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搜索文档
谁解除了孩子的未成年人模式?(金台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7-13 22:20
未成年人模式执行问题 - 国家网信办4月升级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 覆盖移动终端 应用程序和分发平台 但执行力度不一 功能实效参差不齐 审核宽松 易被绕过等问题仍存在[2] - 实名认证简单 自解难度较低 未成年人可通过卸载重装 应用双开 修改密码等方式绕过限制[4][5] - 部分平台未成年人模式默认开放借贷 理财等金融入口 缺乏交易风险提示[5] 平台漏洞与灰色产业链 - 游戏平台允许更换实名认证信息 未成年人可借用成年人身份证重新认证 避开防沉迷监控[3][4] - 电商平台存在租号服务 最低1小时5元 部分店铺承诺无需额外身份验证[7] - 社交平台出现代破解未成年人模式服务 价格15-88元不等 提供话术教程或远程人脸代扫[8][9] - 更隐蔽的"异地过人脸"手法 通过切换IP节点配合原持有人远程认证规避系统监测[10] 行业改进建议 - 平台需完善实名认证 采用身份证+人脸识别多重手段 修补系统漏洞 更新关键词库检测不良交易[11] - 建议根据未成年人年龄分层分类内容 采用黑名单/白名单机制扩充优质内容[12] - 需建立多方协同机制 网信部门加强法规建设 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落地 开展专项整治[11]
抖音:未满16周岁禁止出镜直播
券商中国· 2025-07-04 23:08
抖音未成年人直播管理专项行动 - 平台明确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出镜直播 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开播需父母或监护人书面同意 违反规定将回收账号直播权限 [1] - 2025年至今全国1.5万个账号因涉未成年人打赏被暂停充值消费功能 回收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直播权限8441个 372个账号因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被无限期回收权限 [2] - 平台简化未成年人退款流程 2025年已帮助4.2万个家庭完成未成年人打赏退款 [2]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现状 - 未成年人每天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3小时以内 近四成未成年受访者会使用家长账号绕开防沉迷监管 [2] - 平台监管面临挑战 包括未成年人与家长账号混用 外貌声音难以识别 部分家长默许孩子打赏或绕过规则 [3] 平台技术升级与建议 - 平台将在2025年暑期提升大模型识别能力 应对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账号问题 [3] - 建议家长开启未成年人模式 该模式下无法充值打赏消费和提现 [3]
抖音新规: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禁止出镜直播
新华网财经· 2025-07-04 09:23
抖音未成年人直播治理专项行动 - 平台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出镜直播 16-18周岁需监护人书面同意 违规将回收直播权限 [1] - 2025年至今已处理1.5万个涉未成年人打赏账号 暂停其充值功能 回收8441个冒用成年人直播权限的账号 [1] - 372个账号因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被无限期封禁 [1] 未成年人退款机制优化 - 平台简化暑期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流程 2025年已帮助4.2万个家庭完成退款 [1] - 存在成年人仿冒未成年人恶意退费现象 增加平台风控难度 [2]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现状 - 2024年调查报告显示 近40%未成年人会使用家长账号绕过防沉迷监管 [2] - 未成年人日均上网时间集中在3小时以内 直播/游戏场景中账号混用问题突出 [2] 平台技术升级方向 - 暑期将提升大模型识别能力 解决未成年人冒用账号的识别难题 [2] - 建议家长启用未成年人模式 该模式下禁止充值打赏等消费行为 [2]
抖音新规: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禁止出镜直播!
