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尹力致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0:40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方向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 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 - 坚持价值引领 需求导向和着眼长远 让科技服务于文化传承创新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 - 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 助力历史文脉赓续传承 [2] 文化数字化建设 - 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扩大文化产品数字化生产 [2] - 全面赋能文化创作生产传播 促进文化生产内容和传播方式变革 [1] - 提高文化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文化深度变革 [1] 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 有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搭建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让中外人民更好了解彼此优秀文化 [2] - 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800多位嘉宾出席论坛 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文明进步等主题发言 [2] - 通过数字技术促进全球文化遗产保护 跨越不同文化的电影创作等主题开展交流 [2]
2025北京文化论坛召开 咖啡机器人引得外宾惊呼“That's good!”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9:27
行业趋势 -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成为行业核心主题 渗透于论坛各个角落 [1] - 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服务业 咖啡机器人实现一分钟两杯的制作速度 [1] 技术应用 - 机器人咖啡师通过机械臂操作 配比精准度超越人工标准 [1] - 全自动化操作流程显著提升卫生标准 获得外国嘉宾认可 [1] 产品表现 - 机器人制作的咖啡口味获得与会外宾正面评价 引发"That's good"惊呼 [1] - 科技应用体现人文温度 融合技术实用性与用户体验 [1]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中外嘉宾共话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8:36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1] - 约800名中外嘉宾包括知名专家学者 文化名人 行业领军人物参与交流 [1] - 主论坛通过致辞和演讲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与文明交流互鉴 [1] 活动形式 - 论坛期间举办20余场专业沙龙活动 [1] - 沙龙分布于城市多个文化空间 关注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交流互鉴等话题 [1]
朱里叶里尼:博物馆须用科技语言与年轻一代对话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07:32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苏婧欣 赵婧姝)"博物馆必须用科技语言与年轻一代对话。" 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 考古博物馆前馆长、意大利科尔托纳市文化遗产局局长保罗·朱里叶里尼23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接受 记者采访时称,与时俱进是博物馆面临的必然选择。 谈及中意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朱里叶里尼指出,意中两国均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意 大利在文物修复方面经验丰富,而中国在科技研发与文创开发上具备优势,若能结合两国优势,则有望 创造出一种使全世界受益的新模式。 他说,地中海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摇篮,而丝绸之路为地中海地区注入了许多新元素,意中两国可围绕丝 绸之路和地中海开展很多合作。(完) 23日,保罗·朱里叶里尼在北京文化论坛接受记者采访。 赵婧姝 摄 朱里叶里尼认为,数字化技术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播的关键工具,因为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重建已 消失的文物或文化遗址,也更契合年轻人的社交分享习惯,可以有效拓展文化受众。 面对"数字化是否会削弱观众与文物的情感联系"的提问,朱里叶里尼承认风险存在,并强调"数字化不 应取代直接对话"。他认为,博物馆除运用技术外,更应主动走进社区、学校,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直接 交流。 本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新华网· 2025-09-23 06:56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在北京开幕 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1][2] - 论坛由中宣部和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 - 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出席论坛 [2] 核心发展理念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 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 [1] -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促进文化生产内容和传播方式变革 [1] - 提高文化创新广度和深度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1] 战略实施方向 - 坚持价值引领 需求导向和着眼长远的发展原则 [1] - 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 [1] - 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文化产品数字化生产 [1] - 