔茨海默病伴随的失眠、食欲减退、小便失禁等躯体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4]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特征 - 疾病表现为记忆停留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 [4] - 病程分为早期健忘、中期痴呆、晚期虚脱等连续阶段,伴随肾虚、痰迷、火扰、瘀血、毒盛、气脱等中医证候 [2] - 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失眠、起夜频繁、晨间吐痰等,这些症状可作为病程分期依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