中国基金报· 2025-07-04 09:17
抖音未成年人直播治理专项行动 - 平台明确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出镜直播 16-18周岁需监护人书面同意 违规将回收直播权限 [1] - 2025年至今已处理1.5万个涉未成年人打赏账号 回收8441个冒用成年人账号 372个利用未成年人牟利账号被无限期封禁 [1] - 暑期将简化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流程 2025年已帮助4.2万个家庭完成退款 [1]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现状 -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日均上网3小时以内 近四成会使用家长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 [2] - 存在家长默许打赏/绕过规则 成年人仿冒未成年人恶意退费等乱象 [2] - 平台识别难点在于账号混用及大龄未成年人外貌声音难以辨别 [2] 平台技术升级方向 - 暑期将提升大模型识别能力应对监管难题 [2] - 建议家长开启未成年人模式 该模式下禁止充值打赏提现功能 [2]
上海启动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快讯· 2025-06-27 12:41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 专项行动由市委网信办、市妇儿工委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扫黄打非"办、市公安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旅局、市高院、市检察院、团市委、市文明办、市文旅局执法总队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协同机制单位共同启动 [1] - 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四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不良信息内容呈现、不良文化侵蚀、不良生活方式养成、不良网络语言使用 [1] - 专项行动将紧盯AI技术滥用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 - 专项行动将督促指导网站平台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 [1] - 专项行动将探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影响评估机制 [1]
刘学州被网暴案宣判:预防和追责同样重要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06:28
网络暴力治理与未成年人保护 - 刘学州案判决认定两名网络大V构成名誉侵权 需赔偿5 7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支出 涉案视频播放 转发 点赞量较高直接推动舆论恶化[2] - 判决首次明确网络暴力"集聚效应"法律适用 单条评论虽力量有限但海量恶意言论形成毁灭性后果 对潜在网暴参与者具有震慑力[3] - 2023年调查显示超半数未成年人身边发生过网暴 近三成遭遇网暴后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 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圈与现实重叠导致负面影响持续时间更长[4]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体系 -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构建未成年人特别保护框架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保障名誉权 隐私权等合法权益[4] - 2023年两高一部网暴治理意见第8条规定针对未成年人的网暴行为依法从重处罚 第9条明确侵犯人格权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4] 预防性治理措施 - 当前司法实践中多数网暴受害者因维权成本高放弃追责 事后治理模式不符合未成年人最大利益[5] - 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心理引导及隐私保护等预防措施 平台应提供"一键保护"功能降低未成年人受侵害风险[1][5] 案件社会意义 - 刘学州案体现未成年人心理脆弱性 同样言论对成年人可接受 但对经历拐卖 霸凌等创伤的未成年人构成人格侮辱[4] - 未成年人易成为网暴受害者且易实施非理性网暴行为 需通过早期教育区分合理批评与恶意攻击[5]
刘学州被网暴案宣判:预防和追责同样重要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05:22
案件判决与侵权责任 - 两名网络大V因名誉侵权被判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刘学州养家外祖父母5.7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支出[1] - 被告虚构"刘学州要求亲生父母买房"等不实信息,其言论具有煽动性和持续性,直接推动舆论恶化[1] - 法院认定侵权行为需考虑"集聚效应",涉案视频播放、转发、点赞量较高,影响严重,故酌定赔偿金额[1] 网络暴力集聚效应与法律突破 - 判决首次明确网络暴力"集聚效应"的法律适用,强调海量恶意言论叠加可形成毁灭性后果[2] - 治理网暴需震慑潜在参与者,任何转发或恶意评论均可能成为追责依据[2] - 该判例为同类案件提供因果关系认定新思路,突破单条评论与结果难以挂钩的传统困境[2]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与挑战 - 2023年调查显示超半数未成年人身边发生过网暴,近三成遭遇网暴后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3] - 未成年人因心理防御弱、社交圈重叠,网暴负面影响持续时间更长[2][3] - 现行法律体系包含《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023年两高一部新规明确对未成年人网暴从重处罚[3] 预防治理与平台责任 - 多数网暴受害者因维权成本高放弃追责,事后治理不符合未成年人最大利益[4] - 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心理引导及隐私保护,平台应提供"一键保护"等工具[4][5] -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呈现"加害者低龄化"趋势,需同步遏制其非理性行为[4]
诱导小学生聊色情、甚至割腕...官方约谈!