搭建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1]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中外嘉宾话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05:38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开幕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永久主题为传承·创新·互鉴 约800名中外嘉宾参与交流 [1] - 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 北京市委 市政府共同主办 包含主论坛及6场平行论坛 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尊重文明多样性等热门议题 [1][3] 活动内容 - 举办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等配套活动 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与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 首次公开放映珍贵历史影像 法国知名影人让·雅克·阿诺 朱丽叶·比诺什出席 [3] - 设置20余场专业沙龙分布于城市文化空间 重点关注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交流互鉴话题 [3] - 计划于9月24日召开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 安排优质项目推介 引导金融资源注入文化产业 [3] 文化交流 - 喜剧大师卓别林孙女卡门·卓别林与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孙梅玮在活动中互赠礼品 包括卓别林与梅兰芳在上海见面的合影及丛书《梅兰芳菲》 [3] - 论坛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通过搭建文化之桥推动人文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 [1]
专访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希望早日建成三星堆遗址公园
新京报· 2025-09-23 03:09
三星堆文化历史价值 - 三星堆文化位于中国夏商文化圈西南边缘 融合长江黄河流域文明精华并具有自身特色 其宗教祭祀器物埋藏坑出土了三千多年前神庙内的神像和人像等非寻常物品[2] - 文化贡献包括整合古老神话形成十日宇宙体系 比战国文献记载早数百年 形成类似后世"投龙"的天人关系思想 以及贡献"法天"都城规划思想 其中都城以天河象征进行规划[2][3][4] 三星堆文物特征 - 最重要文物包括铜木复合神像 铜头木身人像和组合铜器 其中凸目尖耳青铜神面像代表"三神体系" 与佛教道教造像结构类似 另有上百个人头像展现独特祭祀主体塑造[5] - 组合铜器高度达2.6米 两棵近5米高铜神树象征东方扶桑和西方若木 树上鸟的展翅与收翅状态暗示太阳值班与休息的循环[5][6] 考古研究重点方向 - 三星堆城址新发现包括一座大城和三座小城 北城区可能为行政区 南城区为宗教区 目前大城城门尚未完全确认 仅发现两个水门和一个小城城门[6] - 文物来源与处理方式存在未解之谜 如印度洋海贝的传入路径可能通过北方或南方丝绸之路 祭祀器物被打坏后整齐埋葬的原因反映特定时代背景 需更多证据证实[7] 遗址保护与申遗进展 - 三星堆—金沙遗址确定为2028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申遗主要目的是加强遗址保护利用而非获取称号 当前遗址尚未开放 需完成遗迹标识 旅游线路设定和环境整治等工作[8] - 遗址公园建设需让观众亲临现场获得临场感 同时需加强文物资料整理研究和发布 目前多数报告尚未公布影响公众全面了解[9] 数字化展示应用 - 数字化应重点复原文物残缺部分如碳化木头 并重建文物在祭祀场所中的相互关系 而非孤立展示 技术次要性强调内容优先 需避免粗制滥造作品[10] - 观众在参观前需阅读大量背景资料 文化水平提高有助于更好欣赏文物本身而非展示形式[9][10]
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举行,探寻数智时代文化新生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02:59
论坛主题与背景 - 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以"数智时代的文化新生态"为主题 聚焦"网络文化IP孵化和传播"及"数字技术驱动文化传播"两大方向 [1] 网络文化IP发展现状 - 网络文化IP成为文化资源核心载体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关键角色 [3] - 外国博主跨文化传播趋势增强 推动中国故事全球化展示 外国网友对中国IP认知从传统符号扩展至《三体》、游戏、短剧等多元领域 [5] - 中国互联网普及为IP孵化提供优质土壤 民间"草根跨文化使者"数量增加 有效降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5] 文化传播实践案例 - 视觉设计师转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运用科技与AI工具降低叙事门槛 助力北京故事传播 [7] - 2025北京文化论坛设定"传承·创新·互鉴"永久主题 年度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包含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7]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中外嘉宾共商“文化与科技融合”大计
新京报· 2025-09-23 02:30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包含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1] - 主论坛于9月23日上午举行 中外重磅嘉宾致辞演讲 旨在为文化繁荣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智慧力量 [1]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环球网· 2025-09-23 01:31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 [3]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4] - 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4] 论坛组织架构 - 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4] - 包括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4] - 包含多项配套活动 [4] 内容产出方 - 新华社国内部与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出品该报道 [4] - 记者为王子铭和杨淑君 [4] - 海报制作由贾稀荃负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