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思政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新华日报· 2025-05-28 21:38
双循环发展格局与高校就业指导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指明实践路径 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向 [1] - 高校需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永远跟党走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新青年 [1] 思政教育与就业能力提升 - 思政教育应强化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等核心素养 作为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石 [2] - 需将双循环格局、就业政策、职业道德等内容融入课程 帮助学生辩证看待就业形势变化 [3] - 通过物流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结合思政元素 分析国际物流挑战与经济新机遇 [4] 实践教学与就业支持体系 - 组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 促进思想认知与专业能力协同提升 [4] - 构建校园文化就业支持体系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学术沙龙等指导活动 [6] - 搭建多元化招聘平台 涵盖社区公益岗、高校科研助理岗等基层岗位 [6] 就业引导与宣传机制 - 利用传统媒介宣传就业政策 分析行业动态与经济形势 [7] - 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 开展就业知识普及与典型案例宣传 [7] - 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等激励机制 发挥榜样带动作用 [7]
地瓜汤里品廉洁(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人民日报· 2025-05-28 00:53
思政课创新教学 -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将谷文昌廉洁事迹融入小学思政课 设计"学做木麻黄 争当廉洁小卫士"主题课程 通过实物展示 简笔画 口袋书 音频等多元形式传播廉洁文化 [1][2] - 课程采用互动体验模式 要求40名四年级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解 课后分组讨论并创意展示学习成果 如情景剧 绘画 童谣等 [1][2][6] - 教学环节设置奖励机制 分发地瓜作为实物教具 引导学生向家长复述廉洁故事 强化教学效果 [6] 廉洁文化传播载体 - 谷文昌廉政主题馆精选40个廉洁故事 通过雕塑 油画 实物(如地瓜汤碗 生锈自行车 外套)等具象化展示 其中"同吃一锅饭"事件体现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精神 [2][3][5] - 创新采用童谣传唱形式 将"公车不私用""地瓜汤"等典型事例编成押韵口诀 结合木麻黄实体树木触摸体验 增强记忆点 [6][8] 教学成效 - 学生能准确复述"请省委书记吃地瓜""给夫人买最后一件新衣"等故事细节 并通过绘画 戏剧等形式主动输出学习内容 [5][6] - 课程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 利用实物奖励(地瓜)和户外体验(观察木麻黄新芽)形成多感官刺激 [6][7]
从“背景音”到“导航仪”(中国道路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人民日报· 2025-05-18 22:02
思政教育方法论 - 思政课程需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故事化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1] - 采用历史人物真实事迹(如青年毛泽东手稿、林觉民《与妻书》)作为教学案例,增强理论的可感知性[2] - 教学资源需结合动态互动机制,使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可体验的内容[2] 教学实践案例 - 延安"雷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痛点即机遇",激发学生创新实践(如助农农机具改进方案获创业大赛奖项)[3] - 结合环境治理(雾霾治理)、基层服务(12345热线)等社会变化,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知[3] - 学生通过返乡实践(如藏族学生讲解生态政策)实现理论传播与本土化应用[3] 教学成效反馈 - 学生认知从"背景音"到"导航仪"再到"人生工具箱"的转变,体现思政课对价值观的塑造作用[3] - 教学成果反映在学生的主动行为转化(如创新项目、政策宣讲)而非单纯理论记忆[3]
福州金山中学:研学点亮思政之光
新华网· 2025-05-15 07:20
研学实践活动 - 福州金山中学组织高二年级500名学生前往泉州永春、安溪、德化、洛江等地开展为期4天的研学实践[2][8] - 研学实践主题包括"泉州非遗的起源与发展"、"德化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等10个小组的多元视角研究[2] - 活动是该校"寻美"思政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开展四年[4] 实践成果展示 - 学生通过跨学科融合创意的方式展示研学成果,内容涵盖非遗技艺传承、海丝文化、茶产业地理特征等[1][2] - 具体展示内容包括德化陶瓷出口历史、安溪茶产业等地方特色产业研究[2] - 成果汇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2] 教育创新模式 - 该校将八闽大地转化为鲜活教材,通过实地研学替代传统课堂理论教学[4] - "研中学、学中研"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科核心能力[4] - 活动设计注重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培养家国情怀[4] 实践过程记录 - 4月28日学生在安溪生态茶园参与采茶实践[4] - 学生参观安溪县藤铁工艺博物馆[6] - 活动全程通过图片形式记录实践过程[3][4][6][8]
