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色文化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平原烽火到振兴崛起——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今昔巨变
新华社· 2025-07-10 13:42
红色资源与产业发展 - 鲁西南烈士陵园作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葬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的万余英烈,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 [1] - 南阳市西峡县丁河镇木寨村将昔日的山坡阵地转化为千亩标准化猕猴桃基地,引入中药材有机肥、智能化农机等现代技术,打造绿心果、黄心果等"金字招牌" [3] - 南宫市冀南红色研学基地通过"冀南红小宣"等创新模式,2024年吸引逾20万人次参与思政实践与研学活动 [5] 现代产业转型与升级 - 安美桥(南宫)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年产精纺羊绒面料250万平方米,全部出口欧美,价值是普通面料的5倍以上 [6] - 南宫市依托10万余亩棉花种植基础,纺织产业延伸至羊绒、羊剪绒、服装加工等领域,2024年服装服饰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140亿元,带动近4万群众增收 [6] - 现代科技如采棉机、滴灌技术等已深刻改变传统农业和纺织业的生产方式 [6]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通过研学基地、生态果园、智慧工厂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从烽火战场到振兴热土的转型 [6] - 特色产业如猕猴桃种植、羊绒制品加工等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3][6]
抗日根据地·今昔巨变|农文旅融合发展 吕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央视网· 2025-07-08 03:52
红色文化资源 - 兴县是晋绥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八路军一二〇师主战场之一,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1万余次战斗,毙伤日军10.7万人,俘虏日伪军1.91万人 [4] - 关向应图书馆收藏抗战时期文物,如"饿"字,反映当年八路军艰苦生活条件 [6] - 一二〇师学校以部队番号命名,校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设有战史陈列馆 [14] 杂粮产业发展 - 兴县杂粮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亿元,年销售额达5亿元,成为主导产业 [8] - 当地企业从粗加工转向精深加工,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带动600多户农户增收 [8] - 成立晋绥杂粮研究院,通过良种培育提升科技含量 [8] 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 - 碾子村从闭塞后勤基地转型为红色旅游示范村,日最高客流量达1000人次,日营业额2万元 [10] - 生态林场通过小流域治理绿化4800亩,开发水上乐园、卡丁车等设施,员工月薪4000元 [10] - 黄河沿岸旅游公路贯通,串联红色景点与自然风光,带动村民就业 [12] 基础设施与城乡发展 - 铁路高速通车推动城乡面貌更新,一二三产加速发展 [14] - 一二〇师学校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寄宿餐食,政府全额承担费用 [14]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为民初心(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7-05 22:02
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 - 盐城滨海港依托宋公堤红色历史发展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并开发月亮湾风景区等旅游项目,2025年将举办全球滨海论坛展示绿色低碳发展实践 [2] - 小街村从受海潮冲击的沿海小村发展为道路平整、公共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村庄,吸引新能源企业聚集和年轻人返乡就业 [3] - 刘老庄村通过"红色教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模式实现乡村振兴,年均接待游客60万人次,碧根果种植年产值达两三百万元 [6] 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 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扩建后包含纪念馆、红星广场等设施,年接待量显著提升 [5] - 红色李巷通过整体改造打造红色街区,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推出越野行走线路、"村晚"等创新形式传播红色文化 [7][8] - 李巷开发体验式教学项目如军备粮制作、磨豆浆等,并培养年轻讲解员队伍接力传承红色故事 [8] 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 盐城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推动绿色发展转型 [2] - 滨海港周边新能源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3]
专题展、纪念馆、文艺汇演……多样活动庆“七一” 在传承中坚定前行脚步
央视网· 2025-07-01 06:20
红色旅游活动 - 甘肃各地举办专题展、文艺汇演等多种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1] - 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通过历史文物和史料图片生动展现战役全过程 [3] - 天津市和平区与甘肃省会宁县通过"云端联动"形式举办迎"七一"主题活动 [5] - 山西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 [6] - 河北雄安新区举行系列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13] 红色文化体验 - 天津与甘肃两地讲解员"云端"连线分享红色故事和地标建筑历史 [5] - 活动现场进行文艺表演、情景舞蹈《大会师》、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节目 [5] -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通过旧照片和武器陈列让参观者感受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6] - 雄安新区活动包括党史知识竞答、红色影片展映、"光辉历程"主题展等 [13] 游客反馈 - 游客高波表示缅怀先烈为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8] - 游客刘宇昕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意志 [10] 纪念馆服务优化 -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推出特色研学活动 [12] - "七一"前后增加讲解人员并优化参观路线 [12]
感悟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人民日报· 2025-06-26 22:00
书籍内容概述 - 书籍《穿行于历史间的思考》由班永吉著,收录40多篇针对历史出版物及影视戏剧作品的评论文章,聚焦党史研究与红色文化传承 [2] - 作者强调中国革命历史的教育意义,呼吁通过历史题材创作传承精神财富如长征精神,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2] - 书中评述多部作品如《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纪录片《永远的长征》、电视剧《长征》,分析其历史价值与艺术表现 [2] 历史题材创作分析 - 作者评价电视剧《西北岁月》时,探讨其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并通过人物形象还原历史现场 [3] - 对图书《忠诚:优秀共产党人的故事》的评析肯定其细节刻画,提出面向青少年讲好英雄故事的方法论 [3] - 强调优秀历史题材作品需结合党史与近代史,展现民族奋斗精神,增强读者历史责任感 [3] 影视戏剧艺术价值 - 作者认为优秀影视戏剧应体现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实现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4] - 批评部分"神剧""雷剧"过度娱乐化而缺乏精神品格,难以留存 [4] - 指出艺术创作需基于历史深刻体认,尊重创作规律,生动塑造人物形象 [4] 社会文化意义 - 书籍倡导通过历史与文艺的交织,激发爱国情怀与理想追求 [4] - 提出读史需"纸上"与"躬行"结合,感悟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4]