新浪财经· 2025-06-23 19:24
AI聊天软件违规内容问题 - 筑梦岛App等AI聊天软件存在生成低俗擦边、暴力猎奇等违规内容 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1][2] - 部分软件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色情对话 甚至出现"99朵玫瑰藏99个刀片"等诱导自残内容 [1][2] - 未成年人保护模式形同虚设 仅需手机号+邀请码即可绕过实名认证 [2] 监管整改措施 - 上海市网信办约谈涉事App负责人 要求健全AI内容审核机制 加强未成年人内容清理 [4] - 企业承诺全面整改 包括提升技术把关能力 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 [4] - 监管部门推动专项行动 清理违规应用 建立跨平台违规内容数据库 [6] 技术防范方案 - 平台需采用生物识别+身份证验证强化年龄认证 关闭未成年人敏感功能 [5] - AI模型需嵌入正向伦理规则 剔除暴力色情语料 定期更新审核标准 [7] - 开发AI围栏系统+专业伦理审查团队 实时拦截违规内容 [7] 行业共治建议 - 需完善AI内容分级立法 强制实施年龄认证与付费限制 [4][5] - 学校应增设AI伦理课程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5] - 家长需引导正确使用虚拟社交 避免情感依赖 [5]
“小网民”需要“大保护”(“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2 22:59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 - 我国学龄期及以上未成年人触网率近98% [5] - 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将"整治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列为重点 [4] - 未成年人面临不良内容、成瘾沉迷、网络欺凌、信息泄露、非理性消费等多重风险 [7] AI技术带来的新型风险 - AI陪伴聊天软件存在17+分级内容,包含恋爱情景模式及霸总、病娇等成人化人设 [5] - 部分用户利用AI绘图技术恶意篡改未成年人图片生成低俗漫画 [7] - 《向未成年人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指引》发布,要求对未成年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 [14] 未成年人模式升级与平台责任 - 2025年4月"未成年人模式"上线,由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商店三方协同改造 [9] - 新模式实现一键切换、跨设备统一管理,退出需人脸或指纹识别 [10] - 平台需履行"事先预防-事中限制-事后救济"全流程责任,包括实名认证、AI识别侵权内容等 [13] 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案例 - 北京互联网法院少年法庭受理1200余件案件,70%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引发的服务合同纠纷 [12] - 充值打赏类案件平均标的额超8万元,部分涉诉家庭经济基础薄弱 [12] - 法院判定责任时考量未成年人绕过监管行为及监护人是否开启未成年人模式等因素 [12] 多方协同治理建议 - 家庭需加强情感陪伴,通过运动、亲子阅读等活动减少网络依赖 [15] - 学校可开设"算法认知课"讲解成瘾原理,强化素养教育 [15] - 社区建议打造无网娱乐空间,培养未成年人线下兴趣 [15]
涉低俗擦边,AI虚拟陪伴平台“筑梦岛”被网信部门约谈
南方都市报· 2025-06-19 12:53
公司动态 - 阅文旗下潇湘书院孵化的"筑梦岛"App因AI生成内容存在低俗擦边问题被上海市网信办约谈 要求整改AI内容审核机制并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1] - "筑梦岛"App由上海筑梦岛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 2025年1月独立运营后完成超1000万美元融资 投资方包括商汤国香基金和阅文集团 [1] 行业监管 - 2024年AI陪伴产品赛道因14岁男孩沉迷虚拟角色后自杀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Character.AI被起诉要求承担法律责任 [2] - 中央网信办4月底将未成年人AI问答服务安全风险纳入"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要求平台履行主体责任防范技术滥用 [2] - 上海市网信办强调需依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规平衡技术创新与内容合规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2] 产品风险 - AI陪伴类产品存在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风险 具体表现为低俗内容传播和过度沉迷问题 [1][2] - 行业需健全AI生成内容审核技术 重点整治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 目前"筑梦岛"已承诺全面整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