小屏幕连通大课堂(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人民日报· 2025-05-07 23:00
宁波大学思政教育创新 - 宁波大学在梅山红桥实地开展思政课 结合工程实例讲解大桥防船撞技术[2] - 大桥防撞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广东湛江海湾大桥 宁波象山港大桥等工程 多次避免船撞事故[2] - 学校将现场课程制作成短视频 通过"宁大潮音"平台传播 年产出思政微视频超100个[2][3] 线上教育平台建设 - "宁大潮音"平台整合多学科资源 包含建筑艺术 法学等领域的实践教学案例[3] - 平台采用共建共享模式 培养了一批擅长思政教学的教师队伍[3] - 未来计划深化"理论+实践""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创新[3] 技术应用与科研成果 - 梅山红桥采用太极原理的防撞设计 通过柔性结构化解船舶冲击力[2] - 力学专业博士生现场感悟科研报国 强调学术研究的社会实践价值[2] - 防撞技术科研团队带头人王永刚现场演示技术原理 激发学生专业兴趣[2]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娜:让学生爱上“真理的味道”
海南日报· 2025-04-28 01:29
教学理念与方法 - 采用鲜活案例剖析理论,避免单纯理论讲解,增强学生理解[2] -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表达想法和见解,提升课堂互动性[2] - 设计"剩余价值理论升级版"等专题教学,结合学情设置议题,引起学生共鸣[2] - 组织"马粉工作坊"研读经典,角色互换让学生分享感悟,提升学习兴趣[2] 课程准备与教研工作 - 备课时间远超课堂时间,将教材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注重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结合[3] - 带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学实效[3] - 围绕"海南红色文化与实践育人探索"主题,组织学生驻村调查,增强科研能力[3] 未来发展方向 - 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深化理论讲解的深度和生动性[4] - 目标是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学生内心,实现"开花结果"的效果[4]
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长徐春飞:打造既“深”又“活”的思政课
海南日报· 2025-04-28 01:18
教学理念 - 打造深刻与活力并重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学生从观众变主角 形成深度思辨与主流价值领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 - 坚持研究创新适合中学生的课堂 加强理论深度同时激发课堂活力 通过真实情境融合和现实问题聚焦实现教学目标[3] - 思政课本质是讲道理 目标在于入脑入心 通过课外活动体验确认真理是实现路径[4] 教学方法 - 采用课前调查走访 课中辩论 课后典型案例复盘的三阶段教学流程 融入社会实践与探究思考[3] - 以海南黎锦保护传承为例 邀请黎族学生讲述故事 围绕创造性转化展开思辨 形成新媒体推广与数智化文创方案[3] - 设计国文节和民族魂活动 包含民俗打擂台与模拟联合国等多元形式 体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与世界文化交融[4] 教学成果 - 学生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增强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显著提高学科学习兴趣[3] - 形成具体实践成果 包括推动黎锦走向消博会和博鳌亚洲论坛的建设方案[3] - 在海南解放75周年之际 通过党的历史教育照亮青年学子成长之路[4]
“运河学子百村行”启动,22支队伍将助力北京通州区乡村振兴
新京报· 2025-04-27 02:49
运河思政教育活动 - 北京物资学院承办"运河思政"环节,启动"运河学子百村行"活动,22支大中小学生实践团将深入通州区22个乡镇街道,通过文化宣讲、帮扶特殊群体、传承技艺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 [1] - 活动由通州区委宣传部联合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推出,该联合体由北京物资学院、通州区委宣传部和通州区教委共同打造,旨在将运河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体系 [2] - 项目设计了主题宣讲、非遗体验、乡风建设等九大行动内容,将形成文化品牌、文创产品和典型案例,构建"学术研究—实践转化—品牌传播"全链条模式 [3] 运河文化实践教学 - 在漕运码头启动六艘以历史漕运重镇为灵感的花船巡游,船上进行"运河行舟"实践教学,大中小学生同上一节"运河思政"课 [3] - 漷县镇运河牡丹园开展沉浸式教学活动,学生装扮成唐朝仕女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北京物资学院设置文创打卡体验区和手作体验区 [4] - "运思践学"数字地图导览小程序上线,1.0版本涵盖大运河通州段实践教学打卡点,未来将扩展至北京全流域和其他沿线城市,具备地图打卡、线上学习等功能 [5] 运河文化推广与竞赛 - 联合体将在"2025年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期间举办短视频大赛、微故事大赛、文创设计大赛等五项赛事,获奖作品通过小程序展示 [5] - "京津冀协同发展:运河文化"论坛召开,来自北京物资学院、扬州大学等机构的专家探讨运河文化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议题涵盖保护开发、文旅、生态等领域 [5]