文化和旅游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美好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6-25 21:54
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古越创建红岩精神宣教劳模和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 推动团队从"讲解服务型"向"学术引领型"转变 并创新多元化讲解路径 强调红色旅游在铸魂育人中的作用 [1] -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构建市镇村三级总分馆体系 分馆、支馆和文化空间遍布全市 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 满足市民多元化、潮流化、场景化的文化需求 [1] -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演员孟庆旸通过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展现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内涵 强调文艺工作者需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渊源 [1] 旅游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 - 众信旅游导游曹震注重持续学习沟通技巧和本土文化知识 通过守正创新呈现导游服务的本土特色和时代特色 以讲好中国故事 [2] - 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昌芹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竹编产业化 建成非遗展示基地和工坊 带动300余人就业 强调通过创新传承发展传统工艺 [2]
红色故事激励奋进步伐(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6-19 21:51
历史传承与红色教育 - 新四军第五师在大悟山驻扎期间,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情谊,战士们帮乡亲干农活并共同生活[2] - 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五师进行了1260多次战斗,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自身伤亡1.32万人[1][2] - 大悟县通过培养600余名"红色小导游"、创排红色剧目、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4] - 当地开设"红秀大别山"短视频账号发布红色影像资料,已收集2000余份历史资料[2][5] 红色旅游与经济发展 - 白果树湾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村民李玲开设农家饭庄年收入超10万元[7] - 大悟山村村民何燕组建4人直播团队,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和茶叶[7] - 大悟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大悟山村年产5万斤鲜叶,建设多个茶产业项目[8] - 当地计划结合红色旅游发展民宿产业,正在研究相关政策与市场[8] 基础设施改善 - 白果树湾村交通显著改善,从高铁站到村仅需半小时车程[7] - 村内道路从"搓板路"升级为柏油路,极大便利了村民出行[7] - 交通改善带动了电商发展,村民可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7][8]
第八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举行 鸡公山上辉映青春光影
河南日报· 2025-05-17 23:14
活动概况 - 第八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颁奖典礼于5月17日在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演播大厅举行,活动由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信阳师范大学、河南日报社联合主办[2] - 活动特色为"大学生拍、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已发展成为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吸引国内外高校青年创作者的跨区域平台[2] - 前七届累计收到近90所高校的4000余部作品,本届参与高校达128所,作品数量1192部,均创历史新高[2] 作品特点 - 参赛作品涵盖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红色文旅等七大单元,构思新颖且更关注社会现实、非遗保护及传统文化传承[2] - 入围作品包括记录非遗技艺的《影生新花》、探讨社会现实的《猫归此处》等,体现青年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3] 媒体参与 - 河南日报社调动全媒体阵容参与作品征集、评选、宣发和颁奖盛典,通过报纸、网站、客户端及社交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和多平台直播[4] - 活动被视为主流媒体与高校、景区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河南日报通过"媒体+"服务参与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4] 后续影响 - 信阳鸡公山景区被授予"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实践创作基地",并同步启动2025鸡公山文旅短视频邀请赛,吸引50多位高校创作者参与[5] - 活动旨在通过短视频展现鸡公山的历史、生态和人文价值,提升"百年避暑胜地"的文化影响力[5]
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三色”润心,银龄生辉谱新篇
扬子晚报网· 2025-04-28 13:43
老干部作用发挥 - 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聚焦老干部作用发挥 创新老干部思想 队伍 活动等各项建设 以"三色"润心 挖掘老干部 老党员的经验优势和专业特长 在服务大局 基层治理等实践中彰显银龄担当 展现银龄风采 [1] 银发赋能宣讲 - 组建"银龄志愿宣讲队"10余支 宣讲员进小区 走社区 进楼院 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活动20余场次 受众达500余人次 [3] - 宣讲队紧扣时代脉搏 以社区"红色阵地"为基础 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通过"微课堂"形式 将理论宣讲转化为朴实语言 更接地气 更入人心 [3] 社区治理与服务 - 引导老干部利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 服务群众 聚焦群众"关键小事" 着力办好"民生大事" 收集社情民意20余条 实现群众"微心愿"5个 解决居民"关键小事"18件 [4] - 打造13支"银发先锋"志愿服务队伍 包括"老杨家风工作室""成奶奶爱心帮帮站"等 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 [4] 文化养老与活动 - 打造"红色文化矩阵" 孵化"红杜鹃艺术团""观城快乐社"等文艺团队 累计开展惠民演出超百场 [6] - 建设"银龄乐活空间" 包括"银发书屋""金秋凉亭"等互动阵地 设有生活服务 文娱活动 康复保健等功能区域 [6]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刘茹花: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海南日报· 2025-04-28 01:23
思政课教学创新 -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刘茹花通过泛黄手稿和文物史料作为教具教材,在椰子寨战斗遗址陈列馆为学生呈现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2] - 课程开发《海南红色革命文化专题教育》,采用参观考察、交流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温琼崖革命历史 [2] - 计划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场景,提升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 [3] 红色文化教育实践 - 学生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沉浸式观看战斗场景,在杨善集故居聆听革命故事,完成精神洗礼 [3] - 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讲述者,录制思政微视频主动传播红色故事,增强对海南本土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3] 教学效果与目标 - 课程设计注重把握学情,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 - 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琼崖革命精神,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