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助残
icon
搜索文档
准备好啦!粤港澳三地携手,科技助残赋能赛事全场景
南方都市报· 2025-08-03 14:03
赛事筹备与规模 - 全国残特奥会将于12月8日开幕,来自全国34个代表团(含香港、澳门)的97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参赛 [1] - 广东赛区承办残特奥会共有36个场馆,其中22个场馆与十五运会共用,全部场馆已具备竞赛条件 [2] - 残特奥会不设运动员村,不新建场馆,但对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出更高要求 [2] 无障碍环境建设 - 组委会编制印发全国第一个大型赛会无障碍建设指南图集,场馆全部达到国家无障碍建设标准 [2] - 广东赛区36个场馆设置2398个无障碍爱心座席,305间无障碍卫生间 [2] - 南海体育中心体育场部署手语翻译系统、闪光门铃和图文标识,珠海度假村酒店配备盲文菜单、盲文开关和盲人导览图 [2] 城市发展与赛事融合 - 广州首次提出全民全龄友好的"零障赛区"理念,深圳启动赛事场馆周边277个重点点位的无障碍环境专项整治 [3] - 深圳去年累计完成152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2025年将再推进80项重点项目 [3] - 赛事筹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 [3] 竞赛组织与分级 - 残特奥会第二次报名意向情况摸排显示,全国将有9735名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参赛,其中轮椅运动员1323人、全盲运动员416人、听障运动员1146人 [4] - 本届残特奥会将有1600名运动员需要分级,设立1个分级中心和17个分级点 [4] - 组委会安排115名分级师参与分级,保障残疾人运动员公平竞争 [4] 辅具服务与科技应用 - 赛前配置19辆专业辅具服务车,84名技术保障人员,准备维修工具和备用件2000余套 [5] - 推出全国首个包括场馆无障碍信息导览、无障碍协助、盲人步行导航、手语翻译、辅具维修及借用五位一体的服务平台 [5] - 广东省康复产业已形成"千亿级辅具+百亿级服务"的双轮驱动格局,快速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仿生技术等前沿技术 [6] 康复辅具产业 - 深圳是康复辅具产业首批12个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地区之一,佛山企业主导研发了国内首款电动轮椅及专门为脑瘫患者设计的轮椅 [8] - 广东轮椅、助行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至60%,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国同类型产品的70% [8] - 智能轮椅可实现点对点无人驾驶、全场景避障及风险预警,脑控轮椅通过脑电头环控制 [8] 群众体育活动 - "十四五"期间,全省各级残联组织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7000余次,参加活动总人次达45万人次 [9] - 连续5年举办"特奥足球周"活动、"残疾人健身周"活动和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 [9] - 举办轮椅太极拳、轮椅舞蹈、跳绳等推广活动,推动残疾人体育发展 [9] 粤港澳协同发展 - 组委会建立粤港粤澳常态化联络机制,解决港澳关心的一批事项,并出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通关指引》 [10] - 深圳大学连续举办三届大湾区残障事业协同发展交流会,"粤港澳体育湾区发展模式和先行先试实践研究"列入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 [11] - 承办"共享亚残运同迎残特奥体育嘉年华"等活动,为粤港澳三地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搭建平台 [11]
100天冲刺!粤港澳三地联动,共绘体育盛会的文明长卷
华夏时报· 2025-08-03 01:36
赛事筹备与无障碍建设 - 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全国残特奥会将于12月8日开幕,预计34个代表团97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 [2] - 广东赛区36个残特奥会场馆全部具备竞赛条件,其中22个与十五运会共用,不新建场馆但完成2398个无障碍爱心座席、305间无障碍卫生间等改造 [3][4] - 编制全国首个大型赛会无障碍建设指南图集,场馆实现"从点到面"突破,如南海体育中心部署手语翻译系统、珠海度假村配备盲文菜单等 [3][4] 城市发展与赛事融合 - 广州提出"零障赛区"理念推动无障碍标杆城市建设,深圳完成152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并启动277个无障碍点位专项整治 [6] - 赛事筹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深圳计划2025年推进80项重点项目优化景观、交通及公共服务体系 [6] 辅具服务与科技应用 - 建立三级辅具保障体系,配置19辆专业服务车、84名技术人员及2000余套维修工具,推出"粤辅通"五位一体服务平台 [7] - 广东省康复产业形成"千亿级辅具+百亿级服务"格局,深圳、佛山为核心基地,轮椅等产品占全国50%-60%市场份额,出口占比70% [8][9] - 智能轮椅、脑控轮椅等黑科技亮相赛事,如全地形轮椅可上下楼梯,脑控轮椅通过脑电信号控制 [9] 粤港澳协同与产业生态 - 三地建立四级联络机制解决通关、物资等问题,出台《通关指引》确保赛事顺畅 [12] - 大湾区残疾人事业交流深化,深圳大学举办三届协同发展交流会,国家社科基金专项研究粤港澳体育湾区模式 [10] - 康复辅具产业通过"政产学研用"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佛山企业研发国内首款电动轮椅及脑瘫专用轮椅 [8][9]
全国残特奥会将于12月8日开幕 粤港澳共谱残疾人事业华章
深圳商报· 2025-08-03 00:20
赛事筹备进展 - 粤港澳三地赛事筹办工作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全国残特奥会将于12月8日开幕,届时将有来自全国34个代表团的97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1] - 残特奥会作为展现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从无障碍环境优化到科技助残创新应用,全方位呈现"十四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新成果[1] 无障碍建设 - 广东赛区承办残特奥会共有36个场馆,其中22个与十五运会共用,全部场馆已具备竞赛条件并达到国家无障碍建设标准[2] - 组委会编制印发全国首个大型赛会无障碍建设指南图集,场馆根据项目特点满足对应类别残疾人的特别需求[2] - 深圳启动赛事场馆周边277个重点点位无障碍环境专项整治,2025年将推进80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2] 竞赛组织 - 残特奥会第二次报名意向摸排显示,全国将有9735名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参赛,包括1323名轮椅运动员、416名全盲运动员、1146名听障运动员[3] - 本届残特奥会将有1600名运动员需要分级,组委会设立1个分级中心和17个分级点,安排115名分级师参与[3] 辅具服务 - 赛前配置19辆专业辅具服务车、84名技术保障人员,准备维修工具和备用件2000余套[4] - 建立线下服务三级保障体系,推出"粤辅通"无障碍助残程序,提供五位一体的服务平台[4] 科技助残与产业 - 广东省康复产业形成"千亿级辅具+百亿级服务"双轮驱动格局,轮椅、助行器产品市场占有率达50%-60%,出口份额占全国同类型产品70%[5][6] - 佛山企业主导研发国内首款电动轮椅及脑瘫患者专用轮椅,佛山轮椅、助行器产能占全国30%[6] - 智能轮椅、全地形轮椅、脑控轮椅等"黑科技"装备已在残特奥会自行车赛亮相[6]
重大利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意见》发布|快讯
华夏时报· 2025-07-31 17:29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意见》,聚焦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需求 [1] - 政策强调保障基本、分级分类、服务可及、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服务经济困难重度残疾人 [1] - 将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定位为重要民生工程,解决其家庭急难愁盼问题 [2] 资金补助与政策支持 - 鼓励地方政府使用彩票公益金等资金支持经济困难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 [1] - 允许有条件地区将"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中的低保重度残疾人纳入中央财政集中照护服务补助范围 [1] -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等政策对托养照护服务的协同支持 [1] 人才队伍建设 - 完善残疾人托养照护相关专业人才岗位和资质要求,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2] - 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康复治疗、护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 [2] - 支持科技助残,研发照护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康复辅助器具产品 [2] 行业发展方向 - 建立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的薪酬分配制度,畅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2] - 政策明确要求整合长期照护、康复服务、心理咨询等多领域资源提升服务质量 [2]
国务院办公厅:深入推进科技助残,推动照护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研发应用
证券时报网· 2025-07-31 09:22
政策导向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意见 强化专业人才岗位和资质要求 完善长期照护 康复服务 就业指导 心理咨询 社会工作等体系 [1] - 深入推进科技助残 推动照护机器人 人工智能等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研发应用 [1] 人才培养 - 支持引导普通高校 职业院校依托康复治疗技术 护理 医养照护与管理 社会工作等学科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强化联合培养与校企合作 [1] -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评价 畅通托养照护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1] 激励机制 - 鼓励引导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机构实行体现岗位职责 工作业绩 实际贡献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1]
【晶采观察·解码“十四五”】科技助残 “点亮”他们的新生活
央广网· 2025-07-24 14:30
科技助残行业发展 - 电子导盲犬、脑机接口等科技产品正在显著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帮助解决出行、阅读等日常难题[2] - 智能手机语音转换、人机智能对话等技术使视障者能够进行网上阅读、学习及使用短视频平台[2] - 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复领域应用广泛,已实现残疾人完成弹钢琴、攀岩等高精度动作[2] 政策与市场需求 - "十四五"期间社会包容理念普及推动残疾人参与旅游、观演等活动,刺激无障碍科技应用加速发展[2] - 中国残联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视障人群、残疾青少年需求纳入专项,覆盖10多个省市40多个地区[3] -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群体,科技在功能改善领域具备巨大应用潜力,被视为"科技创新重要牵引"[3] 技术应用与未来方向 - 康复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体系研究成果已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3] - "十五五"时期需聚焦残疾人需求与创新科技结合,推动无障碍技术高质量发展[3]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助残成果加速涌现
科技日报· 2025-07-23 00:55
科技助残政策与战略部署 -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残疾人康复领域取得显著应用效果 例如脑机接口技术首要应用于医疗康复场景 [1] - 2024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助残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强国建设总体部署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强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 [1] - 中国残联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华为、科大讯飞等高科技企业签署战略协议 共同推进助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 [1] 区域合作与产业落地 - 中国残联与北京海淀区、上海浦东新区及深圳、杭州等十地政府建立战略合作 确立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以推进创新与产业发展 [1] - "十四五"期间推动视障人群、残疾青少年需求纳入国家重点科技专项 康复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体系项目已在10余省市40多地区转化落地 [2] 技术应用与未来规划 - 中国残联重点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残疾人领域应用 促进助残新技术、新业态发展 [2] - "十五五"时期计划健全科技助残工作机制 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强化需求对接与创新应用 [2]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11项主要指标将如期实现 我国残疾人保障水平和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7-22 21:50
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残 疾人事业发展情况。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残疾人保障水平和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朝着高质量发展要求 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中国残联主席程凯说。 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的网织得更密、底兜得更牢 程凯介绍,《"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的11项主要指标将如期实现。 收入和就业方面,残疾人家庭年纯收入持续增长,2020—2023年年均增速超过了6.9%,与国内生产总 值增长基本同步;超217万人次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十四五"期间,全国已就业残疾人达901万 人,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累计达到231万人。 孤独症儿童教育不断加强。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61个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先后设立;实 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全国已建立12个专门的孤独症儿童学校。 面对残疾人的无障碍需求,一系列举措推出。据介绍,目前有3000多家网站和手机APP完成了无障碍改 造,语音识别、文本转换等功能上线;相关企业公益无障碍导航已覆盖69座城市,智能化公交出行服务 系统逐步推广;各地残联建立无障 ...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助残工作取得显著发展
快讯· 2025-07-22 03:03
顶层设计完善 - 2024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发展助残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强国建设部署 [1]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 [1] - 中国残联等9部委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明确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1] 助残力量汇聚 - 中国残联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助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 [1] - 与北京海淀区、上海浦东新区等10个市(区)人民政府及所在省(市)残联签署合作协议确定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 [1] 科技研发应用增强 - 中国残联参与科技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等重点专项 [2] - 推动视障人群、残疾青少年等需求纳入国家重点专项 [2] - 推广"残疾人与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成果在10多个省市、40多个地区转化落地 [2] 社会氛围营造 - 2024年全国助残日以"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举办活动 [2] - 第17届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以"科技赋能 共享福祉"为主题展示辅助技术科技创新成果 [2] -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发布智能仿生手、导盲六足机器人等15个典型案例 [2]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汇聚助残科技研发力量 [2] - 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力度 [2] - 营造科技助残良好环境 [2]
“十五五”时期将把提高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作为首要任务
快讯· 2025-07-22 02:43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核心观点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将重点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 公共服务 平等权益 科技助残和精神文化生活五大领域 [1][2] 残疾人民生保障 - 将提高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作为首要任务 完善普惠性 基础性 兜底性民生保障制度 动态调整保障标准 [1] - 加强农村残疾人常态化帮扶 多渠道促进就业增收 [1] 残疾人公共服务 - 当前存在公共服务总量不足与质量效益不高并存问题 将扩大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 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等短缺服务供给 [1] - 统筹整合生活性服务业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等资源 推动助残服务与养老 托育协同发展 [1] 残疾人权益保障 - 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 残疾人保障法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主干的法律体系 将推动修订残疾人保障法 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2] - 加强司法保护 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保障公平正义 [2] 科技助残创新 - 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下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 发展助残新技术新业态 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2] - 重点聚焦残疾人需求端与科技创新应用端双向发力 [2] 残疾人精神文化 -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支持残疾人参与文艺创作 培育发展残疾人文化产业 [2] - 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均衡发展 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